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亮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翻译教学开展思政建设是专业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体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是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相遇与碰撞。但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过多重视翻译技能和翻译知识的讲授和练习,忽略了翻译文本体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忽视了翻译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翻译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外语专业学生承担着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但是,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1]对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缺少关注,缺乏学习母语文化的兴趣和热情,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够强。因此,翻译教学融入思政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立场、中国智慧等中国元素和中国方案需要在翻译教学中给予主动关注。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需要在传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下功夫,要将思政教育寓于翻译教学全过程中。
翻译教学过程中进行翻译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必须要依托于翻译文本材料。一方面是上课使用的教材,但是由于其“过去时”的特点,任课教师需要灵活选择具有“现在时”特点的翻译材料进行补充。而翻译文本材料的选择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会产生重要影响。好的翻译材料比直接道德说教的效果会更好,更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和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品质。
1.注重意识形态问题,选择适当的英文材料
英语是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提高英汉翻译能力需要大量的英语材料的输入。但是,不是所有的英文原版材料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拿来就用。那些与我们主流意识形态有冲突的英文材料容易对学生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等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慎重选择英文翻译练习材料。
教师可以选择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方面的文章进行翻译练习、诸如关于环境问题、能源危机、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安全等,既有原汁原味的地道表达,又能引发学生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教师也可以选择西方富有启迪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翻译练笔。比如翻译《罗素自传》的序言《我为什么而活》,文中涉及复杂长句的理解和翻译处理,既提升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对人生,对爱情,对知识的追求的思考,对人类共同面临的苦难的共情都值得学生进行反思。
2.增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承载与传播的工具,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其意识形态产生积极影响,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适时增加这方面的比重,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有更多了解与积累,既进行了翻译实践练习,又深化了其文化认同感,对培养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中国典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大学》《道德经》等哲学典籍极具启迪智慧,传承文明的作用,被翻译成了众多译本在西方世界传播。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典籍中相对应的材料进行翻译讲解,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比如在进行词汇翻译的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儒家经典中经常看到的一个文化核心词汇“君子”进行翻译思考。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一些含有“君子”的经典语句,诸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动口不动手”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谦谦君子”等。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君子”的翻译,这些语句中的“君子”是不是可以翻译成一个统一的译法呢?“君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可以对“君子”人格内涵进行比较深刻的理解与分析,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翻译之后,再将已有的“君子”的一些译法呈现给大家,诸如辜鸿铭在《论语》中的“君子”译法a scholar、an educated man、a wise man ;a great man、a good man、a man of virtue; a wise and good man;a perfect gentleman、a gentleman等,理雅各在《论语》中的“君子”译法a man of complete virtue,virtuous man, a man of virtue,men of superior virtue、accomplished gentlemen; the scholar,the accomplished scholar;a man of virtue and station,a man of real talent and virtue等。[2]学生可以认识到语境对词的翻译的影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译法,同时对我国文化核心词汇的翻译有了基本认识,感兴趣的同学课下会查询更多的关于我国典籍文化核心词汇的翻译问题,会逐渐对文化典籍的翻译产生兴趣和探索。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解汉译英词汇翻译方法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和练习。比如春节给“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可以先提问学生春节为什么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压岁钱”,让学生查阅过年给压岁钱民俗的由来,然后思考“压岁钱”的英文表达。之后给出“压岁钱”的英文译法“lucky money”、“gift money”、“wish penny”、“New-Year money”、“New Year gift-money”等,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几个译法,前三个译法可以看出“压岁钱”的目的,但是看不出来“压岁钱”是过年才有的礼物,后两个译法相对更明确一些,尤其是最后一个既交代了情境又表达出了“压岁钱”的目的,更合适一些。还有诸如我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拜天地”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本中,霍克斯译本翻译成了“knelt before Heaven and Earth”,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翻译成了“paid their respects to Heaven and Earth”,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得出霍克斯的译本更加清晰准确,读者会出现新郎新娘跪拜天地的画面感,遵从当时的婚礼习俗。“拜天地”的其它译法“bow to Heaven and Earth”,“worship Heaven and Earth”等也会引起学生对其达到的翻译效果的判断。通过类似的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词的翻译练习,学生对民俗文化元素的翻译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也会渐渐引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翻译的关注和兴趣,进行越来越多的了解和积累。
3.增加反映我国政策方针、对外交流思想等方面的政治题材
翻译人才的培养肩负着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要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形象、表明中国立场和中国方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汉英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讲授,选择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政治材料进行翻译练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府工作报告等都可以成为翻译材料的来源。既培养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同时又在思想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渗透和教育,培养四个自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在讲解词的翻译的时候,可以将“四个意识”引入进来。引导学生了解“四个意识”的内容,然后思考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翻译。在汉语里,“树立”一词搭配了“四个意识”,但是英语中“树立”一词该如何处理呢?在四个短语中都英译为同一个词吗?如何确定这个词的译法呢?要想翻译得准确到位,需要先了解“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具体内容,然后思考英语的搭配,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看到译文“enhance the political integrity,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 picture, follow the core leadership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act consistently wi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olicy”的时候,就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
在讲解直译的翻译方法的时候,下面这个例子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原文: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的理念世代相传。[3]
译文:This can be evidenced by axioms from ancient China such as: “A warlike state,however big it may be,will be eventually perish”; “peac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seek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replace weapons of war with gifts of jade and silk”; “bring prosperity to the nation and security to the people”; “foster friendship with neighbors”; and “achieve universal peace. ”These axioms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4]
这个例句中,习近平引用了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源自古代流传至今的谚语和俗语,表明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以和为贵、亲仁善邻的原则。这些俗语谚语的运用,不但传递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也展示了我国的正面形象。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西方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我国的与人为善的理念和原则,对中国形象有了明确认知。这样的例子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对直译的翻译方法和效果有了了解,同时加深对我国热爱和平的理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顺势启发学生我国当前对“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是什么,提出了什么理念?大多数学生应该会打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命运共同体”又该如何翻译呢?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课下去查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命运共同体”的英文表述的演变,并且思考为什么会有从“ a community with a common future”,“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到“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的迭代,和学生下次课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但深刻记住了这个表达的译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会有更多的了解,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
翻译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翻译课程时,不能仅局限于文字表面,只关注翻译技巧和方法,要明白译者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立场,只有做好中国元素的积累,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翻译课堂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也不是纯粹的翻译能力的培养,更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舞台。课堂设计应该更加多元化,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典译文赏析和翻译练习相结合,同时以现实问题引领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学习了解西方文化,运用思辨式讨论深化思政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通过灌输和启发相结合、显性引导和隐性塑造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1.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离不开大量的翻译实践,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翻译课程的讲授必须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翻译理论的讲授本身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在介绍我国翻译家的主要翻译理论内容时,不应该单纯地干巴巴地把理论观点拿过来,我们可以借此对翻译家进行介绍,对其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翻译贡献进行扩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翻译观点有了深刻认识,同时也会对学生思想上产生触动,无形中对译者的素质有了深刻了解,从中受到鼓舞,增强学习的驱动力。
比如在介绍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的时候,对许渊冲取得的国际翻译大奖“北极光奖”会让学生为我国译者的贡献感到自豪,将许渊冲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译本进行赏析,学生会对其诗歌翻译的美感赞叹不已,他生前90多岁高龄的时候每天晚上仍然坚持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专业精神会让学生深深敬佩。这些翻译理论背后的相关素材会对学生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在翻译技巧训练时,讲到为了修辞效果增译四字格、叠词等翻译方法时,教师可以列举很多学生熟悉的四字成语,并且介绍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其中90%以上源自佛教。[5]我国古代翻译史主要就是佛经翻译史,由此可以扩展到支谦的《法句经序》,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唐玄奘的“五不翻”原则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翻译丰富汉语的词汇和语言的作用,认识到中国传统译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2.经典译文赏析和翻译练习相结合,增强文化自信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译文赏析对翻译练习的借鉴和影响不能忽视。学生在阅读经典译文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应当尽量避免哪些败笔,绕开哪些陷阱,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学习哪些方面的经验”[6]也可以在对不同风格译文的赏析过程中,更加全面地认识翻译,体会到历史、文化语境,译者的翻译目的等对译文形成的影响。除此之外,经典译文赏析也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英译汉经典译文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中文的魅力所在,体会到中文的表达张力,增强文化自信,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思政。文学名家译著,不同领域的应用型文本译本,甚至当下比较流行的并且与教学内容相符同时又能引发学生关注的译文都可以采用。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
这是一首出处有争议的英语诗歌,可是最近几年它的汉译却是很受欢迎,因为它的汉语译本展现了中国文字的无穷魅力,可以看作经典译文。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仅引用其中部分语句作为例子。这首诗歌被翻译成了各种风格的汉语版本,比如诗经版:“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离骚版:“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还有五言诗版、七言绝句版、文艺版等众多译本[7],每个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境。在学生看到各种汉语译本的瞬间,无不发出赞叹之声,感叹我们汉语的韵律和博大精深,被其魅力深深打动,内心涌起对中华文化的骄傲与自豪。也认识到个人汉语表达能力的欠缺,增强学好汉语的动力。当然,学生也会在不同的译本源原语文的对比中,了解直译、意译、创造性翻译等不同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得到译文可以比原文更美的直观体验。
3.中西视角对比分析,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
翻译教学不仅关注语言转换,也要关注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等共性和差异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中国,客观对待西方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大情大爱大胸怀”。
新冠疫情出现后,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处心积虑地将它与中国联系起来,将它称为“China virus”“WuhanCoronavirus”,[8]对中国搞污名化。他们无视中国抗疫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无视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的大量国际援助,想尽办法诋毁中国。在西方很多国家出现了新冠病人大量激增,政府抗疫不力社会陷入混乱时,我国政府“人民至上”,果断采取公开、透明的正确决策,用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向世界展示了大国风范。在进行类似材料的翻译过程中,学生根据客观事实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活在中国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增强文化认同和制度自信,同时理性客观地看待西方对中国的报道。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一个核心内容,西方人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而我国文化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在进行“individualism”和“collectivism”的翻译时,顺势对这两种文化价值观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关注个人利益,追求个人自由。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并不是要牺牲个人利益,而是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个人和集体利益兼顾的一种“家国情怀”。
还有诸如中印争议领土“蔵南地区”、中日关系中的热点“钓鱼岛”的翻译等问题。在我国话语体系里将它们分别译为Zangnan Area(音译)/South Tibet(直译)和the Diaoyu Island(s)(直译)等,而不是印度和西方国家的惯用语Arunachal Pradesh、日本及美国的日语译法“the Senkaku Islands”或“the Pinnacle Islands”。这是为了宣示我国对其拥有领土主权、表明我国立场。针对类似问题的翻译,学生会意识到译者承担的责任,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翻译课程教师只有首先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认同课程思政,才能自觉地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9]我们要注重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使教师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责,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行的“大先生”。[10]只有具有思政意识,才能在讲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时候,在进行翻译练习的时候,能够主动发掘其中的思政资源,实现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翻译课程教师不仅要具有思政意识,还要具有课程思政的能力。“对中国要素,如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资源、中国智慧等要有自觉。总体而言是要有中国视野”[11]能够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继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努力增强自己的中国文化底蕴,关注我国大政方针、外交思想等政治生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合适的时机娴熟地选择适合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如在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的时候选择相关翻译材料进行翻译实践,顺势可以开展以爱国主义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
综上,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努力提升个人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讲授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材料,找准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宜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养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在提升知识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