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圆圆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曾经一谈及科研便大惊失色,更遑论要将科研当成生活。那到底是什么令我对科研如此敬畏,对科研生活望而却步呢?细细想来,是我对科研错误的认知,对教师职业肤浅的了解。
事实上,教育科研是扎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致力于教学实践的改革与优化,服务于儿童的快乐学习与成长的。而教师是一名反思性实践家,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过一种立足自身、守望儿童、沉浸教学的科研生活。
教师,要过立足自身的科研生活。大学时期的我们都经历过一段昏天黑地的毕业论文撰写之旅,为了选题抓耳挠腮,为了内容翻遍文献,为了定稿挑灯夜战,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后终成一篇。其历时之久、难度之大仍令人心有余悸。自此后的一两年里,我深信不疑地认为教育科研是不能高攀的神殿,只有教育大家才能触碰。
随着教师生涯的不断深入,我才茅塞顿开。自己大学时的论文不过是耗时耗力地拼凑教育理论,既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问题,也没有切实的教学实践,尽管洋洋洒洒数万字,却依旧苍白无力。如今,我们已成为一线教师,每天亲临教学现场,掌握着真实的学生心理,积累着鲜活的教育故事,感受着深刻的学业成长,而这动态的一切正慢慢地走进教师的日常生活,丰富着教师的生命历程,构筑着教师的独特自我。
因此,教师做科研并不需要一味追随别人的脚步,而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背景、研究兴趣、价值偏好等选择自己想做的内容,可能是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班级管理的方法总结与提炼,也可能是一次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与反思,等等。总之,教育科研要立足于自身的经历体验,用双手书写自己的教科研生活。
教师,要过守望儿童的科研生活。我们的小小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精彩而又新鲜的故事,作为教师,你能洞察到吗?我们短暂的每一堂课,每时都在传递着微妙而又动听的声音,作为教师,你能倾听到吗?瞧,一方天地中,几十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正发生着小事:角落里的小涵遇到难题,宁愿偷偷哭泣也不愿向人求助;小宇总是动来动去,既闲不下来也坐不端正;小凯和小涛平时“好哥俩”但时常拌嘴闹矛盾;小思刚悄悄举起又默默快速放下的手……
意大利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兹说:“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有一百种。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若身为教师的我们能在课堂或课间用慎重礼貌且理解包容的姿态去俯下身子,倾听儿童那些有声的、无声的语言,能拥有一颗慧心把一些看似稀松平常又微不足道的事迅速聚焦,细心记录,在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基础上深入思考,就能把科研真正做实。所以,教育科研要始终守望着儿童的成长,让学生点亮教师的教科研生活。
教师,要过关联教学的科研生活。每天的教学是我们教师必做的功课,也是最为拿手的好戏。从教材解读到教学设计,从课堂呈现到课后反思,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湖面并不平静,沉浸其中,就会发现涟漪的泛起。
教学即科研。每天的教学,或是你对文本深度解读之后发现了它独特的价值内容,或是收获了独到且成功的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是课堂中的一次冷场,你急中生智加以引导,或是学生与预料之外的生成邂逅,等等。教师要沉浸于教学生活之中,保持一颗爱心,拥有一双敏锐的慧眼,你就会发现精彩不断,精彩无限。而你的发现就是教科研丰富而鲜活的素材。
科研,不是望尘莫及的生活,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生活。其实,它就是教师自己每一天在过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生活。保持平常心,拥有敏锐心,教师就能过一种充实又多彩的教科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