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鹏飞
(内蒙古自治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抓实重点改革任务,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重点。把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围绕产业振兴、产业兴旺下真功夫、硬功夫,持续加大对农村牧区发展的投入力度,着重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牧区发展条件,全面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持续增加农村牧民收入,培育壮大农村牧区发展新动能,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总量缺乏,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等问题较为突出,水生态损害、水超采等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地区农膜、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或过量施用,以及畜禽养殖场粪污随意处置等现象依然存在。此外,农村牧区垃圾处理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水平亟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目前,内蒙古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数量少,高附加值产品匮乏,多数企业陷入同行业低水平的竞争,盈利水平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规范,会员与经济组织联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相对较弱。
农牧业生产与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技术融合不紧密,农牧业气候、土壤等环境信息等和农作物、畜禽生产及防疫信息的采集标准化程度不高,农牧业生产全过程无法全部实现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发展差距较大,与阿里等电商大型企业合作不紧密,农牧业生产与消费需求匹配程度较低。
农牧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农牧业品牌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门类不齐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品牌整合、市场策划、行业自律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农牧业品牌建设服务平台发展不充分,尚未建立内蒙古农牧业品牌数据库。
2.1.1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着力破解水资源瓶颈,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作为各类耗水工程项目的重要审批内容,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和事中事后监管,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未来5年~10年内,全力进行节水灌溉改造,对不能实施节水改造的灌区且符合退耕标准的坡耕地、区域生态环境损害明显的低产旱田等退耕,全力提高农牧业用水效率。从已有调查结果来看,内蒙古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特别是广大草原和旱作耕地。
2.1.2 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在巴彦淖尔、通辽、赤峰、兴安等盟市开展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试点工作,探索主要农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上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有效形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控量施肥技术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数字农药监管平台,实现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包装、废弃物回收全程可追溯。建立县、乡、村农药包装废弃物收回体系,加快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特别是村级回收站(点)建设。提升农村牧区环境监管能力,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牧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1.3 推进农膜回收处理。 参照甘肃等省市的经验做法,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工作思路,设立省级财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一批主要用膜地区的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加快地膜监测点布设步伐,全力构建全区地膜残留监测网络。扶持培育一批地膜回收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农户及专业合作社组织回收地膜补贴机制。持续加强非国标地膜管制,全面推广国标及可降解地膜。
2.2.1 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进行注册登记,对不符合法律规定和连续2年没有开展经营活动的“休眠社”集中进行清理整顿。参照国家示范社评定及监测管理办法,量化示范社评选标准,认定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和专业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引导农民合作社参加杨凌农高会等大型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对地区品牌进行宣传,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2.2 加快培育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 围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做好产业化联合体建设规划,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培育一批联合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吸引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型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加入,着力打造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现代农牧业产业集群。鼓励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区外创新团队展开合作,培育科技研发队伍,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在联合体内的转移转化。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和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宣传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2.3.1 建立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工程。 夯实全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基础,提升对原始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和应用能力。建设自治区农牧业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实时采集农牧业资源、环境、产品、价格信息等数据,提高农牧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能力,推动农牧业生产智能化。
2.3.2 启动智慧农牧业人才培育工程。 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5G、人工智能的适用技术在农牧业生产领域的研发,开展智慧农牧业研究,强化科技成果转移应用。引导联合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共同培养智慧农牧业人才。完善落实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区内外智慧农牧业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纵深推进星创天地建设,营造良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
2.4.1 提升品牌科技内涵。以农业产品品牌战略引领农业供给侧机构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通过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开展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项行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每年支持一批农牧业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提高品牌技术含量,提升品牌价值。
2.4.2 推进品牌提升工程。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开展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引导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大米、赤峰小米等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区域公用品牌,积极争创含金量更高的知名品牌。开启“互联网+”农产品品牌行动,培育扶持一批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质农畜产品为重点的电商集群。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搭建品牌农畜产品营销推介平台,举办优质特色品牌产品展销会、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