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及对策

2022-01-01 06:35: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规培住院医师儿科

张 佳 甘 靖

([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 四川·成都 610041;[2]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0041)

0 前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发展。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源于1993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临床实践、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课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医学教育后,经过规范化、系统化的临床训练,掌握基本的临床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过程,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全国人民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培养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并具备教学、科研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自2015年国家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来,不仅有效地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同时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在国家认证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实行儿科医师的临床科室轮转,加强相关轮转科室理论课程及专业实践的学习,从而实现由一名医学生到儿科医生的转变。

1 背景及现状

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我国城市每千名儿童儿科医师数为0.57名,农村为0.47名。随着“二孩”政策推进,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现状越发明显。推进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我国儿科医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儿科医师数量紧缺的有效对策。目前我国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学员的临床能力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在科研、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工作应当进一步完善。

规培带教师资的教学能力是影响规培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的规培考核基本上只针对受教者,忽视了对带教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在实际规培过程中,常因为带教教师常忙于临床和科研工作而疏于教学,或带教教师积极性不够、教学水平不足等原因导致规培结果不理想。尽管我国已实施规培多年,但各地规培师资的带教意识与带教能力参差不齐,还需相应的制度、规范来提高带教者的教学能力及意识。

随着教育结构、制度等的调整,我国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培养模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如“以教师为中心”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住培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决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临床实践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我国现阶段对住院医师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临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对临床及科研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因此为提高住培学员的综合素质,迫切需要探求多模式多方面教学。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注焦点,仍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规培在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儿科作为临床中医患纠纷的重灾区,而正是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和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量使得我国儿科医生越来越短缺。目前儿科规培生多为刚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未参加过临床工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全方位的培养,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2 方法及对策

2.1 规范培训基地,加强硬件、软件建设

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综合医院承担着培养儿科医生的重要任务,因此需要加强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和综合医院建设,完善儿科医生培养。带教师资的质量是确保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能力培养,加强临床及科研思维训练、提高教学查房质量,定期及不定期对导师进行督导,以此鞭策和激励教师。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课程建设,制定合理的师资管理制度,明确教学目标。为保证培训的质量,建议实行双向考评机制。规培学员也应该向导师及时反馈、交流,采用积极多样的双向激励方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新时代的儿科医师除需必备临床基本技能外,还要有不断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以学术为导向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除常规举办各个专业组的临床小讲座和教学查房外,住院基地应多举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的学术论坛、学习沙龙等一系列活动,鼓励住培学员积极参与,从而也可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进步。建议各医院在制订和评估住院医师的培训课程时,应针对医院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个性化制订教学计划。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政策法规、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医德医风、人际沟通交流等,并兼顾培养临床教学和科研素养。但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中,对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均存在主观性较强、不易量化等问题。因此建立与之相符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2.2 完善培训计划与考核方案(包括专业知识、临床实践及科研素质)

完善儿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和细则,建立健全完善的规范培训制度,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首先以科室主任为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的责任科主任全面负责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培训工作,由责任导师负责规培学员的具体带教工作,教学秘书负责规培学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科学的轮转计划和安排,给予住培学员更多独立实践的机会。

临床专业技能是住院医师的核心技能,也是培训和考核的重点。考核是检验和评价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理论考核联合技能考核为基础,加强科研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及人文素质。加强考核结果反馈,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来促进各项培训工作的提升。除专业能力的培养,建议将教学能力加入住培学员过程评价考核中。住培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需加强终身学习的医学研究意识,运用所学临床知识技能为患者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同时具备根据前沿的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的能力。

2.3 多层次培养、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目前规范化培训的学员来源多样化,包括应届医科院校毕业本科生学员、毕业后在基层医院工作数年的社会规范化培训学员、应届医科院校毕业硕士生、博士生。根据规范化培训人员的来源、轮转目的、规培年限及轮转时间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分层次培训方案。如基于临床教学单元(CTU)核心的临床培训方案,CTU是将不同资质医师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在组长的指导下,由高年资学员带领低年资学员和实习医师针对具体病例的诊断、治疗、医患沟通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实现教学单元内的相互学习,提高不同级别医师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资源有更新快,传统教学的形式单一,而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改变了教学现状。除了传统授课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教学中,倡导推广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基于资源的(RBL)的临床培训方案、标准化病人(SP)教学、医学模拟教学(medical simulation teaching,MST)、团队合作式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等教学方式,还可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是二十一世纪初提出的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由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组成,让学生以主动参与、将知识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获取、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鼓励多参加学术探讨及研究,把教导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为主,“教”为辅,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有效整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住院医师良好的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提升岗位胜任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建议在培训中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引入情境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等教学方式,引导住培学员主动发现和处理临床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将诊治与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保证教学查房质量,提高住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另外,建议增加门诊教学数量,加强对住培学员的应诊能力的训练。同时要不断提高带教师资的门诊教学能力,做到教学相长,促进整体能力的提升。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临床儿科医师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科研能力培养有限,因此培养住院医师文献阅读能力和科研选题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建议推行科研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中,首先要帮助住院医师完成从医学生到临床医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学会在临床工作中自主查阅文献、自主学习,从而可以快速了解本领域和其他相关疾病的处理情况,并且对相关疾病前沿知识有所了解,做到与时俱进。

2.4 注重医患沟通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

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要求儿科医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临床技能、丰富的诊治经验,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医疗模式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沟通成为医生必不可少的技能。据卫生部统计,在2018年全国所有的医疗纠纷中,因医疗过错而引起的纠纷仅占37.63%,余者里有77.63%与医患沟通不当有关。儿科医生主要沟通群体是患儿的家属,这就需要首先了解家属的文化水平,做到有效的倾听、以真诚的态度沟通交流,强化住院医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展开交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 总结

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儿科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合格的儿科住院医师除了应该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科研能力以外,还应该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人文素养。这是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其未来医生生涯长远发展的必备基础。优化培训课程内容、改进临床实践培训方式、加强师资能力培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而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形成以临床为基础,学术为导向,医教协同双向并轨。根据规范化培训人员的不同来源,因地制宜进行分层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持续改进,以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培养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的目标。

猜你喜欢
规培住院医师儿科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住院医师党支部的建立实践与思考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50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
为规培提供政策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46
规培:在突破中走过2014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32
该重视规培的“均等性”了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