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2-01-01 07:46刘柯楠
关键词:工科学生农业院校工科

张 扬,刘柯楠

(甘肃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而人才的主要标志就是创新能力.当前,“卡脖子”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创新.中国的发展要走出暂时的困境,屹立于未来生态系统的核心,就必须培养出大量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高等教学重要组成的农业院校应扬长避短,在新工科创新能力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农业院校以其特有的农业专业为特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也较多关注学生学习的农业化特征.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且逐步普及的过程中,对农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既能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又具备创新意识,能真正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所以农业院校应加大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从创新意识、课程设置、创新平台及导师队伍建设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的路径,切实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在接受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接受创新精神的熏陶,培养其真正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变化的新型人才.

1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1 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无论“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都需要巨大的新型工科创新人才,这就倒逼高等院校对工科大学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智慧农业发展对现代智能农业装备提出了新要求,而现代智能农业装备的发展需要农业院校培养相关的工科人才[1-2].因此,农业院校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农业院校只有强化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展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先进性,同时也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且综合素质强的工科人才,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从农业院校特色入手,将现代智能农业相关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工科大学生在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切实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2 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内涵

近三年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高等院校的新工科建设稳步推进,工科人才的培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教育部对新工科建设的具体要求如下:①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新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②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国家情怀;③增进学生的生态意识、法治意识;④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计算思维、设计思维、批判思维;⑤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工程领导能力等.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对提升高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鼓励在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中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跨学科学习替代专业学习,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沈阳农业大学在设计完成第一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过程中,涌现出坚持不懈、知难而进的工科大学生,在完成日常学习研究任务之余,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参加比赛,在设计项目方案、实践研究及具体探索的过程中努力奋斗,历时半年之久而不放弃,最终解决了各项难题,获得成功,取得了比赛的一等奖.在此过程中,高校不仅培养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使大学生感受到了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等精神的鼓舞,能更好地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1.3 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招生规模增大,办学层次升级;二是毕业学生增多,就业压力增加.在激烈的竞争中,工科毕业生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

工科毕业生如果在创业或就业方面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必将被时代淘汰.统计表明,农业院校学生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除去考研的近三分之一毕业生,就业率仅75%,且仅有不足10%的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3],这种状况与农业院校工科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有很大关系.因此,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

2 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国家发展、时代变化的要求,也能从工科大学生发展实际入手提升其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但在当前环境下,农业院校在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创新氛围不浓

与理工类院校相比,农业院校无论是在农业院校的工科门类数量,还是在工科专业数量上都要逊色一些.农业院校的工科主要集中在农业装备研究领域,研究范围明显窄于理工院校,因此就读农业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生所在比例较小.由于自身对农业机械认识的不足以及院校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千篇一律等原因,农业院校的工科学生在创新方面表现出以下特征: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薄弱;对参加和参与创新活动、创新实践持消极态度.

湖南农业大学虽然工学院项目比赛设置较多,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项目比赛的积极性不高,2015年下半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中,共450多项仅有3项入围学校比赛,参与学生仅十余人,且有调查显示,85%的学生反映无法长期坚持科技创新,表现出当前农业大学工科学生在创新热情层面的严重不足.

2.2 创新教育课程单一

在实际培养工科大学生的过程中,农业院校依然以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播为主,把专业学习作为核心,对提升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明显不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为数不少的农业院校开始将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作为重点,一批批创新创业课程相继推出,但这些课程都存在同样的“先天不足”:侧重于普及创业知识和培养创业能力,而对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缺乏足够引导,与具体产业结合起来对学生创业能力进行提升的课程更是凤毛麟角[4].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理念比较传统,对工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作用微乎其微.

2.3 实践平台不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大学普遍只设一个工学院.在高校扩招以后,农业院校匆匆新增了工科院系,而与之对应的教学平台建设却相对落后,使之难以肩负起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近年来,基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一些规格高的工科创新实验室纷纷出现在部分理工类院校,这些实验室不仅设备齐全、场地充裕,而且管理科学、规范,部分农业院校也不甘落后,纷纷建成类似的实验室,但数量少,且大多水平不高,这对于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制约作用.尽管大部分农业院校都建有创新实践基地,但与企业的合作欠深入,这些基地主要应用于实习、参观,导致工科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缺乏系统规划.

2.4 导师数量不足

高效的评价考核大多以科研成绩为主,这也是大部分高校教师科研任务重的原因所在,农业院校亦是如此.由于科研任务重,高校教师投入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实践指导方面的精力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院校在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活动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很多优秀教师对指导学生创业缺乏热情,很难凑齐创新导师的数量[5].

为了解决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校内外公开聘任是农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保证导师的数量,但由于对指导老师激励的忽视,用心工作的导师其实很少.

3 新工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

3.1 加强立德树人教育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农业院校也应该肩负起立德树人教育的重任.

首先,要让农业院校工科学生理解创新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想.

其次,让学生从美国对中国制裁和技术封锁中体会到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从内心产生为祖国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断创新的思想.

3.2 强化创新意识培养

(1)要加大宣传科技创新的力度.农业院校应将网络宣传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科技创新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来;积极宣传科技创新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2)要将创新意识培养日常化、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通过当前产业(尤其是农业)实际介绍,引发学生对创新的关注和了解[6].

(3)建成层次丰富的科技竞赛系统,农业院校工科学院要搭建起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等层次不同的科技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工科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对其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的目的.在设置创新科技竞赛的过程中,农业院校应注意结合工科大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和本校工科大学生学习实际,确保竞赛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并积极参与,进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3.3 优化创新教育课程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是教育就离不开课程设置.创新教育的课程形式、质量和数量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农业院校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不断优化.

(1)创新教学课程的数量要增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链条化和系统化,形成创新教学课程体系.

(2)创新教育课程导向要明确.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应以农业发展为导向,并以产业发展所需知识为核心对创新课程进行设计,促成专业学习向产业学习转变[6].

(3)不断推进“专”“创”融合,建设一批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彼此融合的课程,让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得到扩展和增强.

(4)加大线上课程比例.线上课程有助于课程质量标准化的实现,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创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便捷.加之当前的新冠疫情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线上课程更体现出其优越性.

3.4 升级创新实践平台

实践出真知,创新能力的提升亦是如此,这就需要对创新实践平台进行升级.

(1)尽快建成高水平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可以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扩大面积、升级设备、规范管理、增加师资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2)促成实验室的开放与共享,让工科学生充分享受科学实验、教学实验和创新实验提供的条件,增加创新实践的量和质.

(3)深化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充分利用其与生产、市场、技术高度接近的优势,促进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3.5 打造创新导师队伍

(1)农业院校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要向创新导师倾斜,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到创新导师队伍中来.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针对学院学生在机械类、电子类、工程训练类等比赛需要,筹建并开设了相关指导课程,如电子设计竞赛类课程、机械创新类课程等,为工科大学生安排专业导师,对创新实践活动和项目比赛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

(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培训创新导师的力度,以提升其指导能力.

(3)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奖勤罚懒,解聘不称职的外聘导师,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4)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大家明白“创业导师”也可以成功的道理.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各项重大发展战略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亟需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所以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农业院校应抓住这个机遇,从本院校实际出发,转变观念,增强意识,扬长避短,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农业院校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