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慧
(太原科技大学 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也有了相应的革新。除了纸质资源的完善及扩大,电子资源等特色资源也被大量引入,并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备及服务体系。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电子资源虽然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但缺少传统纸质资源带给读者的控制感与满足感,盲目发展信息化特色资源或许并不可取;另一种观点是,如今读者的年龄结构偏年轻化、阅读类型更加广泛、阅读时间更加碎片化,而图书馆本质上为读者服务,就应该顺应读者需要,引进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提供具有新意的新型特色电子资源。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其讨论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高校图书馆如何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不忘初心的同时,规划好图书馆资源及其共建共享体系。笔者聚焦于特色资源,从其定义入手,结合时下共建共享体系的现状,给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1],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知识宝库,包含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是支撑大学创新发展的精神宝藏,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特色。一座图书馆的特色可以从外形、设计理念等表现出来,但最关键的是特色资源。
①具有某种特殊载体形式,如纸质文献、电子刊物等;②关于某一特定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校友著作、热点成果、笔墨真迹等;③反映某一时期或者某一地理区域,揭示本地区独有的特色资源;④稀有甚至独有,有别于他馆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⑤具有特殊参考、研究及市场价值。
地方特色资源包括该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学科特色资源包括学校重大记忆、校友文库、学校专家学者文献、学科数据、本校专家学者的成长过程、学习状况等[2]。一般来说,不同高校图书馆、不同学科体系对两种类型的特色资源的发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特色资源包括地方特色资源和学科特色资源。前者主要是指某一地区有的且有一定影响和较大价值的文化资源,后者是指各高校图书馆根据长期以来文献信息收集的实际情况和特定学科信息用户的需求,结合本校重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发展方向,搜集和整理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科文献资源[3]。
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学及科研工作重点、未来发展方向及计划。特色资源与每个学校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指的是在图书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后,逐渐在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领域形成结构健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
2007年,朱淑南、秦荣环[4]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2019年,王虹[5]则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十几年来,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特色资源涵盖范围广,涉及类型多,更新换代迅速,如何找到一个科学明确的分类标准成为建设过程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不同图书馆特色资源类型及数量不同,体系结构和建设水平差异也非常大,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类标准,导致图书馆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共享,阻碍了信息的流通,不利于图书馆资源的整合及扩大。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同一所高校图书馆内,分类标准也十分模糊,2007年的调查发现,南京大学图书馆将悦读经典、学术期刊和光盘管理系统分类在一起,这种分类似乎并不合理。直到2019,这种分类混乱的现象仍然未能完全解决,例如清华大学将教务中心和网络中心业务也算在了特色资源中,与其他学校有着明显不同。
由于分类不够清晰,特色资源后续的调取和使用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问题。“特色资源”是一个较为专业的名词,部分读者对其并非十分了解。此时,如果仅仅以“特色资源”的名称出现在图书馆主页,并且其下拉内容又杂乱无序,读者的阅读体验就较差,并且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最终导致很多特色资源被“闲置”,利用率低。
部分发展历史悠久、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其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相对较好,通常拥有更细致明晰的分类,更简单便捷的服务引导,更优良的使用体验。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存在数量少、类型少、内容繁多等问题。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特色资源建设进程并不统一。
电子资源的出现,信息的爆炸增长,经费及价格问题、用户需求的变化等原因使得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应运而生。这种模式通过联动各图书馆,实现信息的交互流动,取长补短,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2.1 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6]。同样,图书馆要想在与手机、网络等其他信息获取渠道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地位,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与周边高校形成统一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与周边高校互助学习,学习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2.2 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是学校教学科研的资源保障。 各学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构建特色资源共建共享,不仅为学校的各学科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支持,也为周边各高校的学科交流提供了保障;不仅可以发挥强势专业学科资源的优势,还可以弥补弱势专业学科资源不足的现象。
3.2.3 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强调高校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地方特色资源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7]。当地本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对来自大江南北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妙绝伦、高深精湛的学科特色资源也让大学生对未来事业充满了憧憬。在图书馆里,大学生通过对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的充分了解,通过对民族文化魅力的充分感受,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也加深了对学校各学科的了解,感受到了科学与人文的魅力,全方面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3.2.4 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可实现知识的增值。 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否定了长期以来图书馆文献资源只服务于本校师生的观念,通过共建共享实现了馆藏资源的最大价值优化配置。馆藏资源可以“走出去”,被更多的学者、其他高校教师学生了解、熟知并加以利用。在这样一个知识相互传播、相互利用的过程中,知识的价值也随之提升[3]。
3.3.1 共建共享体系不完善。 共建共享体系强调通过各图书馆的协作互助,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流通。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达成共识,即将各自的资源分享出来,使得资源的获取更方便。但对“分享”的过分强调则忽略了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共建共享”是一个完整的密不可分的体系,只有在不断提高图书馆自身建设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更与其他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体系价值的作用。
3.3.2 信息化建设不理想。 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电子特色资源迅速增多,如何使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成为图书馆的新课题。信息数据流通性强,调取便捷,如果能将特色资源与信息化数据库等的建设结合起来,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特色资源的易得性和利用率。即共建共享体系也需要完备的信息化服务及体系。但目前的图书馆在处理数据库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数量多质量差、馆际互借功能缺失等,尚未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当前各高校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各种必备的文献资源,还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特色资源,同时也记录和保存了本校的学科历史、核心文化等重要资源。特色资源建设逐渐成为图书馆建设、研究和服务的重点。怎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是实现特色资源知识增值、推动图书馆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根本措施。然而,目前的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图书馆应积极寻求改革措施,如应充分挖掘具有价值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活动,依靠高素质人才团队、先进的管理体系以及健全相关的机制等,建立起有特色、全方位、规范化的共建共享体系[8]。
以高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依托,建设具有学科优势的特色数据库是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9]。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本校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基地,因此,工科类资源就是本校的特色资源之一,如本校的材料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等是重点学科,其中金属结构更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图书馆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将本校办学以来所有搜集到的相关方面的资料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开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此基础上,为配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图书馆可进一步筹建重大技术装备文献中心,主要收集与重大技术装备、重型机械工程相关的资源,服务本校机械工程学科的师生。充分体现本校的学科特色,这样的特色资源建设模式不仅可以不断完善学科资料,还可以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除此之外,将本校教职员工的研究成果、学术成就、科研灰色文献以及其他的一些活动展示单独列为一类特色资源,不仅可以反映学校的智力资源分布,还会提升学界对学校的认知度,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当然,还要辅助以必要的信息化服务手段,同时为本校师生提供成果存档、管理、发布、检索和开放存取等服务,通过网络提供建设、提供免费和永久的访问。
除了学科特色,高校还可以发展各自更加独特的馆藏资源。比如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了“皮影数字博物馆”,此项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皮影领域的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采集、管理并整合保存。目前已经采集到4.8万余件皮影图像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对在校的相关专业,如:民间艺术、文学、美术、音乐、影视动画、戏剧等学科有一定帮助,也对未来这一项目更好地与其他艺术资源融合奠定了基础,因为它完全可以作为这些领域的第一手资料,成为特色资源建设的重点。
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角色介入,特色资源建设要经历完整的项目筛选,立意甄别,需求分析,文献收集、全面考察等环节。图书馆要像管理图书一样对特色资源进行元数据录入,关键词标引,数据关联,同时考虑著录标准制定等问题,以简明便捷为标准。
开展各类活动如“真人图书馆”等,以活动的方式在校内或馆内进行宣传,通过不同主体的面对面交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减少偏见与歧视。同在一所学校,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外,并不是很了解其他的专业,此时就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在“真人图书馆”内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专业、学科等信息。当然“真人图书馆”还可以分享读过的书、参加过的工作、看过的电影、去过的地方等,像是一本独特的自述、独家的游记攻略以及特别的观后感,只不过不是以书写的形式传达给读者,而是对话。
再如“非遗活动进校园”这类活动,通过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走进图书馆,可以让学生近距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自觉接受文化熏陶。还有“图书漂流站”活动,让在校师生将好书捐赠到漂流站,供全校师生便捷传阅,在漂流站的书,可以在书中做简单的标注或感悟,最终实现以书会友,不仅读书还能体悟他人的感受,体味百态人生。本质上来说,图书漂流倡导的是分享、信任和传播的理念,不仅图书价值得到最大化,知识也因传播而美丽,校园更因分享而温暖。
除了上述形式,图书馆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其他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影像图书馆”“读书之星”“在这里,找到自己——寻找我的脸书生活”摄影大赛、书偶创意大赛等。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记录每个高校的特色点滴,文化积淀。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发展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想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建设,无论在人才培养、设备引进、还是管理方式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4.3.1 知识服务是以创新和增值为目标的服务。图书馆利用现代化设备为诸多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10]。因此,引进先进的智能设备,如智能图书馆向导、智能还借书设备、检索系统App等是必要的,这些智能设备可以精准抓取实时信息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在依托自身原有数据资源的优势下,不断扩充有新意的内容,通过随后的深加工,更是可以让广大读者足不出户也能及时获取有价值的资源。
4.3.2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应进行一定的创新化改革。信息化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所以,建立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就变得意义重大。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将大大减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减少因工作复杂繁琐而导致的错误,优化工作质量。除此之外,馆员的专业素养也应该得到强化。拥有良好专业素养的馆员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与读者的摩擦减少,强化服务意识,工作人员就可以在资源配置、信息利用等方面与自动化智能软件形成良性互补。
健全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是实现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的重要保障,而共享机制的建立健全则有赖于图书馆信息工程的建设。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与有关部门、其他高校图书馆之间相互分割,自成体系,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发展缺乏协调,最终导致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出现了重复分散、浪费及效率低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①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众多的读书爱好者不求利益,把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源放到互联网上,通过共享平台分享给大家,任何人可以免费获得,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所以,完善校园信息网络与服务,是实现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第一步。 ②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重点专业,特色数据库,在资源建设上也会有自己的偏重和优势,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需要覆盖农林、医、文、理、工全部学科;需要各大高校互惠联盟,将自己学校独具特色的资源在统一的标准下分享在共同的平台上。③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大多会体现所在地区的人文特色和经济文化发展现状。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联合势必会成为知识资源和文化传播的最大助力。通过两馆联合,图书馆服务领域得到延伸,不同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各自优势得到发挥,更多的特色资源得到了共建共享。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图书馆的“合作”尤其令人期待,这不仅会促进高校和地方经济、文化的高速和谐发展,又可以在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的同时,降低成本、资源互补、互惠互利。谋求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理应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大目标。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还属于起步阶段,共建共享的方式、方法和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特色资源的分类整合需要认真思考,共享平台的不断优化也需要时刻关注……新事物的出现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图书馆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理论及实践的土壤。高校图书馆建设者们有义务致力于高校、学者、共享体系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海量的数据,为师生寻找优质资源,为共享体系收集特色资源,使各大高校实现共赢,使特色资源的交流应用更加简便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