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记满 孙海英 (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1]教育的有效性是衡量教育效果、改进教育方法的重要依据。“以学生为中心”是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现实和心理特征,基于认知理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彰显体验性、隐喻性与交互性,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塑造爱国情怀,实践报国初心,帮助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个体通过爱国心、爱国情、爱国志、爱国行展现出来,体现一种责任担当意识。认识是教育的开端,人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思考和行动的。从认知论角度看,爱国主义是认识与实践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总是同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相伴而生。爱国主义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的,作为一种情感,爱国主义是对故土和亲人的朴素感情;作为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一种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关心国家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坚强信念;作为一种行为,爱国主义是人们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情感—理念—行为”由低到高,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会受到个体立场观点、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认识又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的爱国主义是人类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表现在实践中一种不自觉的爱国情感;理性爱国主义是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整体认识、表现在实践中一种理性自觉精神和行为。在实践中应把感性爱国主义上升为理性爱国主义,
受经济全球化、社会思潮、信息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爱国认知、情感、行为上,出现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为:
1.对“爱国”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爱国,是人们对祖国价值的全面认同,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整体之爱,包括爱国土、爱国民、爱国家三种情感。爱国土是自然情感,爱国民是社会情感,爱国家是政治情感。爱国之情是爱国主义情感的最髙形式。谈到爱国,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战争时期英勇战斗,抛头颅洒热血,而对于新时代爱国却非常茫然,不清楚知晓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强化政治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参加公益活动、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等都是爱国的表现。
2.人文素养缺失,缺乏对党的基本理论内涵的认识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因专业特点,他们专注于实验项目,忽略相关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忽略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对最新理论知识内涵不理解,缺乏对祖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世界文明的认识。
3.爱国情感表达上存有非理性情绪,存在“愤青化”“娱乐化”现象
网络时代,大学生往往根据自身爱好、兴趣利用网络平台对爱国情怀进行表达。有些学生利用网络世界的便利性和虚拟性,将自己的情绪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地发泄;在一些舆论事件中,部分学生被网络极端自由思想蛊惑,对事件不加以理性思考,出现偏激的情绪化表达、盲目排外情况,使爱国行为走向极端化;生活中部分学生把学习压力、生活中的情感带至网络舆论空间,使得爱国情感表达出现娱乐化。
4.爱国行动能力不强,口头爱国主义严重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爱国主义是一种立足本职、积极进取的行为。对爱国的某一行为,“应该怎么做”夸夸其谈,“你会去做吗”哑口无言。努力学习、节约资源、爱护环境……这些点滴小事,都是爱国的要义,个别学生在口头、在网络媒体上谈的很多,但实际要求其履行时代责任和道德规范时,却不愿承担,在具体实践行动中有所弱化。
高校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存在重专业技能教育轻品德教育现象
高校一些专业教师甚至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学生在个人品格方面只要不犯大错误,都可以被理解,就造成了淡化学生品德教育的局面。事实上,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专业知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专业知识教育基础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理解爱国的意义和报国行为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教育是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教育本身含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爱国主义教育对其总结提升、深化拓展,使其富有综合性、系统性,爱国主义教育也引导着教育对象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入爱国主义教育,注重用专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将其内化为爱国信念、外化为具体爱国行动。
2.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覆盖面不全,存在形式化现象
学校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1]但学校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低年级学生组织的多,党员、社团组织的多,高年级学生和非党员学生教育活动相对较少。更有甚者,部分院系错误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软”任务,其开展的活动就为了应付检查,是面上工程,形式化现象严重。
3.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式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切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结合生活实际的简单理论内容灌输,无法激起大学生的共鸣,空洞的教学渐渐使得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学产生排斥心理。另外,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践中,没有形成教育的连续性、长期性,缺乏衔接,活动单一,孤零零的无法有效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知国史、明国情,培育爱国情感、信念、意志,最终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增强社会发展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就要以百年党史现实重大问题为资源,坚持爱国主义价值引导,激发学生爱国认知兴趣和爱国奉献热情,进行爱国主义实践。
理论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灌输。灌输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创,由列宁将其理论化、系统化的。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理论灌输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选择,通过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灌输形式的多样化,变直接灌输为间接灌输,变硬灌输为软灌输,提倡环境灌输、文化灌输和活动灌输等”。[3]通过多样化、互动式的灌输,爱国主义从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才能指导学生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情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史”、国家安全等为主题,围绕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家国情怀等重点,切实加强理论教育,通过全程的、系统的、精准的思想“滴灌”,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以爱国主义理论回应学生的爱国关切,同时,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爱国素材,如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体现出的新时代爱国精神等,拉近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理论的具体认知。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利用网络信息的交融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将看似空洞枯燥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易于记忆理解,便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吸收,并引起思想的共鸣。
爱国主义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必须要素,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已有知识及爱国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展现出来并参与到活动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爱国教育知识在主体身上发生着内外的转化,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充实与丰富,从而增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注重节庆日教育
“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1]节庆日活动学生易于接受,能够亲身参与实践。但调查发现,对于许多学生,节日仅表现为一个习俗,很少有人去思考背后的文化。学校可以抓住节庆重要节点,设置主题,举办相关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故事”,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有效渗透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爱国情结。
2.注重先进典型教育
运用榜样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采用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从心理学角度看,榜样示范之所以有好的效应,其根本原因在于模仿者通过相似的行为以榜样者自居,从而获得社会性赞许和奖赏的动机。”[4]爱国典型以一种高贵的道德品质,具体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价值引领、行为示范的作用。新时代在对学生爱国典型的宣传上,要有革命战争年代抗战英雄、新时代“感动中国”人物、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典型榜样人物,同时也要有学生身边的成绩优异、科技创新突出、道德高尚等先进学生典型,利用身边的人、事,让学生感受到榜样人物都是群体中的普通个体,是可以企及的。通过先进事迹宣传,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
3.注重体验式教育
“体验教育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5]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就是通过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经历体验、互动、引导、反思,在实践中形成爱国主义品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爱国主义情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角色模拟体验思考互动、集体研讨。仪式活动是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参加典礼仪式、参加入队、入党、升国旗仪式等,学生在感受仪式的同时,明确了自己肩上的时代责任。组织体验少数民族仪式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文化自信。强化红色基地教育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对增强大学生坚定爱国信念、规范爱国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6]“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7]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时代赋予了他们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强化使命教育,使学生清楚肩上的重任,内化为自觉的爱国主义意志,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将爱国落实到脚踏实地付出行动上,体现到日常生活言行的细微之处。
一方面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勤学苦练,奋发有为,掌握过人本领。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掌握国家建设需求的真本领,练就专业技能本领、沟通适应能力本领、创新能力本领等,不负时代的期盼。另一方面,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年大学生时代新人培育。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引领大学生建构伟大梦想,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铸就奋斗精神,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培塑奉献精神,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胸怀“国之大者”,引导大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
实践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题鲜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与新时代精神很好的结合点,能够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等教育,对爱国主义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高校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加强与社区、街道、企业合作共建,引导大学生深入一线,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劳动实践等,在实践中全面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加深对党的理论、路线、政策的理解,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提升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让爱国主义在实践中内化为一种行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