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冉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99)
如何提高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是现在幼儿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幼儿的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然而在社会领域的教育往往是微妙和渗透的主要领域,因此,如何在其他领域发展合作与合作的能力是一个热门话题,笔者选择艺术领域的艺术教育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不管幼儿是缺乏合作意识或者是缺乏合作能力,都证实了目前,我们孩子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普遍较弱,然而随着幼儿身心的不断发展,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幼儿的发展也会在与同龄人的交互作用中得到促进,但由于这一代依旧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我中心主义,缺少交往的经验,不会沟通合作,因而在小组美术活动中经常会产生一些问题: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已习惯于被父母或者教师控制,在征求了父母或者教师的同意后才会去做事,他们很害羞,羞于主动与他人交往,也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小组美术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同伴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但是这种同伴资源却并没有得到幼儿的认可,换句话说,如果教师介入了分组活动中的任务分配,给每个幼儿安排好他们要做的事,他们可以完成得很好,但让幼儿自行进行沟通分工,幼儿会羞于主动表达而处于僵持的状态,这也是幼儿缺乏合作意识的表现。教师要慢慢引导这些腼腆的幼儿与他人交流,体验与他人交往带来的乐趣。
与上一类腼腆的幼儿不同,这一类幼儿的自我意识非常的强烈,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考虑他人,在小组美术活动中,表现为我想这么做,我就要这么做。这一类幼儿所在的小组往往会起很多争执,他们不擅长倾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以自己的想法为准,例如:幼儿小组合作制作“笑脸花”,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由于“颜色的选择”,“脸的大小”,“花瓣的形状”等等产生许多争执,“应该是这样的,不,就是这样的”,幼儿也会由开始的言语争斗演变成互相之间的推推搡搡。这个时候,由于幼儿不具备合作的能力,教师要适时地介入,帮助幼儿共同确定制作的内容,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合作完成制作。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为接触的事物不相同,他们的经验水平,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异,这就更直接地反映在了幼儿美术的创作方面,加之有些幼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美术兴趣班,这些幼儿的美术水平也相对高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幼儿。由于这种差异性,如果组内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分工,那所谓的小组美术活动则会以美术水平高的幼儿为主,起不到发展小组内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合理分工,即“用人所长”,比如画小鸟好的就画小鸟,画天空好的就画天空等等,这就可以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作用,充分调动孩子们在小组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合作活动的快乐,培养初步的合作交流能力。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幼儿,因而在培养幼儿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方面,教师与家长要相互配合,笔者从家长和教师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措施: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而将孩子丢给老一辈的来抚养,平时缺少和孩子沟通的机会,再加上现在的住房“高层独户化”,幼儿的生活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幼儿不善于与同龄人一起成长,更是缺乏合作的能力,父母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基于这种情况以及笔者对家长的访问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营造温暖轻松的家庭氛围,创造交往的条件。生活中,不管父母多忙多累,也不要忽略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气氛,主动积极的参加幼儿的日常活动。比如,在某个休息日的时候,和幼儿一起阅读一本图书,或在小区里和幼儿一起玩一玩球,或看一看池塘里的小蝌蚪,观察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和幼儿一起完成一幅画的记录等等。父母也应多带幼儿参加一些家庭、同事的聚会,包括适合儿童参与的活动领域,鼓励和引导孩子与他人互动的活动,与不同的孩子进行交流,在与人打交道中获得快乐,得到幸福。而《纲要》中也指出,要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也可以让幼儿独自去超市买东西,去水果店买水果等,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打好基础。
(2)家长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幼儿。家长是第一个接触到孩子的,而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多以模仿学习为主,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是家长的另一面镜子,家长要了解幼儿之间的相处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有小摩擦,这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表现,家长这个时候切忌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而与另一位幼儿家长产生隔阂,家长之间的友好相处幼儿也会看在眼里,在不断地争吵之中慢慢地去领悟与别人友好相处的方法。在家里来客人时,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指导幼儿礼貌地与人问好,有礼貌是交往的前提条件,言传身教是必要。
(3)多和幼儿参与亲子合作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画画或动手完成一个美工作品的制作,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榜样作用下学习合作的方式,并在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的有趣。幼儿都是不尽相同的,面对同样的事也会产生数百种反应方式,在幼儿园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教师要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班级整体上,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幼儿。而家长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时间观察孩子,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为提高幼儿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做出努力。
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应努力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发合作交往意识。兴趣是幼儿主动探究事物的前提条件,是一种内在的动机,这样幼儿才会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各种任务。而美术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多为幼儿组织一些新颖,有趣的美术活动会激发幼儿热情的参与,比如说,小组合作“用手指点画”,“用瓶盖点画”“吹梅花”等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初步培养幼儿与人合作的意识。
(2)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提供合作的要领。教师在组织小组美术活动时,除了要吸引幼儿的注意之外,还要注意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进行艺术表现的情境,幼儿应该能够在这个氛围中大胆地表现自己。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萌生了合作意识,教师要细心观察并及时引导,不断激发幼儿合作的愿望,不轻易放弃合作的机会,和幼儿一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活动中幼儿对于分工而争执不休,无法统筹安排,这时教师可介入组内组织成员进行讨论,针对每个人的优势来进行合理分工,面对没有合作经验的幼儿,教师可作为成员加入到小组内,与小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商讨定出主题,商量出合作内容,鼓励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沟通,最后合作完成这项小组美术活动。
(3)与家庭密切合作,实现教育合力。幼儿园应与家庭紧密沟通,实现教育的一致性原则,从而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与家长沟通,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和幼儿一同完成一个美术作品,可选择合作制作,也可选择合作绘画。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这种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幼儿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编织小竹篮”的活动中,家长与幼儿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编竹篮”的任务。在社会学习领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家长和教师要协调一致,努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教育,实现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收到预期的效果。
(4)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心理学研究上表明,幼儿在合作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种感情会促使他继续发展,追求更多。而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合作的指导作用,积极鼓励孩子的合作行为,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会产生替代强化,教师要强调同伴间的榜样作用。例如:在评价小组美术作品时,教师将关注点放在小组内的合作上,“某某小组的作品完成得很好,因为他们组内的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认真地完成了任务”等等类似的评价会引发幼儿的思考,在小组美术活动中也更加着眼于合作共赢。在幼儿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观察指导,如发现幼儿友好地商讨、配合时,及时地进行鼓励,让幼儿体验到合作带来的乐趣。
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小组美术活动是幼儿艺术内容的一个领域,将社会领域的内容渗透到艺术领域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合作理念,着眼于培养幼儿在小组美术活动中的合作交往能力,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幼儿与他人合作,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并协调家庭的教育力量,在活动中启发,引导幼儿,让每个幼儿在愉悦的美术体验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