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齐男
制度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好坏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国家治理活动的依据。我国的制度优势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面对风险挑战,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思想碰撞和制度比较中形成的,是党和国家最大的优势。从比较视角看,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从现实视角看,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治理效能是治理主体围绕实现治理目标所展现出来的治理能力及所取得的治理效率与效益的综合反映。
理解治理效能需要明确三点,首先,国家治理效能指向的是正向的治理结果与乐观积极的治理状态;其次,治理效能不是简单的线性相交,而是一种动态变化;最后,治理效能与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中各项制度力量释放、协同运行、相互配合情况、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以及对其适应状况息息相关。治理效能与制度优势是辨证统一的。制度优势是治理效能的基础。国家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国家制度在革命、改革、建设实践过程中日积月累所汇聚的优势是转化为良好治理效率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成功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国家实力快速提升,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我国具有一套高效的制度体系。
另一方面,治理效果的好坏反映了制度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治理效能是对制度优势的彰显,治理效能的高低也关系着对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坚持党的领导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成功应对一系列挑战,化风险为机遇,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特殊时期攻克时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中央在中国治理体系中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随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的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升级,发展任务日益繁重,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中高站位谋全局的首要政治条件,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制度体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不断完善党的协商民主制度,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切实担负起党建领导责任,紧紧团结群众,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构建最坚实的战斗堡垒。
优化制度设计是“转化”的总前提,良好的制度设计是形成制度优势的起点。“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而制度建设与顶层设计密不可分,其对所有制度具有指引、统筹、规范作用,只有加强顶层设计,才能有效破除深化改革道路上的种种阻碍,更加成熟地发挥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效能。并且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做好分层对接,实现二者的统筹兼顾,通过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基本制度的相互衔接与具体的制度及政策的配套,将制度顶层设计真正落实,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另外,做好制度设计需要及时用敏锐的眼光对制度进行“破”与“立”,有些制度在过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但进入新时代,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待此类制度不应墨守陈规,进行及时的废止,有的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运行过程中没有考虑具体情况,收效甚微,对待此类制度应该及时调整。制度需“破”也需“立”,制度创新是转化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是最根本的创新,应顺应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符合发展规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狠抓制度创新。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二者互相影响,二者的转化路径不仅需要从静态的制度的层面研究,还需从动态治理的层面思考。关于治理主体,应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化的治理模式向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转变,形成各治理主体的合力;关于治理方式,必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将四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治理各领域发展,运用法治思维为社会治理保驾护航,运用综合思维多管齐下实现联合治理,并且强化风险意识解决根源问题;关于治理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以及各政府部门的治理关系,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权利科学配置。
治理能力是制度执行力的体现。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执行越有力,治理能力越有效,则制度优势越能得到彰显,越能更彻底全面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提高制度执行力,首先要树立各级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与制度权威意识,将制度当成摆设,乱作为、不作为,出现暗箱操作、长官意志等不良现象。因此,树立制度意识,提高马克思主义修养,尊重制度,维护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制度只有高效执行,才能落地生根。要培养过硬的政治本领,绝不能纸上谈兵,要将政治本领与执行工作深度融合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大局意识,跳出地方与部门利益的束缚,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要培养过硬的驾驭风险的本领,当前全球正处于风险社会,我国正面临着环境、经济、社会等风险,因此学会驾驭风险,解决复杂多变的矛盾是至关重要的。最后,构建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是执行的有力保障,完善监督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加强政治监督,保证党中央决策的有效落实,并且推动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等各类监督的协调配合,通过监督及时发现治理短板,进一步推动完善制度,加强治理,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历经数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终于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当今世界,新型国家迅速崛起,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洞察国际形势,因此两个大局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长期且复杂的风险挑战。而强化制度优势,提高治理能力,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对抗国内外风险挑战的有效途径。制度优势作为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大优势,其需要通过治理效能进行体现,而对风险挑战的应对成效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最好检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世界全面暴露在风险之下,而中国交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答卷,彰显了制度优势。疫情期间,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将人民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举全国力量,协调各方力量,成功将疫情控制在可控范围,最快的时间内实现了复工复产,经济实现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切实地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协同推进的有力保障。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协同统一的,如果只重视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发展必然是短暂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之一,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党中央仅仅围绕这一优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当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一个重要前提是我国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生态脱贫作为重要的脱贫方式之一,将人的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脱贫方式,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实现脱贫相结合也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造福子孙后代,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我国成功地创造了全面实现脱贫的一大奇迹,也在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的发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坚定制度自信的有效途径。制度自信基建于制度优势,但制度优势不等于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制度实践,通过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经济建设上,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政治建设上,实现政治稳定,全面推动深化改革,各项行政体制得到不断完善;文化建设上,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作品不断涌现;社会建设上,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得到保障,民生水平得到大力改善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上,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群众也将会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