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昱,韩建汶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国青年运动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群体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力量。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运动在诸多重要历史时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面对全球化与转型期背景下中国青年群体的新特征和青年运动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团结和凝聚青年力量,将青年运动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是当前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重要议题。本文兼顾历史学中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史料意义,运用社会学“过程-事件-关系”研究方法重新审视1919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年运动,并对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类,期望通过深入剖析党在百年历程中领导青年运动不断胜利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实践,在注重史料与历史情境的分析基础上探讨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机制研究的应有之意和新时代的具体应用。
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一般意义上中国近代青年运动的起点,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青年先进分子在比较无政府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等多种观点之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最先面向中国开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同一时期,中国青年在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进步青年的组织方式,一群年均28岁的青年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青年以满腔热血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同时,年轻的共产党人也在积极通过更广泛范围组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并在随后的救国途中唤起民众、动员抗日,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史料证实,在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青年运动成为广泛的群众性的抗日救国运动,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先后出现了像青年抗日救国会、青年救国团、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青年抗日救国团体。这个时期的青年运动在抗日救国,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且重大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1946年12月,北平各高校学生示威游行,抗议驻华美军暴行。1947年5月,由中央大学学生始发的“五·二○”运动迅速扩展到京沪苏杭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各地青年纷纷行动起来,喊出“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口号,形成全国性的学生运动。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运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的“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为了适应新的形势,194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重建青年团。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解放的北平隆重召开。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追随党开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青年工作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青年运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积极健康的前进着与发展着。
针对中国近代以来青年运动的发展脉络,国内外学者在史料的基础上,就青年运动的发展、组织和流派进行了多项研究,普遍认为:伴随着青年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日益多样性和复杂性,青年运动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内部群体中分化并形成了不同流派,并在研究青年运动未来发展及其与国家和社会关系时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部分西方学者不论是支持青年运动还是批判青年运动,都将青年看作是一个同成人世界相对立的特殊集团,常以“代的冲突”和“青年反文化”来解释青年运动。而在中国,社会各界一致认为青年和其他社会民众是一种协作关系,青年是引领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角色”,“青年引领民众”成为一种模式(1)王延隆,李姗姗:《建党以来中国青年与社会互动的历程、逻辑与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12期。。这种分歧的出现,一方面源于国内外学者对青年运动概念的定义不同,另一方面源于国家对青年运动的定位与作用的不同看法。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学者主要从党史研究、青年研究以及共青团史研究等视角对青年运动进行研究,学科归属具有多样性和交叉性,归纳起来有如下两点:
一是关于青年运动史本体问题的探讨,如概念、特点、历史特征等(2)李玉琦:《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要拓展和深化》,《青年探索》2021年第1期。,形成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青年运动是一种以青年为参与主体,以青年组织或团体为主要参与形式,在复杂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推动社会发展的群体性活动(3)魏久明:《论青年运动的先导性》,《青年研究》1999年第8期。;另一种观点认为青年运动是一种以所处时代的社会价值追求和青年的个人诉求为基础,广大青年参与并形成一定规模的集体性活动,其根本目标则是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4)张荆:《论青年与社会的互动方式》,《当代青年研究》1987年第10期。。纵观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青年运动起着重要作用,还使得青年人在其中得到锻炼与实现价值。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青年运动中影响历史,创造历史。因此,对青年运动史本体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了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机制的重要视角和方法。
二是关于中共成立早期党团关系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团双轨机制的具体运作以及党团关系的确立颇为周折(5)刘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共青团关系演变的理论逻辑》,《青年探索》2021年第2期。。学者们采纳区域的视角来研究早期的党团关系,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革命的具体现实及其对青年团建设策略的调整(6)李静:《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运动关系略论》,《青年探索》2014年第3期。。其中,关于共青团创立和发展史的研究,学术界对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团体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梳理了中国共青团近百年的历史进程,结合时代环境和青年运动的特点,总结青年运动的基本经验,通过历史考察指出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及执政助手,是青年学生重要的领导力量(7)江洪:《关于中国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共青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领导青年群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界在关注中国近代以来青年运动发展脉络与领导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和未来继续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前,学界开始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启示。纵观既往研究,按照研究内容、视角以及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宏观历史下的逻辑演进。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战略思想在不同主体的互动关系中得到深刻呈现,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青团动员、青年自觉、人民群众支持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结合(8)魏久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运动》,《青年研究》2001年第7期。。执政党的强力推进是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发展的根本依靠,宏观目标具体化是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青年组织深化改革是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和动员群众的重要载体,并在对党忠诚和吸引青年之中维持着平衡,要始终引导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始终坚持党对青年运动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注重发挥青年群体的社会基础与先锋作用,使其在中国共产党整体战略中发挥适应社会与变革社会的功能定位,从而在信仰引领下实现青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较好融合。党对青年的具体要求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对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前进方向是始终不变的。宏观而言,百年来的青年运动体现着党的政治要求、政治目标与时间形态的统一。
二是具体时期中的经验分析。有学者认为青年应当建构自己的历史,增强自觉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接受党对青年的领导与理想信念教育,发挥自身的青年力量。也有学者认为青年运动是与全民运动紧密结合的,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强化青年群众基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关心支持和努力实现青年在思想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价值追求,根据时代发展动态和青年群体特点开展青年工作。注重联络青年组织,多采用以青年为中心,组织管理与服务青年相结合、政治动员与价值实现相契合、线上宣传与线下实践相吻合的工作模式,不断创新青年工作方法。还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是青年运动转型的开始,青年运动以经济为主轴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在历史风格和时代内涵上不断发生重大转变,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从觉醒年代的“新青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先锋,青年运动从阶级斗争到青年文化多元创新的新发展格局(9)田杰:《走向未来世纪的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第3期。。青年群体深深参与了时代变迁的各个方面,成为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与此同时,青年也在努力地改造自己的思想观念,塑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三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启示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运动以经济为主轴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同时各项青年集体行动也引人注目。进入新时代,国内学者就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工作思想进行分析,概括指出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肩负重要的职责使命,中国青年运动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青年运动发展方向,以实现中国梦为时代追求。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协调统一、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青年工作的路径方法是坚持以青年为本、青年优先发展和青年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准确把握青年特质及青年成长规律。同时,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恰当地转变团结策略与方式,引导青年运动持续健康发展,促使共青团始终走着青年化、群众化道路。此外,学界对于中共早期领导人物青年思想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青年思想的研究,这对时下中国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权益等职能的发挥也具有诸多指导意义。
纵观已有的文献研究,关于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研究成果丰硕,但尚有进步与拓展空间。如目前学术界关于青年运动的具体内涵尚未有明晰与准确的定义,多依据各自的研究视角,有选择性的进行界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的相关研究在现象呈现、史实梳理、经验总结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结构分析、功能运行与机制总结上仍然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当前研究更多是从单一学科视角出发,容易产生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的割裂,例如宏观视角下侧重青年运动的基本逻辑与经验,容易造成理论与事实的断裂,用当代经验解释历史问题,难以把握青年运动的历史场景与现实意义;中观视角以具体主体或时期为中心,容易忽视不同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时期之间的对比效果;微观视角选取具体史实回顾事件进程,且多聚焦于五四运动等较为典型的青年运动,侧重分析各阶段的史实在其自身时代背景下的意义,缺乏运动之间的互动机理、宏观的理论归纳和现实指导,造成史实碎片化和结论的刻意拔高。
基于以上相关研究的梳理、归纳与反思,结合当下新时代青年运动概念的演变、内容的拓展、形式的创新以及触角的延伸,我们认为应该跳出单一学科视角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青年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兼顾史料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对1919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年运动进行“过程-事件-关系”研究,跳出史料本身,融入更多自下而上的“青年群体”和“青年个体”视角,看到事件中的人和情感,整体性深入剖析百年历程中党领导青年运动以及青年响应党的领导共同取得不断胜利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实践,在注重史料与历史情境的分析基础上探讨“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机制研究”的应有之意和新时代研究方向。尤其在建党100周年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经验分析,一方面进一步厘清青年运动的内涵、性质、特征,另一方面进一步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运动嵌入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为新时期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提供经验指导,具体而言:
一是界定青年运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的最本质与最核心的特征,总结中国共产党、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运动的组织架构、结构关系与互动机制,从而抽象出党在领导青年运动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思路与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同频共振的青年运动机制。
二是摆脱传统的横截面研究欠缺纵向脉络梳理的问题与仅强调纵向脉络研究而忽视具体历史情境的问题,以多维网状的方式勾勒出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发展脉络,对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格局渐进式重塑的中国来说,是回溯与明悟大面积、多变量、广蔓延的青年运动的有效方法。
三是从宏观层面关注不同时期的结构性因素、中观层面采纳“结构-功能-机制”的视角、微观层面依据党领导下青年运动的历程的三维系统观的分析思路出发,探讨不同时期宏观结构背景下,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随着宏观结构变迁而不断深化、更新与完善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党领导下青年运动的理论逻辑。探讨自上而下的领导机制与自下而上的响应机制,形成完整的有效机制分析,为当代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提供经验与启示。
综上,立足新百年,分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机制要注意两个核心站位:一是必须站稳机制研究本土化与在地化的语境;二是在动态、演进的观察视角中,坚持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分析思路,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被中国青年运动所选择,又是如何在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从而形成的一以贯之的原则和目标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回答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什么,百年来党领导青年运动取得成功的经验密钥是什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新路径和新方法的启示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