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路径
——基于松桃县大湾苗寨田野调查的分析

2022-01-01 00:59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苗族村落村子

邹 倩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黔东北松桃县大湾村传统建筑保持完好,苗族文化浓郁古朴,生态植被保护较好,已被该县文明办授予“文明村寨”称号,2014 年国家民委将其列为首批“民族特色文化村寨”,2016 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 年在贵州省档案局的大力支持下,以滕继承为代表的乡贤①乡贤,即乡绅,释义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回到家乡大湾村,开启了“村寨活态档案馆”的建设,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研究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大湾村作为一个独特的苗族村落,以苗族文化为支撑,寻求乡村振兴中的独特发展模式,不失为值得研究的典型个案。

一、文化生态与传统村落的形成

(一)大湾苗寨的文化生态

所谓文化生态,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状况和环境,就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综合[1]。大湾村位于腊尔山台地深处七星坡坡东,位于湘、黔、渝三地交界,具有良好交通区位。大湾村地势起伏大,气温温差大,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优美。村东岸的老营河流经村子形成了13 个河湾,又被称作大湾河,村子也因此得名大湾村。大湾村至今保留有140余栋苗族风格古建筑,房屋基本由北朝南走向,皆为依山势修建的杆栏式木结构。

大湾村全村人都是苗族,主要有滕、龙、吴、石、唐五个姓氏,以滕姓人数最多,约有120多户。大湾村依靠四面的山谷坡地开展农耕生产,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计方式。大湾村在改革开放前是周边村子去镇子赶集的必经之地,作为交通重要节点,曾经设有镖局和客栈,河岸边有七座碾坊和两座油坊。大湾村苗民在日常劳作中要把粮食、蔬菜瓜果从四周的山坡挑回村子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挑粮养寨”这一说法。

滕氏苗族祖先元代初期就在此开荒耕耘,安家扎寨数百年。大湾村人对自然充满敬畏,不随意砍伐树木,不挖掘泥沙,不改变河道。大湾村一代代人百年来的共识,形成了山、水、田园、村落和谐共存的生态人文环境。

(二)文化生态促成传统村落的形成

语言教育、建筑风貌和节日习俗等文化生态,对大湾村传统村落有着重要影响。大湾苗寨民族文化生态空间,是当地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共同构建的。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湾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原生态的苗族语言体系完整,进出山路陡峭不便,村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较慢,传统的木质建筑得以保存。因此,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基本保存完好。大湾村的族群在历史上属于生苗区,与外界互动较少,保留有更多的苗族生产生活习俗,苗族民众的生活活动区域范围固定,村落的选址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保持了苗族杂而不散的聚居状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对传统村落开展调查,明确提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主要有: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2]。这三点既要求在村落中应该拥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传统建筑,同时要求历史遗存的文物古迹和建筑物、构筑物布局集中紧凑,用地面积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70%以上;建筑的形式、高度、体量、屋顶、墙体、门窗、色彩等,基本保持着传统的地方风格和风貌特色。

大湾苗寨村落文化生态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村落的各类建筑布局、路网格局大体保持着传统的空间结构、空间肌理和空间形态。村落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富有生命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鲜活的起居形态,以及依托传统方式,在历代生息繁衍中创造的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的口头文化、体型文化、造型文化和综合文化等。

二、文化资源与传统村落特色

(一)大湾苗寨的文化资源

一是建筑资源。大湾村古建筑群是“活着的史书”,从房屋的结构和功能分区便能分析出大湾苗寨苗民的生活习惯。房屋为木材主体的瓦房,一般为穿斗式木构架,以五柱六瓜一栋三间最为普遍。房屋多为一层楼,以上楼枕、下楼枕连结排列,构成新屋框架,然后架檀木,钉椽皮,盖瓦,屋顶呈牛角状,一栋新房就算落成。房屋中间称堂屋,堂屋后侧为仓房,一般不作为卧室使用,面积稍宽于左右两间一尺。中堂形同房间,放置农用家什物件。中堂后壁安置神龛,称“家先”,房主于此举行祭祀。一般在中堂左侧房屋设置火塘,后面一间为卧室或者延伸出去为厨房,中堂右侧外面作为客厅或杂物间放置农具,后面作为次卧居住。

二是婚俗文化。婚丧嫁娶等苗族传统文化影响着大湾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认亲、说亲、迎亲、送亲、婚礼、酒席等苗族婚姻仪式过程中,全村人都会聚集起来帮忙和参加活动。村民坚持同姓不开亲、姑表不婚的原则。重视彩礼与嫁妆的形式,而不是经济价值。在婚事活动时,人们身着盛装,对苗歌,接亲有拦门酒,送亲接亲有隆重的队伍。

三是传统服饰。大湾苗寨女性的衣服基本在袖口、裤脚、领口绣花,图案大体上是花鸟虫鱼,图案颜色鲜丽且左右对称。一整套穿戴包括帽子、上衣、裤子、围裙、鞋子以及银饰。大湾苗族女性的银饰很多,基本是结婚时候置办的嫁妆,困难时期用其他金属代替,一套造价在两千元左右;现基本在银饰店置办一整套纯银首饰,价格在两万元到四万元左右。银饰包括有发簪、发钗、前后帽帘、衣领后坠饰、长针筒项链、长命锁、一对项圈、一对手镯。

四是孝道文化。大湾村苗族传统文化中倡导“孝”文化,每家都会自发留下一个年轻人在村子生活照顾老人。按规矩每年过年,儿子要带一只活鸭子、女儿带上一条带尾巴的猪腿来给老人拜年。大湾村自发性和习惯性地陪伴照料老人,村里几乎没有空巢老人的现象。每到过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一家人都要团圆聚在一起吃饭。

五是民俗文化。以枫木崇拜为例,苗族敬畏自然,敬畏祖先,有着独特的枫木崇拜。在苗族传统里,安寨要求先在选址种枫树,枫树活了,人才能生活。大湾村的祖先栽种了多处枫树,在枫树存活后,建立了苗寨。大湾村烧柴火,干柴来源于砍伐四面山林的杂树木,晒干后挑回家储存使用。当地苗族认为不能随意砍伐枫木及各种大树,假如枫树被风吹倒了、断裂了,都不能去拾取枫木使用。大湾村的三处古树群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大树参天。

六是传统技艺。例如木匠技艺,大湾村现有传统的木工工匠四人,建造和运作基本是靠经验和木工工具测量,修建房屋没有使用设计图,通常用一些长短不一的细木棍来代替房屋所使用的木板、木梁测量,每一根木棍代表房屋的位置都用黑色小字标明。再如瓦匠技艺,大湾村现还有烧制屋顶青瓦的瓦窑,但没有固定的瓦工,每年家家户户都会捡瓦整理屋顶补漏,烧瓦是群体性的活动和行为。此外,纺织与刺绣技艺也得以保存,村子里有两位八十几岁的老人,自己买棉花纺线织布和刺绣,制作苗族传统衣服、床帘、挂帐、绣花鞋。

七是饮食文化。大湾村喜食酸辣,在夏季发酵酸豇豆食用;煮熟豇豆整根晒干存储,在冬天泡开炒菜或者炖汤。喜食豆腐,村子里有老人制作豆腐贩卖,也在酒席需要时候接受订制;做成豆腐豆花需花费8小时左右。村子的古井边上有一户人家酿造米酒,提供高度数的蒸馏白酒给村里人饮用或招待客人。大湾村的主食是大米、红薯,村子周围田地种植水稻,有多处储存红薯的薯窖。

八是农耕文化。大湾村基本使用传统农具,背着背篓或者用扁担挑着箩筐上坡,使用锄头、镰刀等工具。耕地一般依靠人力或者用牛犁地。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红薯、土豆、南瓜、西红柿、玉米、豇豆等。因东靠大湾河,村民用渔网、鱼篓、鱼篮等竹编器具在河里捕捞河虾、河鱼、螃蟹。在不同季节,采集野果、中药、野生菌、竹笋等买卖和食用。值得一提的是,大湾村每户人家都有五六把大小和形状略微不同的镰刀。

(二)大湾苗寨传统村落特色

大湾村一代代人百年来的共识,形成了山、水、田园、村落和谐共存的生态人文环境。村落的空间地域就是村子的耕地半径,耕作的土地由村落居住的房屋辐射开来。大湾村的村民与周围几个村子的苗族互相通婚,血脉传承发展至今;村子里的人基本有亲属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生活。

大湾村具有作为传统村落的真实性,保留有历史遗存的本质特征。房屋建筑的格局、自然形貌、空间地域、历史风貌、人文景观没有很大的改动[3]。例如,大湾村保有古墓两处(其中一处碑文落款为:1923 年,滕氏由原籍湖南麻阳县高村迁居黔省松桃县大湾)、古树群三处、古井四处,村子的青石板路基本留存,依然在使用粮仓和红薯窖。村子的公共基础设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传统村落由多种互相关联的要素构成,就大湾村来说,整套饮水用水设施就是很好的体现。河水用来洗衣、洗澡,井水用来饮用,古桥古井的结构和功能没有发生变化。古井上修建有拱桥,拱桥旁有挖井时种植的枫树,树底下立有挖掘水井的功德碑(1928 年农历八月)。河流、水源、古井、拱桥是生产生活的要素,多位一体地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与大湾村的饮食、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湾村作为传统村落,也面临着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传统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大湾村被列入传统保护村落后,为了保证房屋安全,人们对村子用水用电以及排污系统整体改造,房屋的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提高,外观是青瓦木房,内里瓷砖粉刷装潢、现代家具电器比比皆是。仅根据古房屋留存的信息,历史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大量岁月遗存逐渐变得不可取证。木匠、砖瓦工等传统手艺乃至大湾村村落的建筑工艺、生计方式,村落独有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审美理念恐将消失殆尽。

三、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

(一)活态档案馆保护模式

2018 年,在贵州省档案局的大力支持下,滕继承组织策划,开启了大湾村传统村落活态档案馆建设工作。大湾村苗族活态档案馆是铜仁市第一个传统村落活态档案馆,也是贵州省第三个。滕继承介绍说:“活态档案馆建成后,将为大湾村振兴发展提供独特的文化支撑,通过对大湾苗寨这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让苗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传承和发展。”①2020年8月5日,笔者访谈滕继承资料。

采用传统村落活态档案馆保护模式,首先是建立村落文化档案馆,搜集、陈列当地苗族山地农耕特色文化相关物件,为大湾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独特的档案文化支撑。大湾村浓郁的苗族特色文化,通过文书、实物、照片、名人等档案形式呈现,应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其次,将村落传统建筑、不可移动特色文化资源等编码、建档,并纳入监管与保护的范围;再以传统村落志书的形式,对村落文化予以系统梳理,并辅之以影像记录手段,从而实现对村落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二)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之路

自2015年大湾村作为传统保护村落以来,每年政府都拨付有专项资金对古木屋进行统一的修缮和管理。2016 年大湾村修建进村道路时,村子旁的河道向外拓宽了几米,并在这一空地上修建了一条长几百米宽四五米、两侧为美人靠的风雨桥长廊。2019 年松桃大湾村获得省级传统村落示范村建设项目支持,70%的政府建设项目已经完成。大湾村整体环境治理基本完成,有停车场、排污系统、公厕等基础设施;2020 年全村电路改造也已基本完成;在大湾河边上修建了一个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了排污对河水的污染。

大湾村希望依托大湾河和本身苗族村寨的优势进行旅游开发,修建风雨桥打造一个全村人公共的生活空间,同时作为河岸旁旅游者的观景区。现在长廊已经成为人们聚集的地点。在夏天的傍晚,长廊里常常坐满了人,人们用苗语聊天、绣花、对苗歌,展示了一幅苗族人日常生活、休闲与娱乐的美好图景。

大湾村距离凤凰古城较近,在传统村落的建设过程中,借鉴了吊脚楼这一苗族传统建筑形式,对原有的房屋进行了扩建,每家每户在原有房屋周边空地增加修建了一座吊脚楼。吊脚楼一般是三层,修建使用的木材、刷桐油漆、铺青瓦,屋檐飞角勾连方式与原有建筑大致相同。这些改造使得大湾村的建筑风格更加完整和富有特色,吸引了游客前来观赏。

四、地方精英与传统村落保护

(一)养悟书院切入亦耕亦读内涵

滕继承①滕继承,男,苗族,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2006年3月任铜仁市档案局党组成员、档案局(方志办、档案馆)副局长(副主任、副馆长)。作为大湾村地方精英的代表人物,把自己家建成了“养悟书院”,建设起大湾村活态档案馆。养悟书院的养即养身、修身,悟即悟道、觉悟,养悟书院就是指一个修身养性、参悟生活的书院。而“养悟”在苗语的发音里,有在水一方、水边的房子的意思,刚好跟这座书院位于大湾河边相对应。

滕继承夫妇和他的堂妹夫妇一起收集了大量的大湾村村寨志、松桃县苗族县志和地方志等苗族文化历史相关书籍,收藏并且展示了许多精美的松桃苗绣绣品、松桃地区雕花门窗、老家具老农具等物件。滕建红收集了数量颇多的苗绣,请工人制作了四五个防潮箱,收纳了这些苗绣作品。最大的一幅是3.5 米长、2 米高的床帐绣花,床帐上对称绣有莲花、百灵鸟、凤凰等,还用布条制作了一排流苏,缝上一排挂饰的小镜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他们希望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保存和流传下来,哪怕技艺失传了也还有人能看到其真实原本的样子。

滕继承提倡并组织大湾村村民保护传统建筑。他引导和组织村里的人到西江苗寨等游览参观,让他们意识到家乡建筑的独特性和珍稀性。他常常组织开展苗族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召集作家、摄影、书法家朋友体验苗族生产生活,如在农忙去耕作、农闲来读书等传统生活模式。他还以网络日志和发表学术文章等多种途径宣传家乡的生活和苗族传统文化习俗,致力于把大湾村打造成苗族文化艺术村。他觉得建立活态档案馆很有必要,可以把文物、文史资料和各方面的档案归纳整理,向人们展示原汁原味的苗族生活;一方面,有利于大湾村发展乡村旅游,另一方面,能够记录和发扬苗族优秀的传统和文化。

(二)画家工作室连接都市与乡村

滕继承的堂妹夫是一名著名的油画画家,跟妻子滕建红回到大湾村修建了一个工作室。工作室可以满足他在大湾村取景、展览油画和艺术交流的需求,同时支持妻子滕建红建设家乡、重现苗族生活图景的愿望。画家工作室主要用于展示和陈列油画,吸引更多喜欢艺术的人前来大湾村,并以工作室作为大湾村与沿海城市共建学生游学、体验农村生活的合作模式,宣传大湾村苗族的文化传统,以文化旅游的方式带动农村的发展。目前计划开展交换生交流活动,让大湾村的孩子通过这一活动增长见识,让城市的孩子体验农村的田园生活,并激起每个小孩甚至每个家庭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内而外地带动大湾村的发展。同时,滕建红提议设置一个捐款箱,让来到大湾村游学的人或者游客捐款,建立一个自愿捐款助学项目,筹集款项为大湾村高考生发放一定的奖金,激励当地的孩子努力学习。

访谈中他们认为他们回到家乡建设不是出于奉献而是热爱。大湾村看似乡土但不落后,环境优美。他们希望能以自身为表率,改变一些农村人得过且过的想法。滕建红说:“要有更多的人能够想去上山掏鸟蛋就去掏鸟蛋,想下河摸虾就下河摸虾;还可以跟朋友一起作几首诗,聊聊书法,聊聊股票;种种地上上网,刷刷手机,讨论国家大事。”“生活要接地气,但也要有贵气,活出来价值和态度。”①2020年8月8日,笔者访谈滕建红资料。

五、存在的问题

(一)活态档案馆保护的不足

活态档案馆是以大湾村整个村子为主体的,涵盖了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既是文化传统,也体现一种生活方式。档案材料有局限性,民俗活动材料缺失;取材多而广,但不全面;时间和归类界定模糊,人文资料少。再有,缺乏专业的管理系统和条例,有待逐步改进完善。

建设活态档案馆,需要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将更多苗族的传统文化融入丰富生活。因此,应该调动大湾村村民的文化自觉建设整个村落,对已有的大湾苗族文化和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档案收集,深一步整理和发掘其文化内涵。要重视一些特别的节日风俗,作为文化活态展示。例如大湾村祭拜先人的“立碑”仪式,“打棒棒猪”仪式,祭拜山神及土地庙、灵官庙的仪式,消除火灾隐患的“扫荡”仪式,等等。

(二)村落保护中的矛盾

一是传统技艺逐渐消失。大湾村苗族文化和传统在逐渐简化和消失,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和习俗一知半解。大湾村苗绣、苗银、木匠、苗药等传统技艺,均出现了传承断层,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老人基本只会苗语,不会使用汉语,需要人使用文字或影像的形式,记载老一辈全靠经验、记忆的工艺流程和运作模式。

二是文化传统有待挖掘。大湾村以孝道文化出名,然而这种孝道文化在村子里并没有人挖掘,追根溯源其习俗产生和发展过程。一些苗族传统节日,村子里已经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其内涵。

三是建筑保护模式缺陷。道路修建过程中,几处老牌坊被破坏。大湾村想要打造传统村落乡村旅游业,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房屋整体建筑风格不一致。大湾村统一修缮古木屋时选择了用桐油,房屋呈黑色,看起来比较老旧具有年代感,而新修自建的几处木房都使用了清漆,房屋明亮崭新,村子整体建筑风格不和谐。新建的吊脚楼没有因地制宜修建,有的显得拥挤和突兀。

四是环境卫生问题。村民环保意识和清洁卫生观念依然有待提高。公厕脏乱,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垃圾清运不及时,这些问题影响了村落的整体美容美观。游客带来的垃圾没有人清理。河流周边有农户放养鸭子、鹅等,动物粪便污染河流。

五是农业发展的不足。大湾村河流下游新建有大葱种植基地,大葱种植和收益没有覆盖全村普及推广。大湾村特色农产品油茶、油泡,在村子里并没有相关的产品销售。蔬菜水果种植单一,依然有晒干豇豆储备为冬季蔬菜的习惯,没有引进冬季成熟食用的蔬菜品种。农产品种植不成规模,村子山坡的大片土地只用来种植水稻或者红薯,红薯储存起来喂养牲畜,农民经济收入不高。

六是村民意识较陈旧。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相冲突,开发和自建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有的人不愿意村子对外开放发展,希望村子能保持安宁简单的现状。排外的现象不利于村落的开放和发展。很多人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出于高考加分对苗语传承有一定的积极性,对本土苗族的历史、信仰、文化、传统技艺等却少有人感兴趣。

七是旅游接待能力较差。现村子里只有两户人家能接待旅游者,提供饮食住宿。村子周边没有合适的购物场所能满足游客的基本消费要求,仅有两个家庭式小超市。玩乐项目少,旅游规划和系统性欠缺。没有传统村落文化、民俗和节日的体验活动。大湾村农副产品少,没有文创产品产业,没有规模化可销售的特色产品,如苗绣、苗银等。

(三)地方精英后续支持问题

重构苗族传统村落文化,需要一批有主动性、志愿精神的乡贤。在大湾村,现在已经有了一批组织并带动村民发展的乡贤,但如何调动整个大湾村的积极性发展和保护传统村落,是有待进一步努力的。这些乡贤想要从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湾村的村民,但还没有形成体系,未能普及到村子每一个人。乡贤是大湾村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但这种动力现在仅靠着少部分人的热情和努力去推进。乡贤模式在大湾村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是有限的,尚未调动大湾村人们的积极性和村落本身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导村民认识和理解苗族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觉,才能够有后劲、长期性地对大湾村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六、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应适应村落本身的发展并且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才能具有可持续性。要从文化内涵出发,提高村民对民族文化的价值意识,不能只是保护古老的建筑,要加以丰富和建设,至少在村落中,人们要了解其中的历史和文化。要挖掘、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和历史遗存,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保护民间文化非遗传承人,激发村民文化自觉,发展文化的同时发展经济。

传统村落保护要以小见大,以从零到整的氛围营造。设立民族文化活态档案馆,是将村落历史文物、历史名人和历史资料对居民与旅游者进行直观展示。这种展示需要更深层的精神文明、文化传统的发掘,要对苗族的文化和文化现象进行阐释和说明,让游览者体验和领会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都需要全村的整体努力和清晰认知。传统村落要在保护中求发展,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要局部和整体统一考虑规划[4]。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要做到协调统一,和谐地发展传统村落。要从村落的文化、环境、民族风俗出发,对传统村落坚持合理地保护开发。要对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历史、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以保护和发扬为出发点,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苗族村落村子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