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信息传播对西夏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

2022-01-01 03:17姜文姬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西夏文西夏文字

姜文姬

(北方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公元 10 世纪至11 世纪,对于以汉族文化为榜样的“汉文化圈”来讲,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时间段。自赵宋建立至蒙古统一,国内中原周边各民族纷纷崛起,与宋并立而治,以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的独立有助于各地区民族的自我开发,而在文化上,各地区也在继续接受宋代汉族文化的濡染。虽然宋与周边各民族政权或盟或战,并不太平,但在文化层面却是以其深厚的底蕴默默灌溉着整个“汉文化圈”,“圈”内诸族亦竞相传习仿效。宋代的信息传播成就和特点也就随文化传播的大势,不断影响着周边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其中对西夏信息传播事业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

一、对西夏图像传播方式的影响

非语言传播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是借助直接打动人的感官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势、神态,穿着打扮,以及建筑环境和美术作品等,其中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是非语言传播的高层次,用以表达语言符号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意义[1]。西夏时期的历代统治者,根据自身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生存发展需要,借鉴并广泛吸收宋代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完美地与西夏生存发展的政治需要结合起来,推动西夏的政治及文化发展。

(一)壁画

壁画作为视觉宣传载体在西夏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西夏历代统治者在“治国之术”问题上学习宋代,一贯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儒佛并重。西夏时期的壁画创作很好贯彻了统治者的思想主张。近人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评曰:“其画派远宗唐法,不入宋初人一笔,妙能自创,俨然一家。”[2]西夏时期,佛教兴盛,佛教寺庙及佛教石窟,成为西夏壁画的发祥地。凉州(今武威)护国寺、兴庆(今银川)双塔寺、沙州(今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安西东千佛洞等,都是西夏壁画胜地。壁画的主要题材分为八类:(1)尊像;(2)本生故事;(3)说法图;(4)经变图;(5)千佛;(6)供养菩萨;(7)窟主像;(8)装饰图案[3]。这八类题材,均见之于西夏早、中、晚期的壁画。西夏壁画早期,以对唐宋壁画的模仿,始建自己的壁画传播,晚期则融合了唐宋、回鹘、吐蕃等的壁画特点,实现了民族化的创新。著名的西夏佛教壁画有:《涅槃变》《文殊、普贤经变图》《水月观音图》等。除了佛教壁画,还有反映西夏经济形态、生产技术、民族状况的壁画,如:《二牛杠犁耕图》《妇妇醉酒图》《铁匠劳作图》《百戏乐舞图》等。

(二)版画

中国版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普遍应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唐代后期及五代时,版画应用于佛经、日用书籍等印刷品之插图。宋代在此基础上雕版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版画在宫廷、文人及民间刻书中广泛应用,一是用于一些经史文集刻印本中的插图,二是刻印佛像。伴随着宋夏的文化交往,版画技术传到了西夏。西夏美术家们掌握了技术并创作了许多版画。从俄国人科兹洛夫和英人斯坦因从黑水城所得的西夏版画看,数量众多,可惜残破严重。其题材内容,多为佛像、菩萨像、传说故事等。西夏著名版画作品有:《西夏译经图》《粱皇宝忏图》《肉商图》等。其中《西夏译经图》形象地描绘了西夏佛经译场的情形,而《肉商图》则通过一幅西夏党项商人卖肉的画面反映西北草原民族的精悍、豪爽以及西夏民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

(三)岩画

岩画是作于岩石上的图画,它是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于史前,是人类自我表述的创造形式。中国岩画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文化圈系统。西夏岩画属于北方文化圈系统,这从内蒙古、宁夏等地发现的大量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中可以得到证明。西夏岩画继承了北方游牧民族岩画的传统,一方面着重写实,描摹大量的动物、植物、人物的形象,散发天真的稚气,一方面又追求写意,运用夸张、变形、抽象的符号方法创造出堪称“岩画语言”的许多图示,给人以怪诞、神秘等感觉。从已经大体确定的西夏岩画中,岩画图像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类人首人面像;二是佛塔;三是西夏文字。这些岩画内容传播的信息大体是对人类生殖巫术的崇拜以及寄托人的宗教情感。

二、对西夏文字传播形式的影响

西夏文字是记录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语言的符号,是11世纪西夏仿照汉字方块字形,参照本民族语言特点创制的民族文字,同汉字一样属于音阶文字。由宋、元文献及西夏佛经记载可知,西夏国的早期统治者把创制民族文字作为建国方略之一。西夏文字创制成功后,元昊于1039年建立“蕃学”,由制蕃字师野利仁荣主持,负责教授西夏文,并用西夏文译汉文经籍《孝经》《尔雅》《四言杂字》及藏汉文佛经等。由于积极推广和提倡,西夏文字迅速在国内流行使用,上自官方的“艺文诰牒”下至日常的“民间契约”,无一不用新制文字书写。

文字的产生是信息传播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西夏时期使用文字的载体主要是公牍文、碑刻、牌符、旗报、钱币、官印等,整个西夏时期,西夏文字在西夏全境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一)公牍文

所谓“公牍文”,是指古代朝廷、官府里通常使用的公文。公文又分为“上行公文”与“下行公文”,上行公文是臣下给帝王所上的奏议文;而下行公文,是帝王给臣民所下的诏令文。西夏的公牍文,既有上行公文,又有下行公文。今存西夏的上行公文较多,这些上行公文,是以西夏首领人物的名义,写给宋、辽、金等封建王朝的帝王们所看的表文。这些表文继承了中国表文“对扬王庭,昭明心曲”的传统。另外西夏的表文写作深受唐宋文化影响,均采用骈体而作,一是出自对唐宋文化的推崇,二是为了标榜与中原王朝的对等地位。如元昊正式称帝后给宋朝所上表文中称:“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塔、张掖、交河莫不从伏。”[4]在西夏时期,公牍文书成为西夏官方的重要信息传播媒介,维护着西夏与宋朝及周边各民族的信息文化交流及自身的政治统治秩序。

(二)碑刻

碑刻作为一种符号的存在,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中国古代的碑刻多是用于记叙某一人事不朽功业或是记载某一建筑的兴建历史的宫室庙宇,抑或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西夏的碑刻,兼具宫室庙宇的兴建与功德伟业于一体,西夏的碑刻保存至今的有:甘肃武威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张掖的黑河建桥敕碑、宁夏银川西夏帝陵出土残碑等三种。碑刻已失、碑铭尚存的有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佛顶骨舍利碣名和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二种。其中西夏帝陵残碑带有文字的计有3272块,其中西夏文字的2194块。从出土西夏碑刻铭文看出,西夏民族文化深受唐宋佛教文化影响并与之融合赋予西夏民族文化新的内容。西夏的碑刻铭文,多是以佛事活动为中心,用汉文和西夏文两种文字写成。如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的碑铭记载了一些离奇的故事来宣扬佛法无边,并给统治者歌功颂德,兼叙及兴建塔寺的经过。除全然佛教化的碑铭外,碑刻内容还涉及西夏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关记载。

(三)符牌

符牌是中国古代皇帝或朝廷传达命令、派遣使节或调动兵马的凭证。宋代承袭隋唐五代的符牌制度,将符牌为根据信息紧急程度,将符牌分为金子牌、青字牌、红字牌。金子牌者,日行四百里,邮置之最。速递也,凡朝廷赦书及军机要切则用之,由内侍省发谴焉。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符”即“信也”,可见符牌即信牌之意。在出土的西夏文献《文海》中有汉译为“信牌”的西夏字,该字是由“面”和“信”两个西夏字的各一部分组成的。其注释是,“此者官语执者,诸人所信名显用,迅速紧急之燃马上用,故名信牌也”。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发兵则以银牌召酋长面受约束”。可见,符牌作为皇帝政令、军情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西夏王朝得以广泛使用。目前已出土的西夏符牌有二十多件,分为“敕燃马牌”“防守待命牌”“内宿待命牌”三类,其中刻有西夏文字的“敕燃马牌”是西夏王朝传递紧急文书、命令的信牌。西夏文诗歌《赦牌赞歌》中写道:“皇宫圣物金牌日,前面不知何不现,此刻已知不一般。形状方圆日月合,日月相合千般敬。性气急速风云祝,风云带领万国敬”[5]这首诗歌对西夏符牌作为官方信息传播媒介的效果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写。

(四)钱币

西夏地处西北丝绸之路要道,对东西方的陆路丝绸贸易起着维系和中继的作用,而西夏钱币不仅是商品贸易交换的手段,也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根据考古发现,在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大量发现西夏钱币,其中比较重要的西夏窖藏钱币发现有:内蒙古鄂托克旗二道川、宁夏平罗县大风沟、陕西定边县堆子梁等地的窖藏西夏钱币。此外,在西夏故地墓葬遗址中也发现大量的西夏钱币,这些资料对研究西夏的货币经济以及西夏与宋辽金的经济关系有着重要价值。对西夏钱币研究成就最大的学者牛达生先生在其撰写的《从出土西夏窖藏钱币看西夏货币经济》一文中认为,西夏铸币制度深受北宋影响,西夏钱币制造最大的特点是将本民族的文字用于钱文。如目前已知的西夏时期最早的钱币——西夏福圣宝钱,铸于1053—1056年,铜质材料,铸有西夏文字。

三、对西夏印刷传播方式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技术最早的国家。隋末唐初,在吸取魏晋南北朝石刻技巧的基础上发明了雕版印刷。宋代是我国印刷技术的极盛时期,西夏在宋文化的影响下,雕版印刷从无到有,迅速地繁荣起来。但汉文史籍中记载西夏印刷技术的几乎没有。从近年来考古挖掘的西夏文物中,史学家们发现了西夏发达的印刷技术。

(一)雕版印刷传播

公元1038年10月,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大夏王国,在立国近200年期间,宋夏双方有百年时间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的战争状态,西夏王朝除了以战争形式扩张领土外,在战争中也在不断吸收和获取中原儒家文化及佛教思想,并依照中原传统建立了西夏的政治、法律、军事等基本制度,其中引进雕版印刷术并仿照宋朝体制设立西夏的印刷管理机构就是吸收中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西夏仁宗天盛年间颁布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西夏的中央官制分为五品,其中第五品所辖就有刻字司、造纸院等,刻字司作为西夏中央政府机构管理印刷事业,造纸院管理造纸手工作坊。在设立机构外,西夏统治者还非常重视印刷技术的接受和运用,目前关于印刷技术传入西夏的确切时间没有文献记载,但据历史学家考证,西夏的印刷业在崇宁统治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盛行发展起来,直到西夏仁宗时期发展到极盛。史金波先生的《西夏佛教史·西夏佛经》中提到,现存雕版印刷的西夏文佛经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仅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在黑水城遗址就掘出300种近2000卷。西夏除雕印大量西夏文、汉文、藏文佛经外,还印刷不少儒家、道家典籍、历史、文学作品等。具名的有儒学专著《孝经》《论语》《孟子》《礼记》等西夏文本,历史及兵书类如《汉书》《新唐书》《孙子兵法三注》《孙子传》《三国志》《贞观政要》等西夏文本,此外,还有律令法典、天文历书、诗歌、医学等印刷出版物。

(二)活字印刷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继雕版印刷术之后,宋代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成为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伟大的里程碑。然而中原地区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品都没有流传下来,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在存世的西夏文献中发现了活字印刷品。据中央民族大学史金波教授考证,俄罗斯所藏西夏文献中有四种活字版印刷品,分别是:西夏文本《维摩诘所说经》的部分印本、佛教著作《大乘百法明镜集》、西夏文印本《三代相照言文集》和《德行集》,上述四种西夏文活字版文献,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本。国内在宁夏境内也发现了西夏文活字版佛经文献《吉祥皆至口和本续》和《大方广佛华严经》,为西夏文活字印刷品增添了重要品类。史金波先生在《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一文中认为,西夏在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不久便很快地使用活字印刷,并用以印制佛教和世俗著作,主要因为西夏地处西偏,但文教兴盛,由于儒学的提倡和佛教推行,世俗教育和宗教传播,使书籍的需要量逐渐增加。据西夏文献记载,在西夏一次佛教法会就散施佛经数万卷,甚至几十万卷。而手写传播和雕版印刷都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需求。西夏的近邻宋朝首创的活字版印刷,继承了雕版印刷的长处,又有灵活的特点,很快受到西夏的青睐,并及时应用于国内印刷。至于活字印刷术通过什么渠道传入西夏,史无明载,但通过西夏出土文献可以看出使用活字的时间大约是在西夏中后期即12世纪中后期至13世纪初,由于西夏地处中西交通的河西走廊,西邻回鹘,且回鹘使用活字大约出现在13世纪晚至14世纪初,而欧洲采用活字印刷是在15世纪中叶,据此推断,西夏在传播中国活字印刷的作用方面极为重要。

在西夏建国的几百年时间里,信息传播由早期的单一口头语言传播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图像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相融合的综合传播态势,这与吸收宋代先进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从西夏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在政治及军事斗争中西夏与宋虽互有胜负,然而由于汉文化的历史积淀和西夏对汉文化的认同,处在“汉文化圈”内的西夏党项民族依然保持着对中原文化和先进传播技术的向心力,在不断吸收和借鉴过程中,进而促进了本民族的信息传播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西夏文西夏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讹误汇考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西夏河渠技术述论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