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华 邱 巧 全 利
(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重庆 400000)
2021年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交通工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交通强国”的关键。交通特色行业高校“作为交通运输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尤其需要在此新时期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在服务支撑行业人才需要和创新需求等方面担当更为重要的责任。而人格完善、素养全面、审美兼备是新工科号召下交通工程人才的新的综合素质要求。这就离不开将美育融入到交通工程教育中。桥梁作为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基于国家新的战略定位积极谋划培养复合型“桥梁+艺术”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党和国家都充分意识到了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通过科学、人文与工程的交叉融合实现。美育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为具体的来说,我国以桥梁为代表的传统交通工程教育普遍存在偏重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工程安全性和经济等,但在艺术审美、人文内涵、社会情怀等美育教育中存在严重不足的现状。这既违背了新工科所倡导的文工融合,也不利于将美育融入专业教育,从而创新性的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交通工程人才。
目前国内外关于美育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了中外美育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演变,如李天道的《西方美育思想简史》、祁海文的《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在这类研究中通常会从国际视野下美学起源开始追溯美育的来源与发展,会涉及到相关代表人物和学说。有的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出系统阐释,如徐恒醇译席勒的《美育书简》、曾繁仁的《中外美育思想家评传》等著作。有的从不同的学科专业门类角度解读美育与哲学、艺术、美学、教育学等的关联、作用,如王岗峰的《美育与美学》等。在这类研究中不仅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美学、哲学、教育学,还将西方的尤其是古典哲学纳入到美育视野进行研究……
而具体到高校的美育开展和人才培养,也有着较多的探讨。有的从审美人生教育实践探讨学校美育的价值、途径和课程建设等,如董玲的《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与艺术审美研究》、黄高才的《大学美育》,以及赵伶俐的《高校美育课程对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研究》等。在这一类研究中既涉及到了宏观层面的高校美育观念、美育内涵和功能、美育目标,也涉及到了美育课程、美育教学、美育评价等具体环节的实施。有的从美育的内涵、本质探讨美育类型特征,如方弘毅《论美育是德育艺术化的智性实践——关于我国高校美育内涵的探讨》、赵伶俐的《以美育德》等。在这类研究中常常会涉及到审美人生教育对于人格、品德的塑造和影响……
总体而言,以上的研究为美育融入交通工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具体到从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交通行业发展层面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探讨以桥梁为代表的交通工程教育与美育的结合,以及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桥梁工程人才的培养,目前研究关注的还很少。
继十九大首次提出“交通强国”战略,在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中国家再次明确提出,要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奋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与之相应的,提升交通行业发展质量、发展品质是把愿景变成现实的必然建设思路。而符合新时期新要求的人格完善、素养全面、审美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这就离不开美育和交通工程教育融合视域下,跨人文与工程学科领域,基于全面发展理念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桥梁+艺术”正是基于此背景而提出。
从跨学科教育的角度看,“桥梁+艺术”指的是桥梁工程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的融合。它突破了国内跨学科教育拘囿临近学科,仍属有限交叉的现状,利用学校为交通优势突出综合性大学的积淀,探索了这两个跨度极大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它所希望实现的集合这两个学科各自的特性,在理论传授、设计思维训练、设计技能和审美的融合、跨学科综合设计能力等层面实现美育有针对性地传承与创新,将美育在桥梁工程语言与文化基因、设计个性、家国情怀的融会贯通中落实到复合型桥梁工程人才集“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培养中,从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片面注重实用性的教学困境。
从行业需求和国家需要的角度来看,《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打造“四个一流——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这为交通行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具体到桥梁而言,这离不开把技术上升到文化、用审美强化桥梁建设内涵,以及交通运输、桥梁技术与生态、人文、审美的全面融通发展。“桥梁+艺术”聚焦的是“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转变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结构合理、功能适用,更应该将文化优势、审美特质、设计品质运用到桥梁工程实践和行业项目中,促进大国工程形象的塑造。
从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应该突破单一学科视域,做到科学、人文与工程的互相协调,互通有无。以工程教育著名的美国欧林工学院、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等很早就意识到工程创新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并通过实施提升工程人才人文素养等项目予以具体落实。在艺术设计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中,国外高校如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的“统合设计”理念和“统合设计系”、德国波茨坦工业大学等倡导的跨学科学习和团队项目化运作,国内高校如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在土木工程和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的融合中也在不断创新。“桥梁+艺术”在桥梁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中实现审美和工程技能兼备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
第一、有针对性实现桥梁文化、艺术、审美的传承与创新。
聚焦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桥梁文化、审美内涵、审美法则,结合交通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在桥梁工程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的融合视域下进行研究,充分挖掘中国乃至世界的桥梁文化和艺术的审美生成机制、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内涵意蕴。毕竟只有如此,“桥梁+艺术”新工科人才才将其掌握的力学、结构、材料等知识和美学原则、设计创意相结合,从而在桥梁工程实践和项目中创造出体现形式美和功能美相统一、力与美相融合的作品,最终实现工程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在桥梁工程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的融合视域下,(1)在知识传授层面,改变国内片面强调传授桥梁工程科技知识的教学内容,以桥梁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等多元的人文教育内容重塑桥梁工程人才培养。(2)在能力达成层面,解决单一学科视域下桥梁工程人才缺乏艺术美学素养的现状,培养社会亟需的集桥梁工程功能性、审美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3)在价值塑造层面,注重从审美素养、文化传承、家国情怀中提升桥梁工程人才的人生境界。
第二、针对交通特色高校,在新工科倡导的跨学科交叉中将育人优势和美育教育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
交通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外在的大环境来看,交通行业特色高校原本就被定义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为交通行业和交通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作用,而它们依托行业发展的建校历史、办学积淀也决定了在相关人才培养的平台和资源优势。从内部的学科布局来看,交通行业特色高校是依托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核心学科和专业进行支撑。而且,近十年来交通行业特色高校都呈现出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趋势。
以上这些为交通行业特色高校培养突破行业壁垒、学科隔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势。它们可以全方位的实现各学科的统合、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团队的统合、各专业背景学生的统合,以及交通行业领域内的校企协同。继而通过桥梁工程类学科的传统优势和艺术设计学科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创新型的构建美育教育融入桥梁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三、围绕多法组合,实践主导的人才培养路径,系统性、整体性的构建美育融入“桥梁+艺术”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思路。
必须摈弃开设某门具体的美育类课程的陈旧形式进行复合型桥梁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构建跨学科交叉前提下的教学内容建设、通专结合和跨界复合的课程建设,搭建校企协同模式下多主体育人的教学实践,将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等多元的人文教育内容融入到桥梁工程教育中,继而用人才培养中的可推广性和复制性,向全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建设思路和路径。更具体地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学科、建筑景观学科、设计艺术学科等跨学科交叉,以及校企协同多主体育人的实践活动,在理论传授、设计思维训练、设计技能和审美的融合、跨学科综合设计能力等层面实现美育融入“桥梁+艺术”新工科人才培养中。
尤其是在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我们需要密切实现和企业展开多主体育人。围绕“交通强国”战略下桥梁审美提升要求、设计创新要求,通过特色工作室设置、科创团队组建、学术交流活动展开、项目式训练等具体方式,在桥梁工程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的融合视域下,将美育融合“桥梁+艺术”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中。并且这类型的学生将更满足新时期桥梁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新形势下的桥梁新业态,有利于交通工程类学生应对更加剧烈的就业形势。同时,它也可以促进设计艺术学科的转型升级,为艺术设计学科背景学生跨行业、跨领域就业开拓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