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策略探析

2021-12-31 22:08方春兰龙玉婷
科学咨询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传统

方春兰 龙玉婷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的生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其中,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的目标不谋而合。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中华儿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应用,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1]

(一)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之需

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交融的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西方的先进技术传入的同时,也在向我国输入了各种价值观,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高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经基本成熟。高中政治课堂是“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学科特点;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立德树人的功能。”可见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包含着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崇尚爱国等德育内容。因而,我们可以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去促进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促进其健康成长。

第二,在文化交融日益密切的世界中,文化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中华文化想要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加强文化自信,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高中生处于中学和大学生转折期中,正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教育对象之一,也是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涵养,培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能力,增强中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二)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之需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政课程标准》反复强调,“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可见,高中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基本一致。推动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课堂,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第一,思政课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蕴含大量传统文化资源。高中政治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在保证学生掌握综合知识的同时,更要使得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与熏陶。“思想教育主要是对社会成员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着力点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理论指导和推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高中政治课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借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也使得传统文化获得了在现代发展的驱动力。

第二,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的生动实践中得以深入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是传承和发展历史的重要环节。高中政治课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来源于传统文化,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传统文化。[2]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成效颇丰,但仍旧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认同感有所提升,但是认识深度不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推进以及学校在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努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渐深厚,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乏深度。例如,学校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停留于形式,缺乏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评价机制,许多教师过多的依附课本,甚至是照本宣科,选取的教学案例大而空,忽视学生成长的需要,忽视传统文化载体背后的精神与力量的挖掘。

(二)传统文化教育比重加大,但是教育资源挖掘不够

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堂要两条腿走路,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既要普及,又要提高。如今,随着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政课堂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传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状况得到改善,这直接体现在高中思政课的教材《文化生活》之中。但是在教育资源的挖掘方面仍旧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深刻挖掘,忽视对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延伸与拓展,忽视教学资源要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理念等做法,皆使得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重视理论教育,但是实践教育不足

高中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思政课堂在展开的过程中欠缺灵活性。课堂主要以传统的讲授法或演示法展开,教学手段单一,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传授,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需求往往被忽视。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浪潮之中,过于呆板传统的教学方法,很显然不适应学生的成长的现实之需,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更为要紧的是使传统文化丧失了对部分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与导向。

(四)教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但是主动意识有待提高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一个优秀教师是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的起点,就教学本身而言,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养成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的习惯,高中生才会更好地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大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但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系统的学习与专门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受限于应付考试的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不足,忽视高中思政课的文化使命。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策略

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性等特点,不可一蹴而就。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应当在深入挖掘挖掘传统文化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下苦功夫,深入推进二者的融合,以此提升高中思政课堂的文化底蕴,推动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

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传统文化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对这方面内容的挖掘远远不够,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深入领略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第一,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思政课堂,不应当局限于器物、载体、史书典籍,更为重要的是凝聚在载体中生机勃发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它为中国人民所创造,同样亦激励着今天的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因而,教育者要不断地完善高中思政课教材的教学目标,增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内涵,教材除了呈现概念和原理,对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状况等内容也要有所覆盖,使其全面化、系统化,完善教材建设。与此同时,教育者要充分地挖掘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的挖掘,不应当局限于应付考试的需要,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传统文化,既要做到普及,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又要时刻牢记提高的要求,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统一,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以达到提高的目的。因此,思政课堂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能仅仅停留于句义解释,切勿浮于教学表面,教师要自觉的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与时代信息相结合,提升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贴合度,使传统文化的内容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切实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高中思政课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思维十分开阔,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法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厌恶心理。因此,传统文化在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同时,应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灵活地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加快推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旧是教学的基本手段,但这不足以应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所受到的冲击,课外实践课堂和网络教学应当成为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政课的第二阵地。教师要充分挖掘高中思政课多样的实践形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资源,结合地方特色,选取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主流媒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知乎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灵活运用隐性教育的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共鸣。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堂最终的目的还是落实到学生身上,因而,传统文化首先应当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对某一传统文化的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善于捕捉与传统文化相关、社会关注度高,同时学生又十分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生成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循循善诱,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于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于无形的作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党中央提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效果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第一,教师要自觉提高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认识。在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之下,大多数高中思政课教师漠视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缺乏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意识。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养成自觉接收传统文化的习惯,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对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保持清醒的认知,并且发自内心的领会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教育与引领。

第二,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要标准。[3]其中,“情怀要深、思维要新”为思政课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方向与遵循。学校组织学习要成为常态,思政课教师要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中培育广阔的历史情怀、家国情怀,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再者,传统文化的活力离不开鲜活的时代视野与时代表达,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自我,对传统文化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表达,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除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进思政课堂,发挥思政课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外,同时亦能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落实思政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传统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