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组相关概念看两岸华语文教育的内涵差异

2021-12-31 22:08郭光明邱玉婷
科学咨询 2021年10期
关键词:侨民华文台湾地区

郭光明 邱玉婷

(贵阳学院泰国研究中心 贵州贵阳 550005)

海外华文教育萌兴极早,姚兰(2015)指出,早在1729年华侨侨社就在当时的荷印首府巴达维亚设立“明诚书院”,这也是最早的海外华侨学校。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未严格区分“华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二者间的差别,以至于仅大陆就先后出现了“华侨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华文教育”等名称,如果再加上台湾地区,则还有“华人教育”“侨民教育”“华语文教育”等等,可谓是五花八门。上世纪80年代后,学界开始有人关注这个领域,并明确界定了“华文教育”和所谓“对外汉语教学”二者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对这种界定表示认同。但具体到本文所探讨的两岸华语文教育这一主题时,本文认为,我们不能只着眼于二者间的差异,而应更多地看到两者间的联系。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比几组相近的概念,一来是厘清两岸有关“华语文教育”概念的学理差异,二是企图在“两岸一家亲”的倡导下,寻求两岸加强华语文教育融合之可能。

一、两岸华语文教育发展历史回顾

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后,为统一语言实施了“国语推行运动”。在这之后,国民党当局在岛内很多高校建立了供外国人学习标准汉语的“国语教学中心”。几乎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还鼓励民间语言培训机构的发展。这便是台湾地区华语文教育的发端。而当时的大陆,直至1978年以前,除了1956年为专门开展华语文教学工作成立了北京语言学院(即现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在部分大学设立“对外汉语教育”等与华语文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之外,整个华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的华语文教学市场都是以台湾地区为主的。教材、教法、教师、教学内容均由台湾主导。不论对华侨、华人移民社会或世界各个国家,台湾地区在中华文化上的解释权,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保存与发扬之地位及贡献,都是社会公认的。”[1]

进入90年代,台当局愈发重视华语文教育的发展,对华语文教育的经费投入远远超过大陆,是台湾华语文教育的“拓展期”。在2000年之后,台湾华语文教育的发展虽然偶有“亮点”,但总体呈现衰退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支持老跟不上,造成其生源逐渐由华侨缩小为台侨,最后不得不放弃一些原有的华语文教育阵地。而大陆自1987年成立了专门的华语文教育领导机构——“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并于2004年在韩国成立了第一家孔子学院,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58国家(地区)设立了535所孔子学院和1134个孔子课堂[2]。现在,大陆已然成为华语文教育方面的主导者。

二、几组相关概念的对比

“华语文教育”其实最早是台湾地区的叫法(大陆早先叫“对外汉语教学”,后来也叫“汉语国际教育”或“华文教育”)。两岸不仅称谓不同,其概念内涵也有显著的差异。下面,我们将其中最常见的几组概念进行细致对比:

(一)“华侨”“华人”“华裔”与“侨民”

华侨(Overseas Chinese):这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该《规定》进一步细化,“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如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出国留学、因公务出国时间不计入在内),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3]

华人(Chinese Overseas):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第九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4]

不难发现:虽然华侨和华人都拥有中国人的血统,但华侨和华人的最主要差别在于:华侨拥有中国国籍,而华人则是由于加入了所在国国籍便不再具有中国国籍。

华裔(Ethnic Chinese):是指在居住国出生并取得该国国籍的华人子女。“华裔不是法律概念,更多的是一个民族学用语。”[5]因此,华裔既可以是华人的后代,也可以指华侨的后代。界定华裔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取得住在国国籍。而从本质上讲,华裔自取得住在国国籍后便只能归入华人范畴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讲移民代不能称作“华裔”。

侨民:这个是台湾提出的概念,大陆很少用。凡是旅居海外的、而且具有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血统的人,台湾都以“侨民”称之。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台湾的“侨民”其实是一个大概念,并不严格区分华人、华侨、华裔的具体性质,而是从血统的角度统而称之。

(二)“华侨教育”“华人教育”与“侨民教育”

“华侨教育”:这是最早的称谓,民国后期又称侨民教育(即侨教)。早期,一些华侨为了让其子女在国外学习中国语文和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侨居地兴办的教育。后来,也包括国内一些为吸纳华侨子弟所开办的教育,以及由华侨出资创办的教育。

“华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华人所创办的教育。但多数华人教育是以当地的语言为教学媒介,中国的语言文化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侨民教育”:是指台湾当局针对侨民所开办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教育,比如办理海外侨民学校、招收海外侨民及华裔“回国”继续求学,等等。台湾还对其侨民教育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分为境内侨民教育和境外侨民教育:前者是指海外侨民回到台湾升读中小学、大学、研究所等各类学校;后者则主要是对海外侨民进行的相关教育措施。[6]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当局所实施的“侨民教育”是带有一定政治考量的。

(三)“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这两个概念都是大陆的说法,均指以外国人为教学对象的汉语教学。其之间的差别仅在于使用的时间不同:2013年本科专业名称正式改为“汉语国际教育”之前多用“对外汉语教学”,之后则主要使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名称。至于“汉语国际推广”,主要指大陆新时期发展公共外交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对外推广汉语的策略。

(四)“华语文教育”与“华文教育”

“华语文教育”:这是台湾地区的说法。是指对外国人(也包括第一语言不是华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有关中国语言文化方面的教育。历史上,台湾地区曾对此进行了严格区分:将针对外国人的华语教学称为“对外华语教学”,而将对华侨华裔的教育称为“侨民教育”。后来,伴随第二、第三代华裔的出生,他们同样面临将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问题。在此情形下,台湾地区把该教学也纳入了“华语文教育”的范畴。[7]因此,台湾地区的“华语文教育”,其实是对涵盖了华人华侨与外国人所实施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

“华文教育”:这一名称主要在大陆使用。是指以母语或第一语言非汉语的海外华人、华侨为主要的教学对象(也包括少数非华裔学生)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有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欧美地区)又称为中文教育。[8]它和上文所提到的“汉语国际教育”有很大的差别。

由此可见,尽管“华文教育”和“华语文教育”只有一字之差,但无论是在使用地区还是内涵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在教学对象上,“华文教育”主要指向海外华裔学生,而“华语文教育”既包括在台及海外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也包括母语不是第一语言的华裔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华文教育”重点突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而“华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强调当地的语言学习为先,而把中国的文化学习列为其次。至于两者的主管部门、管理机制等方面,双方亦存在诸多的不同。

三、结束语

综上,华语文教育原本的主要对象是海外的华人、华侨,这一点和大陆的“华文教育”很相似。但由于近些年台湾“华语文教育”的学习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外国学习者逐渐增多,在此情形下,台湾地区的“华语文教育”渐渐地囊括了大陆“对外汉语教学”的某些特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台湾地区的“华语文教学”等同于大陆的“对外汉语教学”加上“华文教学”。基于此,在华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是台湾地区的“华语文教学”,还是大陆的“对外汉语教学”,抑或是“华文教学”,其目标都是将中国的语言文化国际化。为此,两岸今后需在“华语文教育”领域通力合作,为华语国际推广、也为我们共同的华语教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侨民华文台湾地区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传统中国礼法对台湾地区婚姻制度的影响——兼谈我国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全球化下的侨民战略与发展研究
——以美国、爱尔兰和印度为例》出版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台当局改称“华侨”为“侨民”
关于台湾同胞专利申请的若干规定(第58号)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