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山东·淄博 255049)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文件明确师范生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其中“践行师德”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方面内容,作为培养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失去道德规范,莫衷一是,行无依归,国家就无法前进。对于社会职业的特殊群体及职业特征,教师的教育“德性”建设是道德规范建设的根本目标,而道德规范建设、法律体系建设是实现教育平稳发展的现实需求。古希腊时期对德性的完美诠释,传统的中国儒家思想对教师德性的约束与标杆都是人类得以进步和社会得以延续的理论阶梯和思想源泉。现代的中国正进入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经济增长适度放缓和优化升级时期,面对着新冠疫情实际蔓延和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多端带来的新挑战,思想意识形态及高校教师的职业操守,中小学教师的行为规范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师德建设”永远是教师教育的不变量,教师生涯的标准基,国家存亡的生命线,师范专业建设的主方向。
对于承担着教师教育重任的高校更是社会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的直接影响主体,然而,道德失范的案例在高校中频发不断,更有院士级失范事件发生,无不对教育行业道德规范建设提出警示和挑战。
调查研究表明师德规范课程,职业道德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重塑师德体系固然重要,然延续和筑牢师德规范、全过程的师德红线教育、底线教育,进而更一般的规范教育对于筑牢高质社会主义师资培养体系尤为重要。对于师范教育中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来讲又有其专业特征,本文旨在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生的师德规范养成体系进行多维度探讨和分析。
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教育也同样发生着巨大变化,教育的世俗化、普适化及公立教育的崛起,教育立法与教师职业规范更加得以重视。笔者以为道德规范乃至于教育法律的遵守首先要有正确的职业观养成,也就是人们对职业的一个根本认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普遍认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教育实践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品质,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是教师内心价值的一种追求。这种品质的养成是自觉自愿遵守师德规范的内在原因,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左右不当行为的产生。
按照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是一种递进式关系,分别是对职业的执着、付出和忘我精神的生动刻画。数学教育与其他师范教育一样,但又具有其专业特性、目标的明确、细微的观察、理想的追求、完美的诠释、逻辑的证明等等,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内心追求与德行外显的潜在决定因素,也就是数学人更具有良好师德规范的培养潜质。
先进的榜样与典范是师德师道引领的有效方法。通过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等典型案例培养师范生家国情怀,激发和鼓舞师范生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心和意愿。通过挖掘周围的先进典型,进行积极的宣传,引导师范生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职业认知。
教师职业道德与一般的职业道德相比在于其任务的双重性——“教书育人”,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因而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对学生的爱,这种爱体现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不以成绩区别对待学生,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要有“人恒过,然后能改”的基本认知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境界。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再谈教书,更何况育人呢?教师的语言不是圣旨,但有时候一句话可能确实就毁掉一个孩子。我记得曾有人将教师行业与医生行业进行对比:一个水平低下的医生可能会毁灭一个生命,对一个家庭造成巨大创伤,而一个低劣的老师可能会耽误一个学生的一生,乃至于几代人,几十代人,所造成后效现象无法想象。
习书记曾几次强调“教师的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更是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好老师的标准首先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其言行举止、接人待物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学生“三观”养成的直接缔造者,起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重任。
学生是教育事业的最终载体,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大班额问题普遍存在,即使是承担着教师教育的高校一个授课班百人以上也同样常有。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需要树木的强大与挺拔,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需要这朵云有充沛的动量,做好教育需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学生观,去呵护每一个求知的心灵不受伤害,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我们可以通过作业批改进行点对点的交流、分批谈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授课的灵动,好的学生观的培养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功在细微,功在朝夕。
落实好师范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做好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需要从师德规范和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培养上下功夫,根据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师范生毕业要求就师德规范特做如下要求。
(1)师德规范要求。能以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培养既能传承我国传统道德精华,又能体现时代精神与追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
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修养,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深刻内涵,掌握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并能见诸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
具有较强的法律基础知识,掌握并遵守以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教育方针,弘扬真善美,依法行使教师权利,积极履行教师职责。
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爱岗敬业,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真心关爱并严格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教师美德。
(2)教育情怀要求。具有明确从教意愿,对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与数学专业岗位要求有较强认同感,具有严谨、端正、刻苦、细心、耐心的工作学习态度,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具有强烈的从教意愿,高度认同教师职业的特殊意义和专业性需求,能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师在引导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对数学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强烈自豪感。
具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化差异,关心学生的健康,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具有甘于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三观,拥有无私奉献爱心浇筑于教育事业的情感与精神,秉持乐善好学胸怀若谷潜心问道的态度。
专业课程中的思想元素的挖掘对良好师德师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的发展脉络,其思想方法的产生、发展规律、发明与创新等对师范生师德师风培养不可替代。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无一不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的激发点。当代数学家华罗庚、冯康等所创造的数学大厦更是激发学生强烈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豪感和进取精神的源泉。
数学中的诸多思想方法例如:比较与分类、归纳与类比、构造与剖分等等无不与社会哲学思想“等价”或“同构”对应;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连续与间断、收敛与发散等等无不“解析”着社会哲学世界。数学中的辩证统一正是推动科学乃至世界进步的原动力,是使学生重新建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源泉。正如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对数学教师的培养所认为的:数学的思想方法对把握数学的本质,了解数学的发展,树立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思想方法是发展的、动态的,其产生和发展是数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原动力,其启迪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思想方法对巩固和提升师范专业素质有积极、直接有效的作用,对于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义重大。
数学的发展是点滴精神财富的积累、由结绳记事、纸草书、几何源本、巴克沙里手稿到算术之钥,到现在的微积分学及计算科学等数学科学的发展,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积累的财富、是阿基米德用鲜血从罗马士兵刀下换来的撬动地球的杠杆、是宗教与科学的纠缠、是伽罗瓦信守诺言的爱情浪漫、是陈省身给予宇宙运转能量的纤维丛。数学家及其教育工作者正是为这一使命而生,敲打着自己优美的数学音符。为陈省身先生竖立在南开大学南门的一块黑板诉说着数学家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和一生的事业追求,更指明了教师教育师道师风建设应该努力的方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再为详尽的师德规范要求也难免有些偏颇,培育有德性的专业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的重任应与党的治国理政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一致,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统一”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途径,师德师风建设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