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学科建设发展路径思考

2021-12-31 23:35解雨姣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敦煌课程体系舞蹈

解雨姣

(兰州文理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一、敦煌舞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在深入研究敦煌壁画乐舞的基础上,创作了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开创了“敦煌舞”的舞种形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敦煌舞教学创始人高金荣教授创编《敦煌舞基本训练教材》一书,将初步成型的这套实践训练教材应用到课程中,并首次从教学层面冠以“敦煌舞”这个名称[1]。1983年,敦煌舞教材——《敦煌舞基本训练》作为甘肃省重点研究成果,在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和随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表演展示,得到参会专家的一致肯定。敦煌舞教学第一次结出了硕果,自此引起了全国学界和舞蹈界的普遍关注,甘肃省将其作为特色课程开始在各个中等院校的艺术教学中广泛推广。

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引进敦煌舞课程,开始打造本科舞蹈专业精品课程,并在2010年建立了全国首个敦煌舞研究生学位点。完善敦煌舞课程建设,推进敦煌舞在高校发展。同年,北京舞蹈学院为了交流敦煌舞教学、创作、研究之经验,将敦煌舞教学纳入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分别引进了贺燕云的《敦煌舞训练暨表演教程》、高金荣的《敦煌舞教程》、史敏的《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和孙汉明的《敦煌舞男班教程》,随后建立了敦煌舞方向研究生学位点,并成立“敦煌舞研究中心”。[2]。此后,浙江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引进敦煌舞教学。甘肃省各大高校相继建立起敦煌舞教学研究基地与平台,如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了“敦煌舞研究中心”,兰州文理学院成立了“敦煌舞传承和发展中心”。更多高校开始对敦煌舞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并逐步完善敦煌舞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二、敦煌舞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敦煌舞是在学校为培养敦煌舞专门人才实施教学而建立的敦煌舞教学系统。具体来说,敦煌舞是从教材教法、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的建设理念和路径中逐步构建起来的。在四十多年的教材教法建设、教学研究建设、评价机制建设,以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敦煌舞的学科体系建设目前仍然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课程建设不完善

敦煌舞课程在敦煌舞学科建设中居于首要位置,是敦煌舞教学之根本。其课程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仍然不够完善。一是《剧目》课是敦煌舞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剧目》课在课程设置上缺少方向、任务等划分,导致教学内容不充足。二是敦煌舞课程体系中,《敦煌舞基本训练》作为中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被纳入敦煌舞的教学,但是面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对象,课程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教学层次,导致教学重点不明显。三是敦煌舞在研究生(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中,只有《敦煌舞基本训练》和《剧目》课程,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课程体系,导致研究生人才培养不全面。

(二)理论研究不深入

敦煌乐舞的理论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学者柴剑虹、王克芬、席臻贯、彭松等人已对“敦煌舞谱”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整理研究[3]。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董锡玖和王克芬先生,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对敦煌壁画乐舞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敦煌乐舞理论研究上积累了大量成果。这些成果开启了敦煌舞应用研究发展,推动了敦煌舞教材体系建立。

近年来,敦煌舞的理论成果多集中在对敦煌舞作品的艺术特征、审美内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而对敦煌乐舞理论的学理性研究较少。由此,出现了敦煌舞与敦煌学理论研究的脱节,造成了敦煌舞停留在“现象”层面的阐释,缺少由表及里的分析,造成敦煌舞研究对象和范畴的狭窄。敦煌舞理论作为敦煌舞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敦煌舞理论研究存在的现实问题,影响了敦煌舞在艺术和学术的平衡发展。

(三)传播形式不广泛

近五年,敦煌舞教学剧场化形态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舞蹈剧场中作品的呈现来实现艺术教育和传播价值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是目前敦煌舞传播的主要形式。这一类型的传播是最为贴近舞蹈本质的传播,也是当前主流舞蹈作品展演中主要的传播形式,传播目的是使不同舞蹈艺术文化汇聚、交流和共享。“面对面”的传播优势在于交流的互动性强,可以引起广泛关注度,为敦煌舞观赏提供共享平台。但是由于其专业性较强,传播门槛较高,致使受众覆盖范围小。同时,因剧场形态的展演受限于地区或时间,也造成了跨区域的文化辐射作用较小。

三、敦煌舞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敦煌舞的学科建设,是指要建设起一门学问系统和科学研究体系,积累厚实的研究成果,发展相关资源建设,集中有社会影响力之专家群,形成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因此,对敦煌舞之学科建设,就是要突破学科建设中的现实困境,从完善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传播形式等方面入手,完善敦煌舞学科建设路径,发展敦煌舞的学科建设。

(一)完善敦煌舞的学科体系

敦煌舞的课程建设,要从区分课程的方向任务、教学层次和建立学科体系三个方面予以完善。区分课程的方向任务是指在敦煌舞课程中,要具体地明确课程目标,目标要体现不同的方向和任务。如在《剧目》课程中要具体地分为《保留剧目》课和《创作剧目》课。《保留剧目》课是学习敦煌舞早期经典范式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敦煌舞身体记忆的“历史教科书”。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敦煌舞的风格形态和审美特点,方向是作为传统舞蹈在当代的“传承、保护与发扬”,任务就是使学生体认敦煌舞的身体文化记忆,回望敦煌舞的历史传统。对于学生走向传统,贴近传统,有一定意义。《创作剧目》课是学习或创作敦煌舞的新作品,其作品赋予实验性的探索,体现了编导对敦煌舞在当代审美表达的认识。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运用敦煌舞语汇应用于创作实践中,方向是作为传统舞蹈资源的“应用、发展与创新”,任务就是使学生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敦煌舞表达的多元性,体现敦煌舞的当代价值。对学生思考中国传统舞蹈的当代性表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区分教学层次是指在敦煌舞课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和教法必须要有侧重和差异,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具有不同专长、特点的敦煌舞人才。因此,要区别教材的“直接”应用和“再”应用,教材的“再”应用要面对教学层次发生转变。在中专阶段要“直接”应用教材进行风格技艺的教学,强调学生对教材原本性的学习。从本科阶段开始,教材的应用发生转变,突出教材的“再”应用,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精细学习。注重教学方法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和方法。研究生阶段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学习,同时注重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敦煌舞教材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学习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科体系是指在敦煌舞研究生(专业)方向培养上,要重视对研究生知识厚度和广度的培养。敦煌舞(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历史课、理论课、编导课、表演课和教学法课等。这些课程既要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同时也要注重专业知识,做到知识交叉和互补。史论课既要学习中国舞蹈通史,也要强化敦煌区域史、专题史和民族史的学习;编导课既要掌握中国舞编导的基本技法,也要学习敦煌舞编导的独特技法。表演课和教学法课既要学习舞蹈表演、教法的基础理论,更要深入研究敦煌舞的表演和教学方法。建立课程体系不仅是明确课程,而是要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和系统,要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性、层次性。课程体系是敦煌舞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更是未来发展敦煌舞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深化敦煌舞的理论研究

对敦煌舞的理论研究,要将敦煌舞作为学问体系,扩大和深化敦煌舞研究的范畴、内容,以此发展敦煌舞整体、全面、系统的研究。敦煌舞的研究范畴应涉及到历史、理论、教育、教学、创作、表演、传播和其他的相关领域和层面,并运用敦煌学学科中的学问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就此而言,只有把“敦煌舞”作为学问体系进行研究,才能从各个研究领域中,综合交叉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提供方法,开拓思路,解决问题,深化敦煌舞研究的范畴和内容。

注重敦煌舞学理性研究,对敦煌乐舞艺术进行历史溯源,站在宏观之视角,将敦煌舞置于敦煌壁画乐舞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中,来研究敦煌壁画乐舞的文化景观和人文内涵。这一研究思路正如费孝通先生对艺术的见解,他认为“把艺术放到一个社会历史的背景中去研究,在这里研究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历史,而是整个历史对艺术的表现……这里要谈到的是社会和历史发展对艺术的影响”[4]。也就是说,对敦煌舞的理论研究,要从敦煌乐舞的历史文化中审视敦煌舞,基于敦煌自身的文献材料,研究敦煌历史和敦煌文化中的乐舞。这一研究视角和方法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能深化我们对敦煌舞的理解认识,提高敦煌舞从实践到理论更为理性的研究,发展敦煌舞理论研究的深度和高度,最终推动敦煌舞既在艺术上又在学术上的齐步前行和稳步发展。

(三)发展敦煌舞大众化的艺术传播

解决敦煌舞传播局限,扩大群体范围,形成传播良好业态,就需要创新性地调整传统“面对面”的传播形式,发展敦煌舞大众化的艺术传播。敦煌舞大众化的艺术传播是一种审美教育,在于关注非职业舞蹈教育的传播和文化艺术交流,侧重对社会民众的舞蹈实践和审美传播。通过借助大众化艺术传播的形态方式来实现,具体有以下两种形态和方式。

一是发展敦煌舞剧场形态和作品展演的大众化传播,吸引社会民众层面的关注度,利用剧场开放性和公众性的特点,引导他们进入剧场观看演出。使用各类剧场的活动平台,举办介绍性的推介会或宣传性的发布会,如开设关于敦煌舞审美认知的讲座,了解观众对于敦煌舞的观感和认识,吸引社会民众的参与。在观演后举办观众座谈会,为观众解疑答惑,进一步拉近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和审美距离,降低敦煌舞传播门槛,扩大传播的受众群体。

二是发展敦煌舞教学的大众化传播,借助大众传播形式,充分使用电视、网络、新媒体平台等信息媒介,扩大敦煌舞传播范围。有学者在进行舞蹈艺术社会认知途径的调查中认为,网络和电视已经成为人们观看舞蹈最为重要的媒介,同时“80”后的观众群体正逐渐成为舞蹈面向受众的主要群体[5]。因此,剧场化形态的作品可作为教学资源,分享在有影响的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共享。教学的传播也应借助技术性的媒介,开展网络或慕课教学,提供交互性的“云课堂”。此外,电视的传播方式也可以提高传播范围,如通过敦煌舞的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等媒介传播。这一类网络、新媒体、电视的传播形式解决了跨区域传播的局限,吸引了年轻的网络群体,为敦煌舞大众化的艺术传播提供了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

四、结语

敦煌舞教学创建发展四十年走到今天,到了继续向前走,继续走好的重要时间节点。毫无疑问,我们要在继承敦煌舞教学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敦煌舞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课程建设的层面促进敦煌舞教学的科学系统,完善课程任务、教学层次和课程体系;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推动敦煌舞学术的发展,提高敦煌舞理论的学理性研究;从艺术传播的层面普及敦煌舞,推广敦煌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最终,通过发展敦煌舞在学科建设为基础所展开的多维度研究,才能推动敦煌舞舞蹈事业更稳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敦煌课程体系舞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舞蹈课
亮丽的敦煌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绝世敦煌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