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类课程添加“思政”元素以立德树人

2021-12-31 23:36:1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专业

郭 城

(郑州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郑州 450000)

高校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挖掘“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最终要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心系社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师范类高校数学专业的学生,其将来的就业目标比较明确,即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肩负着未来一代的数学教育工作,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之非凡,责任之重大显而易见。数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品质,而且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数学文化素养,正确建立立德树人的观念。

高校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中只是把“数学课程”和“立德树人”分开来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很少主动的去联想或联系其中蕴含的“思政课程”中所学的人生哲理。现在有必要让教师作为媒介引导和开发学生做相关的思考。高校数学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制定详实的课程思政方案,建立系统化的思维,结合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文针对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从培养教师队伍、学校配套环境以及教学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监督体系等方面一一阐述:

(1)通过开展入职培训、专题培训、外出进修和社会机构培训等多种途径,对数学专业教师进行“思政课程”学习教育,比如学习哲学、十九大报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职业素养等相关知识点,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轻价值观引领的观念。引导数学专业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提高立德树人能力,丰富立德树人方法,完善立德树人手段。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程思政”课程,鼓励启发其他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和课堂教学规律,科学合理而又恰如其分引入思想政治内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足学校现有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以及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数学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元素深度进行融合,引领思想价值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严谨、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卓越工匠精神。

(2)拥有配套“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的硬件环境。高校各教学单位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制定“课程思政”奖励政策,鼓励教师重新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增加相应必要的课时;组织编写相应的教材,编制新的教学大纲,鼓励教师在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时能把“课程思政”元素具体体现在各个章节中去。数学专业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将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放大思政工作的鲜活性,授业的同时注重传道,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此外,校园要营造“课程思政”的学习氛围,比如举办“数学趣味文化节”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主动思考和领悟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对于经典的数学公式,例如 (1+0.01)365=37.8、(1-0.01)365=0.03蕴含积跬步以致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的深刻道理;X+0=X诙谐的讲明了“空想只能让青春原地打转”;而(1+0.01)365=37.8和(1+0.02)365=1377.4的对比,则让人瞬间理解了“多百分之一努力,得千份收获”的深刻道理;还有(1-0.01)450=0.01让人联想到“即使成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那么经过四百五十次努力,则有百分之九十九取得最终的成功”;那么(1+0.01)3×(1-0.01)2<1.01,让人瞬间明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将一无所获”等等,这些数学公式所蕴含的道理要比我们语言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可以制成宣传展板,从具体的公式感知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思想品德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升华,从而养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

(3)古语也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要想培养德才兼备的数学后备军,课堂教育是最重要的渠道。教师在数学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增添思政元素,其目的将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并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数学类课程中有许多著名数学家的定理或命题,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数学史、典故以及优秀数学家的生平故事,激励学生学习这些数学家的孜孜不倦永攀科学高峰的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此外,也可以从一些定理推导过程中去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思维以及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4)积极拓展高校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学习数学最根本的目标,也是最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曾经有这样一个嘲讽高等数学尴尬地位的段子:在高数课堂上,学生告诉老师“老师,您教的都是没用的东西”,老师同样用孔子的“我不允许你这样说自己”再一次有力的回复了学生。这个段子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很多同学对于高等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以高校应该在数学类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设置中增开数学实验、数值计算等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特别是数学模型相关课程,让学生从已经成熟的数学模型出发,让他们知道数学不只是枯燥无味的推理和简单的写写算算过程,而是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下悬而未决的2014年3月8日凌晨1时20分失联的马航MH370的搜寻问题,我们可以回忆无独有偶的2009年6月1日,法国航空公司一架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的447号航班空客A330客机失踪,通过贝叶斯预测模型预测了四个可能的搜寻地点,而在第一个搜寻点就幸运的找到了失联的 A330客机。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飞机的搜寻工作,这完全得益于贝叶斯预测模型。高校应该鼓励大二以上年级的学生参加每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赛以及国际建模竞赛。通过这些竞赛,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学会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这样的竞赛过程不仅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改变他们对数学的偏见,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挖掘潜质,而且还培养训练学生科学研究问题能力,增强科学真理的信心,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分工合作,组织协调能力。数学建模的训练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造就了一种精神,一种知难而上,战斗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高校数学类专业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拓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思政课程”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发现、分析、解决与数学专业有关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5)建立高校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质量监控体系。对于高校数学类专业教师,在教材选用、教学大纲编制、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以及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考核点,量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现和引导思想和道德的闪光点,例如在中值定理的讲解时,引入朗格朗日中值定理后适当介绍拉格朗日的生平,拉格朗日的父亲是一个骑兵,曾经有11个兄弟姐妹,可惜夭折了10个,只剩下了拉格朗日,不善管理家务的他把父亲留给他的财产挥霍一空,在重重打击下,他却乐观地说:“如果我真的继承了丰厚的遗产,那么我很可能将于数学无缘”,是他的正视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精神才成就了“数学这门学科中高耸的一座金字塔”;对于高校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改善其单一“作业”或“试卷”的评价体系,通过增添阶段课程论文的形式,在“平时作业”或“期末考试”中体现“思政”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自主深刻体会并总结所学数学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从而实现数学类专业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高校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本身就是一种课程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一种育人体系的改革。从教育理念或课程理论上讲,难点在于其要以思政之魂要统领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开创性的建立。数学类专业课教师缺少相应的思政理论知识以及融入数学课程的经验技巧,“以德树人”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显得那么的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