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腔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两种演唱版本对比分析

2021-12-31 00:45赵建新陈俊玲
音乐生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变奏曲思思美声唱法

赵建新 陈俊玲

花腔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是中国青年作曲家胡廷江先生根据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由青年歌唱家常思思在第十三届青歌赛上首唱。歌曲在保留原民歌风味的基础上,借鉴西洋花腔技法,通过变奏、加花等手法将歌曲的难度、音域扩大,提高了歌曲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使之迅速成为深受大众和专业人士喜爱的声乐作品。本文以吴碧霞和常思思两位歌唱家演唱的版本为例,从三个角度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自20世纪初,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对中国民族声乐产生了重要影响,至20世纪50年代左右,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尚德义先生开始吸收美声唱法来尝试创作中国民族声乐作品,花腔作为美声中的华彩炫技部分深受老先生的喜爱,他致力于中国艺术歌曲和花腔声乐作品的创作,开创了中国花腔声乐作品的创作先河,也为后来花腔声乐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1 世纪的今天,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胡廷江先生接过尚德义先生的接力棒,继续创作中国花腔声乐作品,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春天的芭蕾》《玛依拉变奏曲》《青春舞曲》《新康定情歌》等花腔作品相继问世并取得一致好评。

民歌《玛依拉》是比较单一的二部曲式,三段词的旋律基本相同,只在最后加入一段尾声。全曲皆为E 大调,四三拍,节奏旋律都非常有民族性,突出哈萨克族活泼、热烈欢乐的特点。音域从小字一组的e到小字二组的f,演唱难度算中等。《玛依拉变奏曲》经过胡廷江先生改编,由简单的二部曲式,扩充成复三部曲式,全曲分为三个部分,首部与原作相同,为单二部曲式。中部由前部发展而来,转调至A大调,加入西洋花腔元素,加入慢板。再现部是首部的原样再现,回归原曲风味。最后的花腔尾声将全曲推向高潮,在最热烈奔放的时候戛然而止。通过这样的扩充变奏手法,歌曲的最高音达到了升high C,花腔华彩部分多数为快速跑动的音符,加强了歌曲的趣味性,也更能体现主人公“玛依拉”活泼热情的性格。整首作品词与曲的结合非常紧密,演唱起来朗朗上口。

吴碧霞与常思思的演唱都是高水平的,二人虽然音色不同,在歌曲处理上也不同,却都成为了经典之作。就他们二人的演唱,笔者做出了以下几点比较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的歌词主题表达了一个活泼欢乐的哈萨克族姑娘“玛依拉”对自己歌声的自信,同时她又是一个憧憬爱情的懵懂少女,面对爱情难免忐忑,羞于表达。吴碧霞在演唱时,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样的一种情绪。首先,她在演唱时除花腔部分比较少用跳跃式的唱法,都是以大线条为主。气息支撑十分坚实,加上吴碧霞夜莺般甜美的嗓音,一个美丽活泼大方的少女跃然于眼前。在第一部分中,吴碧霞把一个自信活泼甚至有些调皮的少女为我们大家刻画出来,中间部花腔华彩部分更是她的强项,演唱花腔的声音位置非常高,音色集中透亮又非常轻巧灵活。中间部分进入慢板,少女害羞地弹起冬不拉,开始心怀忐忑地期待心上人的到来,料想以自己的歌声一定能打动心上人吧!在这段的处理上,吴碧霞显然更细腻,对音色和气息的控制都更抓人心,“白手巾四边上绣满了玫瑰花”这一句像是慢板的一个引子,与前面活泼热烈的形象立马形成对比,她告诉观众现在自己是一个“小女儿玛依拉”。下一句“等待我的情人弹响冬不拉”这一句在“情”字突然一个大跳到高音,但是吴碧霞是用轻巧的变弱来处理,细腻刻画了玛依拉等待心上人的害羞的内心活動。而常思思在这里的处理是用更多的气直接推动字的进行,显得稍微有点弱势,她也有减弱害羞表现,但是不够自然立体。下一句“年轻的哈萨克来到我的家”这一句最后的那个大跳到高音的“家”字,吴碧霞同样是弱处理,但是这一句的情绪明显看出来不是害羞了,而是洒脱欢愉,仿佛已经看到了心上人到来了。紧接着下一句“谁的歌声来和我比一下”内心活动直接转换成自信甚至有点小得意的样子,整个表演,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内心也十分得丰满。相比之下常思思的版本,整体的感觉是很大气,但是细腻程度是远不及吴碧霞的。并不是说她不够好,但是放在一起对比起来短板过于明显。在演唱的时候我们不可以一味追求声音,而忘记歌曲的特色风格,尤其是这样一个具有浓烈民族风味的歌曲。

相较于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有其自身独特的韵味和声响,在真假声混合使用之中更是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给人以一种较为特殊的魅力[1]。美声唱法在咬字的时候更注重元音,往往以意大利文的“e,i,a,o,u”这五个元音为基础和重点,这使得有些人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时,会给人一种咬字不清楚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字头被弱化了,也就是声母被弱化。而民歌的咬字是建立在汉字的咬字基础之上的,汉字在咬字的时候讲究字正腔圆,字头清晰字尾归韵。在发声的时候,舌头与牙齿嘴唇的配合也更为紧密,动作也要更加迅速才能快速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唱中国作品时,要保持字正腔圆,也要保持作品的语言风格,就像《玛依拉变奏曲》这首新民歌,既然是以哈萨克族民歌的原型来改编,就要在语言表达上遵循作品风格,同时在旋律上,运用短倚音和波音等装饰音来加强民族风格。《玛依拉变奏曲》在语言上要保证作品风格不改变,在吐字发音上要遵循民歌的特点注重字头,字尾要快速归韵。在腔体上却要保持一种上下畅通、声音厚实而明亮的状态。

吴碧霞和常思思两位歌唱家都是受过系统的美声训练的,在这首《玛依拉变奏曲》中可以明显听出她们都有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她们的外口腔和内口腔打开得都非常大,从头到尾都时刻保持着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高音区他们的歌唱位置挂得非常高,头腔、口腔的共鸣略大于胸腔。但是由于她们二人的音色与腔体大小的不同,听起来好像是常思思的声音更加厚实。吴碧霞是小号的抒情花腔女高音,而常思思属于大号花腔女高音,所以吴碧霞的音色听起来更加轻盈,更显年轻,非常符合这首作品主人公的年龄。在慢板和中低声区上,常思思的胸腔明显会使用得更多一些,可见她扎实的歌唱功底,因为女高音唱低音才是最考验技巧和机能的。吴碧霞的处理仍然以优美、可爱俏皮的感觉去演唱,少了些腔体的厚重感,多了些灵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在演唱花腔华彩部分的时候,吴碧霞灵巧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在保持非常高的位置基础上,将花腔唱得非常轻盈连贯,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般一气呵成,就好像是这个美丽的小姑娘银铃般的笑声。相比之下,对花腔唱段的演绎常思思版本显得有些厚重甚至有些用力过猛,在快速跑动音阶的时候常思思积蓄力量,在后面高音的时候直接全部迸发出来,由于她比较大的腔体,会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但是难免也有点疲劳感。吴碧霞则是在快速音阶的时候不紧不慢,有快有慢,好像是女孩子捉摸不定的心理,好像在挑逗,好像在诉说,在大家感觉马上要到高音的时候,她来了个大转弯,用弱处理紧紧抓着听众的心,又马上渐强,把这个高音漂亮地送出来,圆了听众的小心思,不得不说在这一块的处理上吴碧霞版本十分出彩。

吴碧霞身材娇小丰满,圆圆的脸蛋显得十分娇俏可人,在演唱《玛依拉变奏曲》时,她仿佛化身了那个娇俏自信可爱的姑娘,随着歌词的进行,她一双灵动的大眼睛时而睁圆,时而闪烁,时而含羞,时而眯成一条线为整个表演注入了新的灵魂,表情夸张的她在台上手舞足蹈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让观众的眼神一刻也离不开这个舞台上的精灵。在演唱最后一段的时候,更是变得自信满满,好像刚刚那个含羞忐忑期待心上人的姑娘不是她,加上她有趣又合理的肢体语言,整个表演一气呵成,将女孩的不同心境不同状态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还能让观众乐在其中,毫不出戏。早在吴碧霞演绎《纸醉金迷》的时候笔者也被她这样灵气逼人的表演深深吸引,这首《玛依拉变奏曲》虽然没有《纸醉金迷》那般情绪大起大落,但是吴碧霞仍然演绎得惟妙惟肖,她特有的表情,特有的肢体语言就形成了她整个生动富有灵性的个性表演。相比吴碧霞的灵动,常思思演绎的哈萨克族姑娘则是一个大气沉稳而朴实的形象。她本人身高将近170厘米,五官也比较立体,眼睛非常深邃显得非常有异域风格。从外形上看过去,非常符合这首歌的气质,仿佛这个姑娘就是她自己。再加上她的音色也是比较厚实、宽阔的,也没有使用特别多的装饰音去演唱,严格按照谱面的节奏、速度来演唱,将作品原有的风味特点尽善尽美地表现了出来。她用笑容和抬笑肌,一直保持着高位置演唱,尽可能在咬字清楚的基础上保持一个圆润饱满的声腔,她的表情没有特别夸张,表情处理很到位,观众看了也是赏心悦目,肢体语言对于她的演唱来说是可以对她的声腔起到一个辅助支撑的作用,使这首歌曲整体听起来更加大气辉煌,也更质朴可爱。

猜你喜欢
变奏曲思思美声唱法
蒸汽朋克的唯美变奏曲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小鱼捉迷藏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上兴趣班的心情变奏曲
The Exploration of Group Work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ist and news media
春日条纹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