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汉
(深圳市光明区下村小学 广东·深圳 518000)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中有着广泛应用空间,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本身就具有较强理论性,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失去学习欲望和主动性,而落实教学工作生活化,会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融入到学习过程中,降低学习难度,把各种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从生活的角度地展开探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知识、发现问题。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工作中始终关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有着广阔发展空间,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教师迎合新时代提出的各项要求,转变教学手段和理念,实现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和日常生活就有着深远联系,其立足于当前社会生活,和学生在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事物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内容,不能深刻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认知能力,基础较为薄弱,而且部分教师未能采用生活化的案例,将学习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学习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在后续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生活化,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深度学习,加深对生活的感知,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升判断能力,并具备分辨真善美、假恶丑意识,以此提升整体授课质量,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融入生活化理念,要求教师积极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本身和日常生活有着深远联系,教师应积极选取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真实案件实例,提升学生关注度,融入到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各种和道德与法治课相关的案例,但是由于小学时期的学生缺乏社会阅历,所以并不会过多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出自身引导优势,让学生回归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更多道德与法治重点内容,激发其学习欲望。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良好生活习惯,促使学生对当前热议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加强思考,有自身的看法,形成正确价值观,提升独立思考能力、辨别能力,以此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关注对学生品德习惯的培养工作,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任意一个细节都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要善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学生的生活细节系统观察,并制定明确教学主题,让学生主动去了解生活。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这一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自己身边的多元文化,像有些地方有风俗习惯泼水节、火把节等,让学生将各种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课堂中和其他同学分享,以此来升华教学工作,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形成良好人格都有着深远影响。
处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所以在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时,能更好地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而教师则应重视课前准备工作,为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学习资源。生活化教学工作不仅要求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道德与法治课相互融合,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搜集学习资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具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并在这一背景下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学会尊重”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尊重他人是一种良好的美德,教师则善于融入生活实例,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了解到在班级中有一些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自己的父母因为外出工作而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所以缺少父母的教育,留守儿童在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中缺乏自信,所以这一类学生很难融入到学生群体中,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陪在自己的身边还会欺负他们。并且他们也认为因为和父母缺乏交流沟通,自己没有获得足够的父爱和母爱,就被班级上的同学欺负,所以难免自尊心受挫。而在这时,教师则应引导学生积极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怎样表达对自己的爱的,实现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将学生带入到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保障。然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怎样尊重他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各种尊重他人的事例,并在鼓励学生以拍照或者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下次上课时和其他同学分享,通过上述教学工作的设计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应用日常生活中教学资源的能力,还能让教学工作升华,促使学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乐趣,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形成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可供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具有多样化的,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个性化需求来合理地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本身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和传统学科就有着差异性,因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较为广泛,灵活多变,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各个角度落实教学设计,并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合理调整,实现在实际授课中避免采用机械化的教学形式来向学生灌输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而是善于采用灵活性的语言和手段简化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手段来让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重点内容内涵的同时转变学习态度,提升教育效果。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内容时,可以融入当前“全球变暖”问题,让学生学会环保,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树立垃圾分类、不随地乱丢垃圾、低碳出行等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在这时,教师要将“环保生活”引入到课堂中,组织学生依据“怎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落实减少对地球的破坏”为主题研究,而教师在发挥出自身引导优势,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研究讨论,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实现为促进社会发展,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贡献力量。
教师应注重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来提升教学质量,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形成法治精神。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生活化教学手段利用优势。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科技发展、造福人类”这一内容时,就应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因为科技发展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则为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像“当你们在生活中看到哪些事物时,就会认为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采用各种电子产品吗?”,通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踊跃回答,而教师则要观察学生反应,如果发现学生没有给出教师更多反应,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像“同学们因为在家中有智能产品吗?像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通过这种手段来让学生们思考科技发展的价值,随之则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逐渐意识到科技发展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获得更加优质的生活体验。教师再进一步升华教学工作,为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科技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还存在什么负面影响?”,让学生形成正确是非观。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像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落实对道德与法治课开展专业化讲解工作,利用视频、语音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热情,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深层次融合,丰富学习内容。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生活化的重要性。生活化理念的采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有待完善,教师未能注重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相互联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手段落后,这就要求教师注重以生活的角度为出发点落实教学,并积极挖掘生活素材、重视课前准备工作、采用多样教学形式、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专业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形成正确的“三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