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2022-01-01 00:26:55郭岩宝刘书海范肖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寝室工科专业课程

郭岩宝 刘书海 范肖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2249)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工科院校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固然可以培育出一批工程技术性人才,但是学生思维高度、知识面广度不够,未来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在社会上存在交流障碍或者存在极端心理状态,越来越不能融入当今社会,这些现象给各大高校敲响了警钟,与思政教育的缺失有着不可否认的关联。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来,仍然有不少高校认为思政教育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无关紧要的,认为其对学生成功影响程度不大。当回溯社会发展历史时,就会发现人类社会在技术上突飞猛进,各个国家地区的技术实力差距越来越小,面对同样的技术条件,有着同样技术背景的个人做出的成果却大不一样。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思政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人文素养、价值判断、创新活力方面的不足,部分工科专业学生甚至认为,工科学科只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殊不知只有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每取得的重大进步与发展,都与人才的思政素养息息相关。

因此,要正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政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当前的课程设置,要敢于突破常规,建立多个课程载体与平台,消除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其融会贯通,如此才能建立全方位、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高校如何在思政改革中引领学生的价值实现、培育成为时代新人,工科类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接受的教育普遍较少,故本文将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初步实践与思考,目的在于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更好的发展,对今后的工科类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是将各种不同的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格局。

对于高校来说,课程思政就是要指利用高校中的一切力量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把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统筹起来,加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共同建设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好的政治工作应该像盐,要想更好的被人体吸收,最好的方法是将盐融入到食物中。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加工成便于人体吸收的盐,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度,是各大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高校工科专业课教学一直秉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和应用能力锻炼,疏忽了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割裂了双方相辅相成的作用。课程思政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若能将“道德树人”和“知识育人”相结合,作为一种崭新的教书育人理念和思维方法,可以发挥其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强大作用,也有利于教书育人回归它原有的初心。

新工科背景下,当前诸多高校将工科类专业课程重点目标放在了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上,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涵养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往往做得不够,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于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应用的探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政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也对国家的教育战略布局付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重点实施方案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承担了工科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是工科学生的必修科,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战场。近年来,工科院校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当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现状与高校所担负的责任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才能改变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开创课程思政建设与应用新局面,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方案:

2.1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推动高校工科思想建设

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即可以实时获取热点信息,在课堂开始前,将每日新闻播报融入当日课堂中。华为的芯片与安卓操作系统被美国制裁的新闻登上各大媒体头条时,我校在开展网上教学时就将此新闻热点融入课程当中,培养学生对国家科技发展领域的使命感与危机感,时刻激励自己主动创新,无惧封锁,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走自主发展路线。当课堂上教师提及了国家将有三个团队一同研制新冠疫苗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不仅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勇于报效祖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作为工科学生,更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在关键时刻发光发热。

在高速网络和新兴发展的5G支持带动下,教师应紧抓时政要闻,积极获取各种信息,努力提高信息转化能力,充分利用和建设线上教学,融合热点信息,教导工科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课程思政认知。

2.2 建设高校文明寝室,培养课下思政自学新风气

学生的寝室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缩影,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依托。优秀的寝室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层次、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部分学生将寝室当做休闲娱乐的场所,环境卫生脏乱,弥散着懒散的氛围,打游戏、聊天更是家常便饭。没有了各种规矩的约束与要求,学生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为了建立文明寝室,我校积极开展诸如“弘扬红船精神,创建文明寝室”“品读经典,锤炼党性”的不同形式、主题鲜明的团建团学活动。举办“寝室文化周”,其内容丰富多彩,有室标设计大赛、党史知识竞赛、寝室最美活动大赛等,为每一栋寝室楼设立文化角与阅览室,张贴诸如“做文明青年,树时代新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包含思想教育元素的海报。密切联系教师、学生与宿管人员,培养彼此的亲切感,融洽寝室氛围,同时发挥辅导员的核心作用,开张心灵驿站、思修下午茶等心理引导活动,寝室长在寝室文化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激励寝室人员,避免其不思进取,懒散懈怠。通过将思政元素无感植入寝室活动与文化中,有利于学生积极开放心态,拉近学生的距离,融洽寝室氛围,化解学生心结与矛盾,增强集体归属感。学生们之间自主讨论、交流与学习,没有了课堂,但是兴致高昂,乐在其中,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了思政教育,让本就枯燥的工科学习增添了诸多乐趣。

2.3 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促进工科学科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协调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更多的主角是教师,学生更多只是讲台底下的倾听者。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让重心向学生转移,从主被动变为师生双方互动。教师要学会通过启发来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诉求,让学生从被动变得更加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我教育与提升,此时若将思政教育穿插其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好于填鸭式的被动教学。而要想在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就需要努力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促进工科学科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协调发展。

在我校《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中,教师将课堂划分为三个部分:介绍环节、互动环节和主题讨论环节。学习制图课程时,加入“中国制造”介绍环节——感受中国制造的温暖。通过学习,让每名同学都能够从自身感觉到:面对疫情造成的防疫与生活物资的短缺,相比较于国外的企业,国内企业并没有被金钱冲昏头脑,囤货居奇,而是为了国家挺身而出,从各方各面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月的时候,全球防疫物资发往中国,三月,中国防疫物资出口全球。这种战“疫”力量,叫“中国制造”。课程互动环节,同学们在课程群中积极的互动发言,从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制度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如有同学说:“一些企业改变原有生产线,去生产紧缺的口罩、酒精等抗疫产品。中国基建速度更是创造了中国速度”。也有同学说:“中国面对疫情极为镇定,稳定分析情况并且做出了正确策略,证明社会主义是我们国家富强的根基,我们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样我们就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通过课堂思政主题讨论环节,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识,更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通过文化知识的熏陶与感染能够实现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进一步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将工科工程技术领域的正能量故事、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榜样精神等与课程以及文化素质培养相融合,努力挖掘各行各业中的微光,为课程思政教育在工科课程教学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努力挖掘工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适当的加入对国家工程特殊贡献的真人真事、各行各业的光辉历史,要让课程思政在学生心中不知不觉地生根发芽。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改进,还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又或者是学生自己课下寝室自主组织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让工科学生在略显枯燥的工科学习中,减轻专门用来学习思政的时间与精力,因为这些方案都是在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中起到了思政教育的作用,提出的三个方案是对目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思考,要想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这是笔者以后要继续探索的内容。

猜你喜欢
寝室工科专业课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寝室闹鬼记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