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裕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农业服务中心,宁夏 固原 756000)
在温室越冬栽培黄瓜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病害为真菌性病害。这种病害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十分严重的危害性。真菌性病害发生后,黄瓜植株会有组织坏死、腐烂等现象产生。真菌性病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猝倒病。本种病害一般出现于黄瓜苗期,对幼茎基部造成危害,往往有水浸状病斑产生,若不加以及时防治,将会逐渐出现干枯、倒伏等状态。第二,根腐病。黄瓜苗期与成株期内容易出现本种病害。感染这种病害后,黄瓜根茎呈现出浅褐色腐烂状态,影响到黄瓜植株的整体长势。第三,霜霉病。本种病害主要侵袭黄瓜叶部,初期有黄绿病斑、水浸斑等分别出现于叶正面与背面,之后病斑颜色逐步转变为黄褐色。第四,疫病。黄瓜生育期内皆有几率出现此种疫病,主要对叶、茎、果实等造成危害。一旦大规模流行疫病,将会显著降低黄瓜整体产量。
本类病害容易导致黄瓜植株组织坏死、腐烂等现象发生,甚至细菌溢脓现象也会伴随出现。第一,细菌性角斑病。本种病害主要对黄瓜植株的叶片、果实与茎蔓等造成危害,初期有淡褐色斑点形成于叶面正面,之后斑点面积逐步扩大。果实遭到病菌侵袭后,不仅容易有干裂、腐烂问题出现,还会扩展至果实内部,出现种子带菌现象。第二,细菌性叶枯病。本种病害一般于黄瓜植株中下部功能叶上集中出现,分别有黄化区、圆形病斑产生于叶子的正面和背面,逐渐导致叶子干枯和死亡。第三,细菌性缘枯病。黄瓜植株的叶、果实与茎部皆会出现本种病害,叶子感染后,将会有水浸状小斑点产生,之后向淡褐色病斑发展。茎部感染后,会有乳白色分泌物形成,若病害较为严重,黄瓜植株将会整体枯萎。
病害由病原直接导致,土传病害具有较为严重的危害。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菌,由根系输入后造成霜霉病、疫病、菌核病等病害的发生。种传病害也是重要类型,病菌随着黄瓜种子传播,且发生几率逐渐递增。此外,杂草、病残体中也存留诸多病原菌。在温室越冬栽培过程中,若种植户重茬连作黄瓜品种,没有将病残体、杂草等及时清除掉,将会累积大量的病原菌,显著增大病害发生率。
病原菌可能会侵染黄瓜植株的所有部位,如叶子、花、果实等,全生育期内皆有一定的发病几率。不同的黄瓜品种以及生育期,具有差异化的病菌抵抗能力。目前,黄瓜品种的病虫害抗性显著增强,但由于部分栽培人员没有实施科学管理,导致黄瓜植株不具备较强长势,或者有机械伤口等存在,感病几率显著提高。通常情况下,健壮植株具有较小的发病率。
环境在黄瓜病害发生中起着抑制或促进的作用,通常可从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从自然环境角度来讲,湿度、温度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病原物和寄主。黄瓜喜光性特征明显,15 ~25℃为其最佳生长温度。温度主要影响病害潜育期,而湿度则直接决定病害的发生。其中,细菌性病害容易出现于低温高湿环境中,真菌性病害容易出现于中温高湿环境中。在病害的传播与流行过程中,土壤扮演着关键角色。若土壤理化条件较差,且存在着较大数量的病原菌,那么黄瓜根系的感病风险将会显著增大。从人为环境角度来讲,温室栽培为病原物越冬创造良好条件,容易周年发生病害问题。部分栽培人员连作黄瓜品种,将会显著降低黄瓜长势与产量,也容易积累病原物,加大病害发生率。部分人员不注意控制黄瓜栽培密度,水肥管理不够科学,也会加剧黄瓜病害。
为控制病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栽培人员需将利于黄瓜生长的环境营造出来,促使黄瓜植株的抗病性得到提高。同时,遏制病原物的生存与蔓延,促使环境中病原物的总体数量得到减少,病害发生率得到降低。
第一,选择品种。栽培人员要将栽培季节、设施类型等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选择的品种需具备较强的抗病性与丰产等特点。通过黄瓜品种的合理选择,能够促使病害问题得到根本性防治。第二,培育壮苗。实施播种工序前3 天左右,要实施晒种处理,消毒处理那些非包衣种子。一般于55℃的温水中放置种子,进行20 分钟左右的浸种。也可利用40%甲醛溶液、0.1%高锰酸钾液等实施拌种处理。要充分重视育苗环节,彻底消毒育苗设施与用具。定植幼苗需具备发达的根系,株高、横径分别保持在10cm与0.4cm 左右。第三,休闲轮作。收获过黄瓜后,可进行4 个月左右的休闲处理,这样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数量将会显著降低。也可轮作非葫芦科作物,降低病害发生率。
本种技术指的是通过生物代谢产物、有益生物的应用,对有害生物增殖活动进行高效抑制,甚至是对有害生物进行杀灭。生物防治技术与绿色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不会危害到环境与人体健康。现阶段,抗生素、拮抗微生物等生防因子应用较为广泛。其中,芽孢杆菌能够对黄瓜霜霉病、枯萎病有效防治,侧孢芽孢杆菌能够对黄瓜枯萎病菌等有效防治,农用链霉素、多抗霉素等抗生素则可对细菌性病害高效防治。栽培人员需结合黄瓜出现的病害类型,选用针对性更强的生物药剂。
本种技术指的是将光、电等物理因子利用起来,辅助采取机械设备,对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活动等进行破坏或干扰,促使有害生物的发生几率、危害程度等得到降低或控制。如针对种子上携带的病菌,可利用高温、辐射等进行杀灭。针对土壤、棚室内的病菌,可利用太阳能、微波等进行消毒处理。针对各类杂草、害虫,可将防虫网、粘虫板等设备利用起来,避免病害的产生。
在现阶段的黄瓜病害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不过,本种技术虽然见效较快,但因为部分栽培人员对化学农药过于依赖,在导致栽培成本增加的同时,也会有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栽培人员需全面看待化学防治技术,尽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选择低毒、低浓度的化学药剂,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保证病害防治效果,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如针对黄瓜猝倒病,可将0.5%SH混合物添加于土壤中,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出现病害后,可连续2 次喷施72%普力克水剂500 倍液或72%霉疫清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药间隔控制在一周左右。针对黄瓜疫病,如有病株出现,需及时喷施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药液,喷施间隔保持在5 天左右。针对黄瓜霜霉病,可向黄瓜植株喷施锰锌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进行3 次连续喷施,喷施间隔保持在10 天左右。
综上所述,温室越冬栽培黄瓜的病害类型较多,对黄瓜产量、质量的威胁较大。栽培人员需克服传统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思维限制,深入分析病害发生原因,从农业、物理与生物防治角度着手,构建综合化防控体系,搭配采用化学药剂,促使黄瓜病害防治效果得到提升,黄瓜品质安全得到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