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炳麟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教育实践

2021-12-31 23:11周文博李文力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学学校教育

周文博, 李文力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何炳麟于1877年出生于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中村乡龙塘的一个传统读书之家,其父何成珪为晚清的郡庠生,执教于家乡一蒙馆。何炳麟年少时即在其父执教的蒙馆开蒙,后来随兄至县城的梅岗书院学习。1900年赴衡州府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次年考入武昌文普学堂学习,后又入湖南师范馆进修。1903年8月,因感念晚清政局动荡,民族危机加深,故赴日本东京工业学校电气科学习,以求科学救国。1908年因在回国探亲途中遭清朝贵族学生诬告其目的不纯,遂被扣留,不能再赴日本完成学业,随即旋转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省立优级师范学堂、一师范等校任教,主讲几何学,其著作《几何图学教科书》(3卷)被各高等、中等院校作为教材使用,因此其又被誉为“湖南制图教学的开山祖”。1909年,何炳麟召集湘南人士刘光前、邓国勋、唐瞻云等人在长沙创办“南路公学堂”,1912年学校改名为“湖南第二公学校”,1914年改为“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在他就任校长期间提出了“招收好学生,延聘好教员,办成好学校”的三好办学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与改革,终使当时的岳云中学拥有“北南开,南岳云”的美誉。

据笔者在国内学术网站搜索,对于何炳麟的研究屈指可数,仅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侧重于何炳麟生平事迹与校园建设管理等问题的宏观研究。刘建平认为何炳麟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为国培育人才、重视师资建设、全面培养人才、重视校风建设、关心爱护学生、创新职业教育、实施民主办校、重视文脉传承、注重以身作则等十个方面内容[1];王琨的《倾家荡产办学的著名教育家何炳麟》中对何炳麟个人的主要教育实践及其过程进行阐述[2];王锡堂对其办学思想与实践进行详尽阐述,并对他为岳云中学设计的管理体制有所分析[3]。另外还有李桂元主编的《何炳麟传》对他的办学思想、管理方式、生平事迹等均有详细阐述。基于此,本文拟从“招收好学生,延聘好教员,办成好学校”三点出发,分析其形成的思想动因,并对何炳麟践行的种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力求对现今中学教育有所裨益。

一、教育思想的形成

何炳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教育家,他所创办的岳云中学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均有较大的影响力。由于何炳麟的文献资料较少,国内研究成果贫乏,因此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极具现实意义。观其一生,何炳麟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受到福泽谕吉的影响。福泽(笔者注:也有译作“沢”)渝吉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一位教育思想家,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主要有“批判神权蒙昧主义,实施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启蒙教育;提倡实学教育,增强独立意识;兴教育人,建设文明独立国家”[4]三大主张,注重发展实学(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实用知识),对于日本的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何炳麟在日本留学期间便接触其著作,对其“国家要发展,要快速地追赶欧美列强,当务之急主要不是购买机器和武器,而是要发展教育,培养众多的年轻有为之士,提高国民的素质”的主张进行过深入思考,由此何炳麟萌发出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欲兴科学,必先兴教育”,想在中国办一所“新式的、以培养实科人才为目标的学堂”[5]18-19,于是他认真研究日本中学的体制,为将来举办教育作准备。从日本回国之后,何炳麟便投身教育。

二是受到蔡元培、杜威、罗素等中外名人的思想启蒙。何炳麟非常注重借鉴外来先进教育思想,1919年便与何叔衡、陈润霖、杨树达等名流共同发起成立了健学会,学会以“输入世界新潮流,共同研究,择要传播”为宗旨,提倡“采用正确健全之学说而为彻底之研究”,这一重要的教育学术团体极大地推动了长沙学校教育改革,对近代教育理念在湖南的传播功不可没。1920年,何炳麟在得知蔡元培、罗素、杜威等名人即将抵湘的消息后,便立即开始研究大量中外教育著作、了解其思想以便当面相互交流。在这期间,杜威的“教育中心论”“学校即社会”和罗素的“平民主义教育”对他影响甚深[5]53-56。在那场演讲会期间,他曾与蔡元培就教育问题长谈,会后还邀请蔡元培去岳云中学做了一场题为《中学的教育》的演讲[6],岳云师生对此感触颇深。随后何炳麟创办平民学校,其注重学生道德培养、提倡“手脚并用”等教育理念皆受蔡元培、杜威、罗素等思想启蒙。

三是何炳麟在任教时所发现的学堂时弊,促使他转变原有教育观念。何炳麟从日本返国后,便接受了曹典球的邀请,前往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任机械科教员,任教期间得到了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何炳麟目光如炬,在长期的任教过程中便发现了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所存在的三项教学弊端:一是学生整体素养不高,生源质量欠佳;二是所用教材为西方原版,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要求过高,不符合校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湖南新式学堂发展欠缺,所用教员皆对新学认识不足,且不能运用近代教育方法讲授知识,使得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5]22。在岳云中学办学期间,何炳麟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了“招收好学生,延聘好教员,办成好学校”的三好目标,领导教师自行编写数学教材《混合数学》以适应实际情况,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为岳云中学成为湖南名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何炳麟在福泽谕吉、杜威、罗素、蔡元培等中外教育名人的思想启蒙下,通过深度剖析湖南省新式教育现状,分析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所存在的办学时弊,提出了“招收好学生,延聘好教员,办成好学校”的办学目标,因时因势地不断调整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由此开始了他的教育实践之路。

二、教育实践的开展

何炳麟在福泽谕吉、杜威、罗素、蔡元培等中外名人的思想启迪下,针对湖南本省教育现状,决定率先在湖南开展教育活动,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以图济世救国。为此,何炳麟创办了岳云中学,将“勤恪忠毅”确定为校训,提倡学生“手脚并用”,根据社会需求选择科目等,以上教育理念直至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前瞻性。

(一)招收好学生

何炳麟深知学生为一所学校的血液与灵魂,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青年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何炳麟秉承“教育救国”的信念,认为“欲兴国邦,必兴科学,欲兴科学,必兴先培育人才”[7],“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8]11,于是下尽力气兴办教育,广收英才。为招收好学生,何炳麟苦苦探索:

其一,何炳麟通过设置入学、旁听和升级考试挑选优秀学生。当时中国社会风气欠佳,弄虚作假之风盛行,许多学校沦为官员政要的沽名钓誉之地。然而,何炳麟治下的岳云中学却出淤泥而不染,不屈从于权贵。他严格执行招生考试纪律,择优录取,达不到招考条件的坚决不收,例如从福建而来的陈君实要在岳云插班高一下期,但入学前需要考“解析几何”,考试通过后才得以顺利入学,入学之后数学老师谭创余在第一次上数学课时又予以提问,陈君实不禁感叹岳云中学的严格:“书面考试不算还得当面再考考”[9],岳云中学严谨的校风由此可见一斑。另外,《旁听生章程》规定:“旁听生各科学业成绩均能及格,并经过入学实验取录,得改为正式生;旁听生在一学期内如有任何一科不及格,下期即取消其旁听生资格”[5]219,这也使得何炳麟可以从旁听生中挑选优秀学生,增加岳云中学优质生源的数量。当时岳云中学的升级制度亦有很大的淘汰率,从高初中新生入校至三年后毕业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保留下来[8]25。在如此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岳云中学毕业学生往往是优中选优,其素质甚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二,面向家境贫寒的农村生源实行免费班或免费入学制度。近代中国社会之积贫积弱以农村地区尤甚,上学成为少数精英阶层的特权,普通大众难获受教的机会。为解决成绩优良的贫寒子弟入学以及办学困难等问题,何炳麟常奔走于省内外,寻求老校友及热心教育的海内外知名人士的帮助。1916年10月,郴县名中医陈宜诚捐银18000两,为学校添购图书、仪器、标本、工场器械,充实教学设备。1917年,陈宜诚又捐赠5个班(旧制第七班至十一班)学生的学费,每年每班700元,从入学直到毕业。由此,一批家境清贫、品学兼优的学生得以免缴学费而入学,解决了优生的来源问题[10]13。1917年,湖南故绅陈善均遗命捐助私立岳云中学校经费两万余元[11];抗日战争期间黄云奎主动找到何炳麟表示愿意资助岳云中学[12]。陈宜诚、陈善均与黄云奎等爱心人士的部分资金也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从硬件设施上增强了岳云中学对于好学生的吸引力。此后,在何炳麟的倡导下,岳云中学又颁布了《贫寒学生免费章程》,规定对于德智体全优的贫寒学生给予免学费的奖励。何炳麟的种种措施,使岳云中学的贫寒学生可以安心学习而无后顾之忧。

其三,对于本校家境贫寒之非免费学生的费用问题做灵活处理,实行奖助学金制度,确保其及时入学。在此期间,何炳麟又增补了《借贷学金章程》和《高中部奖学金章程》,使得贫寒学生考入大学后也能得到资助,曾就读于高十三班、后成为我国铁道牵引电气化和自动化学科奠基人的曹建猷就是受益者之一[5]40。对于未入免费班而有志求学的贫寒学生,何炳麟也能灵活处理,允许筹不到现金缴学膳费的学生,从农村运粮食来缴纳或实行奖助学金制度,对于其他特殊情况灵活处理。如1951年初中一年级新生易龙云,考试成绩优异,准予免费入学[13];1959年就读于高97班的旷瑜炎,学校为照顾他,特地将粮食户口作特殊情况留在学校,并每期享受甲等助学金(每期30元),直至毕业[14];对于一时交不齐学杂费的学生,由本校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人担保,分批交付,如1959年初(113班)的康永泉开学一周后还没有钱交学费,何炳麟亲自为其担保,允许先入学后补交学费[15],康永泉于后谈及此事,感慨万千。这一措施有利于家境困难的城市或农村学生免除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投入学习。

其四,突破传统招生理念,男女同校,与时俱进。古往今来,莫不是男子学而优则仕,女子专心致志于家庭、相夫教子,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即使是在西方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下仍然根深蒂固。然而何炳麟对于传统封建思想却不以为然,极力主张“男女平等”,其率先在湖南实行男女同校,至迟在1921年岳云中学便已经招收“旁听女生共有四人,一王佩瓊(长沙人),一周毓明(长沙人),一许文煊(衡山人)。前此都是周南的学生,一杨开慧(长沙人,怀中先生之女)。前曾肄业于福湘”,报纸赞誉岳云中学真乃是“湖南学界的光荣”[16],毛泽东赞其为“男女共学,亦一新生面也”[17]88。从此,旧制中学和艺术专修科均有女生毕业。何炳麟这一举动可谓是开全省风气之先,可敬可嘉。

何炳麟治下的岳云中学通过实行入学考试制度、免费班入学、灵活处理欠缴学费以及男女同校等措施,特别是“男女同校”这一措施使得岳云中学吸引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日隆,“招收好学生”这一目标遂得以顺利实现。

(二)延聘好教员

何炳麟深知教师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用人唯才”“用人唯贤”是他聘请教员的原则[18]171,因此他严格挑选与考核教师,使岳云中学聘得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岳云中学成为湖南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何炳麟以“贤”“才”“德”作为聘用标准,严格挑选教员,并在其教学态度以及效果上认真考核,因此岳云中学凡所应聘之教员,大都德才兼备,认真教学,如著名的何叔衡与徐特立均先后在岳云中学任教[19]94。若有自负、教学态度不认真与其他行为违反学校规定者,无论其地位名望如何,何炳麟均坚决予以清退,如“旧制中学第十班曾聘国文教师曹某,他以饱学自负,经常缺课,学生意见很多”[20]136,至期末,何炳麟不顾其名望毅然将其辞退。此等行为使得何炳麟治下的岳云中学人才济济,所聘教师皆认真负责、堪称楷模。

第二,根据学生课堂反馈考核教师水平,对实有才华者不拘泥于政治党派,均予以礼聘且坚决维护其合法权益。何炳麟聘请好教师有一重要创新,即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决定是否留任。岳云中学对于新聘请的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允许学生就本科教学内容向老师质疑发难,“如果老师难以解答,便会知难而退,能留下来的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种行为称作“冲老师”[10]8。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考核了新任教师的实际教学应对水平,在当时来说可谓是一大创举。此外,对于梁君大、胡敬夫、朱抱坚等工作踏实、为人表率的教师,即使为当局所忌,仍予以聘请。1938年,即使在国民政府湖南省教育厅长下令辞退梁、胡等人时,何炳麟仍旧据理力争,终将其留下继续任教[19]94。

第三,提倡“校友治校”,优先聘请胜任教学工作的校友回校任教。何炳麟深谋远虑,“早在旧制中学第一班毕业时,就从中挑选文亚文、杨国础、宋焕达等人入高师深造,以培养师资”[7],以期留校任教。1916年时恰好有几位旧制第一、二、三班的学生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正好担任中学教师。何校长趁此时机收揽人才,说服他们回母校服务”[21]。由此一来,岳云的绝大部分教职员都是校友,其中如数学教师文亚文、谭创余,体育教师杨一南、李珍,英语教师熊克立,总务主任赵子端等,都在岳云中学服务多年。这些校友对母校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工资比其他学校少且工作负担重,但都积极肯干,以办好岳云中学为己任。在他们的努力下,教学不断革新,校务渐有起色。二十年代初,岳云的声誉便日见提高,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10]9。

第四,创办体育专修科和艺术专修科[10]56,培养自己的教师力量。当时岳云中学的体育、音乐、美术课的专任教师大都没有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基于此,何炳麟决心创办体育专修科和艺术专修科,不但保证了本校的教师数量和教学水平,如图画教师丁竹如、音乐教师刘已明等,而且还培育出诸如贺绿汀、刘己明、杨一南等艺术与体育人才。后来,这两个专修科的毕业生遍布全省,对当时湖南省的艺体教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第五,何炳麟平易近人的优秀品德和传奇的个人魅力使得一大批优秀教师志愿扎根于岳云中学,为岳云中学留下来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何炳麟平易近人,关心教职工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新进年轻教师。每逢年轻教师到来,何炳麟“便亲自与其吃饭,介绍学校”[22];如遇到在校教职工家中有重大事故发生,何炳麟必定亲身前往,嘘寒问暖,例如1954年,岳云中学在校教师康树阶母亲去世,年届77岁高龄的何炳麟拄着拐杖亲自送亡人归山,并代表学校送去一万鞭炮,这令其全家大为感动[23]。何炳麟对教师的关心,由此可见一斑。

何炳麟通过以上五项措施,为岳云中学招来一批好教师,并以校友治校的举措吸引他们长期留校任教,陆续培养出谭创余、张德粹、李昌董、赵子端等等一批教学骨干,使得他的教育理想下聚集了一批坚定的追随者,他们锐意进取,不断革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式,适应时代需要,为岳云中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也使得岳云中学誉满三湘。

(三)办成好学校

何炳麟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投身于近代国民教育中去,他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育才”,因此何炳麟在任岳云中学校长期间,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和校园体制改革,激发教师活力,发掘学生潜力,为实现其“四体勤,五谷分,人才健,国家强”的教育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一,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谨的校风校纪。何炳麟领导下的岳云中学与湖南私立岳云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操行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操行为丁的同学会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建立晨跑制度,全体学生必须参加,不得缺席[24],“无故缺席不跑的人,一次记小过,三次小过即一次大过”[10]71,这样便使得学生身体康健;在考勤管理上,何炳麟令全部学生都住校,除星期天外,平时不准出校门,学生在一学期内旷课满18节者即勒令退学。除此之外,岳云中学还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学生在“数学练习时用统一的活页米格纸,等式符号都要划在一条直线上,练习不得缺交,老师批改无遗,期末装订成册备查”[22];其二,在学习成绩方面要求严格,淘汰率很高,规定数学、体育两门有一门不及格或其他学科两门不及格者一律留级,毕业考试有一门不及格不发给毕业证书;其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内务检查制度,逐日公布,“优良满三次者,记丙奖一次,不良满三次者,记丙罚一次,期终审行操行不及格者,令其退学”[25]48;其四,考试制度极严,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据谭卿云回忆:“我父亲是教务主任兼数学教员,我的堂兄谭福琳在一次数学考试时传纸条给同学,被我父亲抓住,毫不留情,给了堂兄记大过处分。”[26]

第二,倡导民主治校,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何炳麟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的近代教育管理制度之熏陶,对于中国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深恶痛绝,因此实施民主治校成为何炳麟当时的迫切心愿。何炳麟在任岳云中学期间,主要推行两项制度实践民主治校,分别是实行值周生会议制度与建立完整透明的财经制度。值周生会议制度是何炳麟在国内的一大创新,其每周召开一次有行政人员、教师代表参加的值周生会议,听取各班值周生关于教师教学、学生生活、行政管理等内容的汇报,校领导当场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予以答复或说明,值周生会议散会后回班传达精神,工作人员则留下研究部署本周的工作[10]8,“值周生由班上民主选出,不能连选连任,也不能一个学期担任两次”[27],这也应是我国最早实行的轮值班长制度,这使得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以锻炼,这项制度亦使得全校上下形成舆情相通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学校不断改进工作,有效地减少了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岳云中学的财经制度也较为透明,“设有经济审查委员会,由教职工代表与事务主任组成,定期审核全校经费收支情况”[10]9。这一制度的推行,弱化了财务与全校教职工之间的壁垒。上述两项制度在岳云中学的践行,使得何炳麟民主治校的理念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除此之外,何炳麟还有意识地将权力下放给学生,“除了允许他们组织各种社团,更允许他们参与伙食的审计,允许他们对学校选拔老师发表意见……”[5]48,这使得学生的独立民主意识愈来愈浓,全校师生都愿意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第三,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地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注重培养农业人才和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近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旧学制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状。面对此种情况,何炳麟进行了数次教学改革,1917年上(学)期何炳麟将“第七班为农科,第八班为工科”,首次在岳云中学试行分科制,后遭失败;1922年其开始试行三三制,将中学分为高、初两级,“初级中学不分科,三年毕业但第三年可以选课(民国十四年二月,初中课程全部改为必修,不再选课),以学分计算毕业成绩。高级中学则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重算学,乙组重国文英语”,可以看出这一改革已经基本接近当代的中学课程设置;1923年正式推行道尔顿制,后因成绩不佳而遭撤销。经过三次改变之后,岳云中学成为了湖南最早的新制高中,逐渐形成了重视数理的办学特色[5]79-81。

20世纪初,科举制度渐趋没落衰败而近代教育理念尚未获得社会普遍接受,教育尚空谈不尚现实,此种情形便成为何炳麟心中无法挥去的梦魇。是时中国农业、农村均极度落后,何炳麟认为举办农科班“以为根本救国之图,以应时势需要故耳”[8]37,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令人钦佩。早在1934年,岳云中学便在南岳山上创办林场三处,“1936年创办农校一所,领学生学林学农。我们每周去果园上劳动课:松土、施肥、浇水、捕虫、整枝、插苗,学习各种技能”[28]。1936年何炳麟在南岳创立湖南私立岳云高级农业职业学校①,“并招收农、林科两班学生”[29]29进行农艺科、高农森林科等的教学,于“1942年在衡山观湘州兴建果园,大植柑橘,为教学、生产建立基地”[27],以达到学生的专业学习适应社会需要、迎合国家发展需要之目的。诚如何炳麟所言:“嗣今以往,人才教育与生产教育,兼程并进,而皆以民族复兴为归。”[30]9851921年何炳麟便参加了以黄炎培为主要组织者的“中华职教社”,何炳麟也积极主张发展职业教育,并见诸行动,成为我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岳云中学除设有普通中学班外,还根据社会需要办有图画手工讲习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教育专修科,培养出诸如贺绿汀、杨一南等一大批艺体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庞大的文盲状况,何炳麟心急如焚,便倡议“学校安排学生会组织优秀学生下乡办民众夜校,教农民学文化、学珠算、学记账,均用的是自己编印的教材”[26],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满足了农村群众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可谓两全其美。

第四,以数学和体育为两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早在岳云中学创立后不久,何炳麟便将“勤恪忠毅”作为校训,而后又发展成为“自重、谦和、规律、友爱、互助、忠实、进取、节俭、整洁、快乐”十项标准,以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之才。岳云中学的数学和体育久负盛名,何炳麟认为“国家之强盛赖乎国民之健全,国民之健全恃乎体育之普及”,遂于1920年从北京高薪聘请有“河北省篮球队主力、远东运动会十项全能运动员”称号的朱恩德来岳云主抓体育教学,“朱来岳云后,大力改革,开展现代体育的田径、球类等教学,抓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多种训练和比赛”[31],这使得岳云中学的体育教学局面得到转变,生机勃勃,也为1922年何炳麟开设体育专修科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数学教学亦别开生面,“数学采用自编《混合数学》作教本,习题力求准确工整,学生用三角板划等号,至今传为美谈”[10]6。除体育与数学外,课余活动也十分丰富,据唐正中回忆:“学校每年都举办运动会和各种体育比赛,还举办了文娱演出,以班为单位参加,我们班曾排演了一个四幕话剧。有时星期六晚上还举办舞会。每天晚自习后也要唱歌。另外,每年都要组织春游,到衡山山上去野营,看日出和云海”[32],这表明岳云中学的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生活。劳逸结合、松弛得当,这也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五,何炳麟主张“手脚并用”的理念,要求学生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社会实践技能。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何炳麟在经济条件不大宽裕的情况下,购买工作母机及一些工厂设备,“在校内设金工厂、木工厂和贩卖部”[28]34,供学生实习之用;学校附近有许多菜农的子女无缘正式学校教育,何炳麟面向他们开设一个平民半日学校,令本校的贫苦学生担任教职员,一方面便利平民子弟读书,另一方面也给一些贫苦学生工作的机会,这不仅使他们可以获得少量工资,也可使他们获得工作的实际经验[33]。1915年在全国各地抵制日货风潮的影响下,基于学生请求,何炳麟“私人出资二十仟文”与学生合资在校内开创了贩卖所,以贩卖国货的实际行动抵制洋货,这一举措既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又锻炼了他们实践的能力,并在1919年岳云资金周转不灵时,贩卖所拿出五百元支持学校建设[5]48。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毕业于岳云中学的学生大都能出类拔萃,可堪大用。

第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何炳麟在留学日本期间亲眼目睹日本教育之规范非中国教育所能及,他深知完善的、近代化的办学条件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当何炳麟决定投身于教育救国的浪潮中时,其对于学校基础设施的要求便十分严格。何炳麟在1916年便用陈宜诚18000两银款为学校添购图书、仪器、标本、工场器械,充实教学设备;20世纪20年代时便着手开辟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新中国成立前夕,时值学运侧重护校,何炳麟便支使财会借粮解决护校学生的生活,最终“校图书、仪器、教具丝毫无损”[34]171。正是在何炳麟此种理念的多年贯彻实施之下,岳云中学“几乎班班有篮球场,每年级有一个排球场,全校有三个足球场,还有游泳池,下雨有室内体育设施,每天下午4-5点钟师生活跃在运动场上,连我(笔者注:王国英)后来读过的两所大学都没有这样齐全、完善的体育设施”[35]。

第七,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穷尽一生办教育。何炳麟对于学生的教育,从来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张从心灵上教育,而并非强力打压,如高16班的邹嗣奇临毕业前在报纸上发表《别矣岳云》,对学校声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当大多数老师都赞成开除时,何炳麟以此为契机发表了著名的“决不轻易扯掉自己的苗”论述[36];对于参加抗战的岳云学生,何炳麟更是心心牵挂,当高4班罗璋珪、高13班杨一楚在战场牺牲的噩耗传来时,何炳麟万分悲痛,随即召开全校大会予以悼念并送挽联致哀[8]52。何炳麟对于学生这样的维护,使得全校对其尊崇有加。何炳麟有两句格言:“办学敛钱,绝子灭孙”,“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其对教育圣洁性的维护令人肃然起敬。他任校长50余年并没有任何收益,反而将祖宗遗留下来的30多担田租全部献给了家乡的中村龙门学校。何炳麟对于岳云中学的爱护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校董会在1931年决议给校长每月提供40元办公费,他坚持不领,直到1933年财会室多次催促,他才把累计的900元钱取出存入大陆银行,作为支持学校发展的百年基金[8]34-35;二是在1950年前后岳云中学遭遇办学危机,何炳麟将自己最值钱的三件“宝物”:一件皮袍、一块金壳怀表和一双长筒皮靴全部交给学校处理(变卖),并希望全校师生共渡难关[37]。何炳麟常慰勉师生“耕耘在前,收获在后”、“牺牲在前,享受在后”,在他以身为率的榜样作用下,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因此,每当岳云遭遇办学危机时,何炳麟总能率先垂范,带领师生战胜困难。

正是因为这些办学措施的成功推行,岳云中学内部办学机制不断地优化升级,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融洽,办学事业蒸蒸日上。马英九之父马鹤凌提及岳云中学时曾深情说道:“生我者父母,再造我者是岳云母校。”[38]54通过这七项措施的施行,何炳麟完成了“办成一所好学校”的夙愿。令人意外的是,何炳麟在岳云中学声誉渐隆之时,并没有选择“饮马南山,解甲归田”,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继续为岳云中学的发展奔波忙碌。

三、结语

何炳麟于1907年从日本回国后便在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任教,此后又创办了多所学校,其中以岳云中学最为出名,他的教育思想在岳云中学落地、生根、开花。是时,何炳麟主政下的岳云中学,开全省风气之先的主要有五:最先开展现代化教学改革,最先实行男女同校,最先采用分科制教学,最先注重体育教育,最先将教育实践面向社会、面向农村等。在此期间,何炳麟始终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进行教育实践,他任校长时所施行种种措施无一不是以发展学生、振邦救国为终极目的。因此,近代以来,何炳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具有爱国济世情怀。他秉持“招收好学生,延聘好教员,办成好学校”的理念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面对艰难的办学条件时,他发扬历代湖南人“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将岳云中学办得有声有色,饮誉华夏。何炳麟的种种教育理念对于优化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坚持教学改革、依据社会需求办学、重视农业等措施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注释:

① 此处具有争议,邓轩宇著《何炳麟传》中记载为1936年,而湖南农业志编篡委员会编《湖南农业志·第4分册·征求意见稿》认为其正式创办为1940年。

猜你喜欢
中学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