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俊,彭飞雪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全面依法治国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成为贯彻国家治理领域中人才法治素养培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生力军的重任。高校思政课所覆盖的大学生法治素养建构的质量,关系着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战略的顺利推进。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考察将法治思想最新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是高校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战略的迫切需求。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根本目标是培育具有全面依法治国所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推出的法治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内容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在法治方面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是实现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我国现在处于新社会主要矛盾带来新变化的新时代,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对诸如信息权、环境权和发展权之类带来美好生活的权利,要求的标准更高。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人们对法治的现实诉求是有良法可依且要建构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的善治大环境。现阶段法治思想精准地把握时代的变化,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实践逻辑强大,是意蕴深厚的一个完备地科学理论体系,能够彰显法治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1]的价值属性,可以充分地满足新时期新需求,能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起到“国之重器”的保障[1]。
高校思政课作为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目标是要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者,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所覆盖的学生正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流砥柱,这些学生所形成的法治方面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伟大事业的建设质量。[1]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大学生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参与者与践行者,通过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政课有机地融合,培育法治理念,提升法治素养,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传扬与促进全社会法治文化的形成。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就是为全面依法治国伟大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动力支持。
习近平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教师只有深入骨髓地信仰法治思想,才能培育出信仰法治思想的学生。 只有具备相当高理论阐释能力和政治导向能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从专业上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教育的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抓住各种学习环境,把握法治教育与法治思想的内涵与精髓,才能够建构与发展相关的教学能力。高校不仅要从宏观的角度关注整体的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且要从微观的角度给予思政课教师成长的平台,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相长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与思考,依据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总目标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踏踏实实地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素养,夯实与提升法治思想水平,以法治建设保障中国梦的实现与升华[3]。
目前高校思政课法治方面的教育在理论层面有设置相关的内容,不过多是从宏观的角度阐释法治教育重要性、对历届政府法治实践方面轨迹的梳理、法治建设过程中取得经验的宣讲。高校思政法治教学课堂采用的常规形式是理论上的讲授,但是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参与学理性阶段的教学难度依然是相当大。虽然在中小学阶段接受了一定的法治教育,但是还不具备在学理层面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的能力,更多地是跟随思政教师的阐释进行着概念上的学习与理解[4]。案例教学虽然经常采用,不过思政前沿阵线上的教师要充分把握案例的政治导向性,要做好应对各种潜在争议正面引导,所以大大地降低了可适用案例的数量,以致于出现某些课程举例是相同的现象,尽管属于不同的任课教师;抑或是案例尽皆是学生出生前的事情。这就降低了学生对授业教师知识与时俱进的评价。但是在法治建设方面一直是卓有成效,法治建设进程中沉淀下来那么多的案例,需要教师归纳和提炼来增强教学的多样性。
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与思政课之间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五门主阵地思政课都不同程度地有设置法治教育的内容,在课程的开设环节及考核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不过还是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在理论层面进行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需要进行教学前的设计,来扩容现有教材体系中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现阶段法治相关教育内容分散在五门思政必修课中。由于课程属性不相同、教研室不同、承担教师不同,所以每门课程关于法治的教学未能充分协调一致,出现重复的现象,导致学生只记得法治教育“道法”课在循循善诱、“概论”课在强调,“马原”“纲要”“形策”也在强调,分不清楚“道法”课上讲的法治与“概论”课上讲的法治的区别,影响了对法治教育整体的系统上的理解。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有侧重、有区别地去融入。
“道法”课是讲授法治思想的主干课,着重融入教学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本质。新时代法治思想体系是在总结国家治理经验基础上做出的历史性经验总结,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指引,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法治化宏伟蓝图的科学规划,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契合。《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十三章内容忠于原文原著,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为“道法”课系统地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学提供了权威性的阐释。该书的文风朴实且生动,正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的年龄特性。“道法”课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和授课风格节选编辑相关内容,建构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本质的教学。
“概论”课里面有专章表述“依法治国”内容,着重教学法治思想实践进程,将法治思想实践进程中发生的代表性事件作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侧重于在改革开放期间法治思想的构建,以现实的、真实的、与时俱进的实践,来增强理论课课教学的实践性、现实感、说服力,体现广泛的人民性。“概论”课十一章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是本门课程讲授法治思想的主阵地,从体系的内容、逻辑性和实践性着手进行学理分析,并展现全面依法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位置。这一节里面的三方面内容,从大事件中选取三个案例,以当代大学生出生前后的经历,来实现现实感的教育。避免与“道法”教材的重复。
“马原”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着重教学法治思想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法治思想的生成逻辑是思政课的理论遵循。思政课要在培养时代新人上有所作为,必须承接时代要求,彰显课程属性,凸显价值引领,才能符合法治思想的逻辑理路。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法治思想的生成提供了理论根源和认识方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法哲学思想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法治文明建设实践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原理”课讲授法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法治方面的承继与渊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阐释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蕴含的强大实践性与逻辑性,从学理上教育学生以对待科学的态度来研究法治思想。
“纲要”课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百年探索来阐释法治思想的历史依据,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从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法制、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法制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法制,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及十八大之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举国上下的伟大实践为法治思想的划时代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形策”课要讲授中央关于政法改革的实践和新制定的党内法规,突出时代性和时效性,是选择法治思想中的党法关系、法治文化和法治保障作为教学案例的主阵地。专题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着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的践行逻辑,对于全面提升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法治化水平具有重大指导价值。
关于在实践层面进行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许多高校依据本校思政课教学的传统做法和教研室在实践教学方面积累的经验,形成了诸多的实践教学模式,因校制宜因而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界内的认可,起到了榜样的示范作用。
人民大学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把讲授、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成为“一体”,配之研究和互动的“两翼”。“一体”以重大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借助兄弟院校专家们的智慧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实践课时,全国范围内地组织与指导学生参与国情民意的调研活动中。“两翼”的落实是思政课教师们编写关于热点难点社会问题的各种相关的读本,引导学生参加编写与研究的过程,形成师生的互动。中央财经大学探索以具有强烈冲击力的“问题链教学法”实现思政课群策群力的创新教学,以常规常见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清华大学采用的“混合式”思政课教学采用前八周线上加后八周课堂、辅以线下分为小班讨论的模式,将章节分解为若干个小视频,让学生随时随地想学就学,讨论带给学生课堂参与感与积极性,带给师生学习力与教学力的同向提升。
又如广西师范大学采用“专题式教学+实践教学+理论讲授”的特色师范课程,带来西部高校思政课创新特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和教师同行的盛赞。这些高校的经验,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要根据传统的经验和已有的平台,教师们共同努力,以集体智慧打磨本校马院的融入特色,融入路径上把握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践层面进行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需要提炼教学案例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
关于形成法治思想的教学案例,笔者通过依托学校教改课题形成十四个专题教学案例,发现可以从习近平系列采访录中涉及到的法治实践活动进行提炼和升华成教学案例,并且教学效果经过随堂问卷两个学期的跟踪,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习近平福建系列采访录,笔者在做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福建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的课题时搜集的资料表明,正是福建这片伟大的红土地孕育了这个理论,是这一伟大的理论的发源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和重大举措,孕育并且积极探索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福建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在总书记周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福建人民以忠诚与才干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孕育奉上“摇篮”,秉承了革命年代福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的初心。基于法治思想而编制实践教学案例是将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非常恰当的路径。
关于在实践层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遵循教育部和司法部的规定。高校思政课可以籍以新媒体新技术为载体,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传道授业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等等诸多方式相结合的路径。
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操作能力,甚至会高于教师群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与数字化工具的便捷,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上,将会使教学手段丰富与多样化,会与喜爱新鲜事物的青年学子产生同频共振。有了共同的工具,自然而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背景,无疑为将要进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开拓路径,教学过程自然顺畅。不仅线上、线下、小视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高校思政课是如此有趣味,音频、原著朗读、特点问题分析、开放式小组讨论,都可以成为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手段。根据不同的课程属性和融入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拘一格,不断地进行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传道授业式教学对于培养思辨能力为目标的本科生来说,不是主要的方式,但是因为理论课程上概念的解读和政治术语的严谨性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还是要采取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清晰的讲授,进行传道授业,讲授清楚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不过本科生的要求随着高中的进阶而有了年龄和心理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尤其是个性与自由的思维需要有成长和发挥的空间,而个性与自由的思维是创新与创造的火花产生的必需。高校思政课在融入法治思想的时候,在传道授业式教学解决了基本概念和政治术语的解读之后,启发式教学是主方向,辩论和情景模拟是实现启发效果非常有效的方式。习近平指出“不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理同路,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除了思政课堂,依托学院的资源,籍借专业上可挖掘的特点,探索研究范围之内的课程思政展现的方式,对马院法治思想学习进行拓展和充盈。
总之,在理论层面进行法治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关于法律专业话语范式的基础性学习,要做好法治思想的话语体系的转换。诸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传统的法律语言,转换为新时代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法治语言;要将专业的深奥的法学语言,转换为通俗易懂且符合思政教学范式的语言。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融合,要充分理解与把握教育部和司法部的规定,具体到某一所高校,采取哪些载体,以及载体的表现内容,将根据高校已有的思政课的建构基础和校园平台的建设状况,因校制宜、尽量选取本省本市的案例,进行教学领域内的创新研究,体现区域性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