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熊英洁
城市公园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还有美化城市、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城市公园与人的居住环境密切相关,而在不同城市中,城市公园的布局规划总是不尽统一,因此确定城市公园的布局规划就急需解决。
城市公园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1)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2)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服务对象开始发生改变;(3)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随着需求的改变,城市公园主题产品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城市公园需要整合资源和配置问题,即处于什么位置有何资源配置可以产生怎样的生态效益。城市公园的选址主要从4个层面分析:(1)通过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城市公园的生态格局;(2)在规划中,通过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公园可达性为基础;(3)通过建模,把计算机算法应用到公园选址中;(4)实地考察调研确定选址的最终位置,同时将人口密度、空气污染和噪音区域等最为影响因子考虑进城市公园规划布局,同时选址需考虑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可达性、热岛效应的降温效应、避雨设施等相关的问题,纳入模型参考体系。可达性分析是城市公园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达性指城市居民通过克服空间距离、出行时间和路途费用成本等阻力,到达某一城市公园开展休闲活动的便捷程度即克服阻力到达公园的便利程度。基于GIS平台建立矢量数据栅格化城市土地利用的模型。可达性分析方法有缓冲区分析、网格法分析方法、引力模型、费用加权等方法。城市公园评价体系值指标对城市公园进行评定,判断城市公园的建设问题和功能,主要是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进行评价,根据所分析因素进行选择相应的指数。城市公园的服务功能特别重要,服务功能决定了其布局规划的基础。服务功能是满足居民需求的体现,是建设城市公园的内涵之一,与人类福祉相关。而服务功能又多种多样,总概括可分为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大类。
目前对城市公园的研究工作方法主要通过遥感卫星数据获取所需要的影像图,以及城市规划测绘图等,然后利用ArcGIS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结合其他分析方法,例如LA模型。同时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通过这些因素进行选址评估或者现有布局的合理性及优化策略。
城市公园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确定城市公园的位置涉及区位-配置关系,也就是可达性。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出行方式、城市热岛效应、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以及噪音区域和绿化面积等指标。张金光等人在中小型城市公园选址研究中以高邮市为例,通过遥感卫星获取影像图和土地规划利用图,建立模型,模拟后认为中小型城市经济实力较弱,应该科学合理建设,主要从城市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考虑运用GIS技术分析,选取优先建设点,满足居民需求。张子灿等人在城市山地公园选址中以承德市为例,从山地条件开发适建度、生态敏感度、游憩需求度、景观美感度和文化潜力影响因子分析,将五类叠加分析,选择适当的位置建设,同时实地考察,调研。但考虑因子太少。姚家元等人在丘陵城市综合国家公园中,以马鞍山为例,分析后得出丘陵城市公园依据地形地貌构建,导致公园分布不均,服务范围存在大盲区。张金光、赵兵在可达性公园选址分析中以高邮市为例,认为通过对居民需求分析,结合当地城市特色,因地制宜构建城市公园体系。所以城市公园的选址与当地的地形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应该综合考虑,通过相应的可达性分析,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位置建立城市公园,发挥最大优势。
城市公园的景观布局决定了服务功能的吸引力。城市公园的景观布局可以提供生态功能服务和社会功能服务。在总体景观布局中,谢焕景在对太原市城市公园景观分析中后,发现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少、不均匀、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低、形状规则,分维数高且差异小,人为干扰程度大。刘艳芬等人在福州市城市公园研究中得出服务能力在中心城区强,向四周辐射减弱;而布局较为合理,不合理的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少,覆盖面积低。服务压力与人口密度相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黄梦真等人针对广州黄沙路网形态对城市公园分布的影响,得出城市公园系统空间布局依赖全局尺度或局部尺度的路网形态,城市公园与路网存在显著相关性。以上说明城市公园的景观格局分布特点都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李发明等人提出了针对森林城市公园的景观优化策略,主要是优化景点、游线、场地功能和资源管理。通过优化使得景观格局破坏减小,生态功能得到保障。因此生态服务功能与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关系存在显著相关。面积的大小和分布决定了城市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服务功能中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园绿地上,城市公园绿地一直是研究热点,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服务供给源头。而其属于景观规划格局部分。戚荣昊等人在对福州市城市公园绿地评估中绿地服务能力与面积相关,还与人的需求相关,运用公园服务压力评价方法,分析后应优化公园,建设符合居民习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公园。刘正纲和李玲对沈阳城市公园绿地进行了时空动态分析,发现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原因是由于道路网密度增加所造成的。陈永生等人对合肥市公园绿地功能进行研究,发现城市公园绿地多功能效应有效发挥,其社会服务属性受到关注。生态功能与防灾避险功能被重视。服务功能中的生态功能主要是把城市公园绿地充分利用,将资源利用高效率又满足人类需求,同时内在的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减低噪声的生态功能也在考虑的范围内。规划城市公园的景观格局时考虑城市绿化建设和道路交通网络的交际等方面。服务功能中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是城市公园社会效益的体现。避雨设施可达性是城市公园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是防灾避险的一部分。戴忠炜等人对城市公园避雨设施进行研究,以福州沙滩公园为例,提出根据人口密度和步行速度进行设置优化,密度大,建立容量大的公园设施。同时戴忠炜等人也对南方综合城市公园避雨进行分析,以赣州公园为例,需加强路面处理,以及到达的道路网络和建立适当的容纳结构。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影响城市温度,而城市公园可以在一定程度调节温度,降低温度,调节小范围气候。赵秋月等人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展开研究,以福州市内为例,分析得出温度等级面积呈正态分布,低温区在城市公园周围。说明城市公园有一定降温效应。刘淼等人通过遥感技术对天津降温效应分析,得出降温与公园距离呈正相关,距离越远降温效应越弱。而防险避灾服务与人口密度和路网密度相关。在人口容量大、密度大的情况下,应设立大型公园以供避灾。建立城市公园在考虑了生态服务功能时,还要考虑人口密度和出行方式,设置噪音隔离带等。城市公园的服务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进行研究,黄焕春等人在对北京市公园可达性分析中,认为城市功能的作用与布局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和研究尺度,进行评价。刘艳芬等人对不同功能的城市公园分析后得出服务功能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李岚和董成林对南京城市公园布局分析后得出可达性越好,公园利用率越高。所以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园类型评价和布局方法分析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在经济条件、社会因素、生态因素都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景观规划的优化、改变,使得城市公园的效益更加显著。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选址和服务功能有着巨大的潜力,是土地规划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园选址、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后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进行总结概括出不同功能定位城市公园的布局。
目前针对城市公园研究方法主要是进行不同的方法进行可达性分析,有些考虑因素太少或欠缺,不能综合因素。例如选址过程中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还不是很紧密,不能更精确地选择准确的位置。例如地势起伏、视线盲点等未纳入考虑范围。在景观布局规划影响的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中,对于人群的出行方式调查样本数据不同,同时地面的粗糙程度等未纳入考虑范围内,造成可达性分析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差,反应的现实与之存在差异。对于城市公园所运用的GIS技术分析的方法单一,没有很多的创新性方法。搜集到的样本数据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反映真实情况。同时对时空动态的研究分析比较少,但随着技术的更新这些都可以克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城市公园的选址和景观布局提供了巨大的数据库。例如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的应用、BD-GIS耦合模型等的运用,使得城市公园的建设提供的优化更加便利。同时利用计算机算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新的模型。城市公园对于构建“城市海绵体系”有重要作用,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