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的编辑出版实践与思想探析

2021-12-31 20:4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范长江编辑出版华中

周 浒

(淮阴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中国近现代的著名新闻人物范长江令世人最熟悉的面向是其作为《大公报》记者撰写了脍炙人口的新闻通讯,并结集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名作。范长江的新闻实践与思想也因此成为学界研究的重心。《范长江传》(方蒙,1989)、《范长江传》(徐向明,2002)、《新闻巨子范长江评传》(陈涛,2014)三本传记聚焦范长江的新闻实践活动,对其在编辑方面的实践稍有涉及,却没有系统地梳理。现有的范长江研究对范长江的编辑出版实践及思想亦缺乏关注与研究。

无论是在抗战时期担任“青记”和国际新闻社的负责人,还是在香港创办《华商报》,进入根据地后出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总编辑、新华社总编辑,乃至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领导职务,范长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事了大量编辑出版工作,形成了以党性为前提,以民族和人民利益为中心,求真务实的编辑出版思想。他作为新闻出版战线的杰出战士,为人民新闻出版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范长江的编辑出版实践活动

范长江在其新闻生涯中不仅作为记者采写了西北通讯、战地报道等出色的新闻作品,还以编辑、发行人、总编辑、无产阶级新闻事业领导者等多个身份开展了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由于革命形势、任务和目标的差异,范长江在编辑出版领域的实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抗日救亡与新闻救国:抗战前期范长江编辑出版活动

对相关史料进行挖掘、梳理可以发现,范长江的编辑出版实践始于抗战时期。作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长期在战地前线奔波,撰写了大量新闻通讯和专电。1937年底,范长江主编的《西线风云》出版,这是一部反映抗战时期西线全貌的优秀战地报道作品集。1938年3月,“青记”在汉口正式成立。此时的范长江一方面要深入前线,为《大公报》提供战地报道,另一方面要为团结、组织各地新闻记者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事业做大量工作。在徐州会战期间,范长江与广大记者一道在前线采访,密切协作。突围后,范长江亲自将当时各报记者所写的通讯、参加突围战斗的军政人员亲身经历和见闻等42篇文章、战地摄影照片10张、作战形势图2张一并搜集起来汇编成《徐州突围》一书,售给生活书店,获得稿费400元。这笔收入也成为“青记”的第一笔基金[1]633。1938年7月,生活书店还出版了范长江亲自编选并作序的《淮河大战之前后》,该书收录范长江在1938年上半年所写作的13篇战地通讯。他在自序中写道,“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只是收集当时个人所亲见的一些材料。让我们从这些材料中反映出一个新抗战时期的抬头。”[2]61此外,范长江主编的《“抗战中的中国”丛刊》包含《卢沟桥到漳河》《在火线上》等8部通讯集也在同一时期由生活书店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广告中记载:“本丛书编辑的旨趣,就在于联络全国进步的记者,以客观的立场,供给各种实际材料,以供读者研讨。”[3]76借助生活书店的发行系统,范长江将战地通讯报道编辑出版,利用出版物有力地传播了抗战一线的战况,宣传了抗日救亡的意义,鼓舞了争取胜利的信心与勇气。

主持国际新闻社期间,范长江也积极投身编辑工作,利用各种小册子、内部刊物来培养青年记者,提升国新社的组织凝聚力。他主持编辑的《新阶段中一般新闻采访工作要旨》将实际采访中的典型案例整理汇编,为业余记者学习新闻工作的技术提供指南。《战时新闻工作入门》则是由范长江编辑,生活书店出版的一本专门探讨战地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战地新闻记者修养等内容的著作。范长江自己结合自身的战地报道经历,总结了战时采访写作的经验与体会。全书四十多篇文章系统回答了青年记者们“如何做新闻记者”“做战地记者要具备些什么条件” 以及“如何编辑战时新闻纸”等问题[4]164。在国新社桂林总社,范长江主持创办了内部刊物《采访与写作》,以此刊物作为联系国新社成员的纽带,同时帮助成员提高采访写作水平。

1941年“皖南事变”后,“青记”和国新社被国民党封禁。范长江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前往香港创办《华商报》。范长江作为实际负责人既要在编辑部主持港闻版、审阅要闻版,又要在经营部负责报纸的运营和发行工作。从1941年4月到12月,范长江主持下的《华商报》在短短八个月的办报时间中,坚持统一战线的原则,加强了港岛与海外民主人士的联系,及时发布了中共的意见主张,完成了既定的宣传任务。

(二)党的喉舌与新闻事业领导者:根据地时期到建国初期范长江的编辑出版活动

从香港撤离后,范长江转道桂林后来到了新四军所在的苏北根据地,自此范长江以无产阶级新闻人的身份开启了全新的新闻事业征程。

中共华中局任命范长江为《新华报》社长,负责根据地的新闻通讯工作。在他的提议下,顺利搭建起了新华社华中分社。通讯社每日接收国内外新闻电讯,范长江负责领导业务骨干组成的编辑队伍编印《无线通讯》,为华中局和新四军的首长提供参考。抗战胜利后,范长江领导华中分社在江苏淮阴筹备出版华中分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中版)并于1945年12月9日正式创刊。范长江亲自参与报纸的编排、画样、校对等工作。起初《新华日报》(华中版)为四开四版,为了适应新的革命形势,满足干部群众的需要,1946年3月1日扩大为对开四版。该报反映了华中地区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实际生活,宣传了党中央的政策路线,传达了华中分局的工作方针与指示。在范长江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华中版)不仅起到集体宣传的作用,而且担负起集体组织、集体指导与舆论监督的功能。

1945年,范长江在苏北根据地曾策划、编辑出版过一本名为《上饶集中营》的革命书籍。“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将被俘的几百名新四军干部、中共党员和民主人士关押在江西上饶。部分革命志士组织暴动成功越狱后历尽周折来到了新四军军部。范长江得知此事后决定约请他们写稿,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揭露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罪行,记叙新四军干部和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斗争事迹,用以教育鼓舞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在编辑相关文稿过程中,范长江与参与暴动的陈念林、叶钦和、季音等充分交换意见,对他们提供的稿件进行了认真的审阅。范长江认为国民党反动派在上饶设立的监狱残酷迫害新四军革命志士的情形类似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法西斯暴行,提议将上饶监狱称为“上饶集中营”,书稿即取名为《上饶集中营》。这也是“上饶集中营”这个被群众所熟悉的名称的来历[5]55。此书在华中根据地出版后立刻受到读者的欢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到1951年再版不下六次,印数达到四十万册,成为最畅销的革命教育读物。

解放战争爆发后,范长江来到延安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之际,范长江率领新华社总社第四大队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1948年,范长江到达平山县西柏坡开始负责新华社总社的编辑部工作。1949年初,他带领华北《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分社的先遣人员进入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城。在筹备《人民日报》北平版时,北平市长彭真原本考虑到由于刚刚进城工作头绪很多,为了避免在重大问题上出差错能否暂定出四开两版。范长江则认为,时局发生了重大转折之时最需要报纸充分报道,必须发表的中央政策性文告和重要新闻也多,很需要版面。因此,在范长江等人的力争下,《人民日报》北平版正式出了四开四版。为此范长江还立下军令状,保证报纸每天出四版,不出大错误。他每天只睡六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投身在报纸出版上[6]217。很快,《人民日报》北平版成为最受欢迎的报纸,清华、北大的青年学子主动联系预订、代销报纸,报纸发行量迅速抬升达到日均七万份。

此后不久,范长江又接到中央指示南下上海创办《解放日报》。范长江亲自参与报纸创刊的每一项环节。身为总编辑的他提出“一张报纸从头到尾,总编辑都得看过改过,否则,何谓总编辑?”[7]15严谨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他对版面稿件的要求上,但凡采访不深入、观点不鲜明、文风不优美的稿子时常会被他“枪毙”。为了帮助记者提高水平,他坚持审改本报记者的稿子。名记者出身的他常说,本报记者写的有特色的新闻通讯稿,可为党报增光,所以要求组版注意,本报记者写的好稿不吝版面,开辟专栏,署上记者的大名,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党的优秀记者,扩大党报的影响。在范长江领导下,《解放日报》较快地对宣传内容进行调整,贴近上海城市实际和现实问题进行报道。1949年底,范长江调回北京出任新闻总署副署长,并于1950年1月接替胡乔木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

新中国建立之后,党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变,需要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及时顺应新形势,因此上任后的范长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范长江和邓拓一起对人民日报社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制定编辑、行政、经理各部门的工作制度与条例。同时,逐步建立记者站、发行站,大力发展通讯员队伍,构建通讯网络,丰富报纸的稿件来源。改革措施推动《人民日报》的面貌改变。报纸发行范围从华北地区拓展到华中、华东、东北、华南、西南,发行量也急剧扩大,经过两年时间便成为全国的第一大报。

1952年离开了新闻事业的范长江在新闻出版方面做的最后一件重要工作是编辑出版《韬奋文集》[8]313。1954年时值邹韬奋逝世十周年,为了缅怀、纪念韬奋先生,范长江负责《韬奋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他冒着酷暑,通读邹韬奋一生的三十余部、共计五百余万字的著作[9]57。范长江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文集编辑工作提出了思路与意见,《韬奋文集》第一版也于1955年10月出版。

二、范长江的编辑出版思想

从抗战到新中国建立,范长江在新闻宣传和革命实践中参与创办、编辑、主编了多种报纸、刊物,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为革命宣传工作和人民新闻出版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实践中,也形成了鲜明的编辑出版思想。

(一)坚持党性原则、群众观点,利用报刊出版鼓动、团结、教育群众

1941年10月,范长江曾写道:“几年来的工作使我感到一个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10]290在抗战中,范长江的思想发生“左倾”,并于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入党)后我是光荣伟大的共产党中的一个细胞了,我参加到伟大行列中了,我的工作有党给我指示方向了,不再是一个人瞎摸。”[11]1195范长江的党性修养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入党后的新闻出版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范长江认为:“我们的报纸要严格服从革命利益。报纸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党报负有宣传、鼓动乃至引导之责。”[1]158因此,在担任《新华报》《新华日报》(华中版)负责人期间,范长江非常强调报纸的阶级性、党性和政治性,重视党报的宣传、鼓动、引导功能。他曾引用列宁的观点“一切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出版物都应该完全服从于党中央”。在谈到报纸与群众的关系时,他指出:“报纸工作是最迅速、普遍反映群众革命斗争、反映群众生活和要求的最有力的工具,同时是指导群众进行斗争、改善、捍卫要求的一个最有力量的武器。”[12]他主持下的《新华日报》(华中版)扩大了报道的版面,为配合华中地区各项工作与运动,适时发表言论,指导群众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实践。在内战爆发前,华中版诸如“和与战”等系列宣传报道有力地动员了群众,激发了革命热情。正如范长江所阐述的:“为大众所爱戴的新闻纸,必定是反映大众生活意识,而且是指导大众生活的报纸,只有大众生活内容是真实的充实得活泼的有血有肉的,而且只有以大众生活为指导对象的报纸才是真正的时代意识,才是新闻工作的本质。”[10]219-220他坚持报刊出版工作的党性原则与群众观点,其思想理念也充分体现、彰显了在新闻宣传与出版工作中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二)利用报纸刊物传播知识、政策与革命形势,坚持抗日爱国立场,坚守舆论阵地

离开《大公报》后,范长江的新闻活动已经发生转向,从新闻记者转向新闻工作的领导与管理[13]。在组织“青记”和国新社的过程中,范长江特别注重利用出版刊物来培养、教育青年记者,增强记者群体对战时新闻工作的技术、方法和新闻救国理念的理解与认同。这些刊物也成为团结进步记者,增强“青记”和国新社凝聚力的重要工具。在论述“青年记者学会组织的必要性和前途”问题时,范长江认为,出版新闻事业的专门刊物是进行青年记者自我教育的方式之一。借助学会出版的《新闻记者》等刊物,可以“将前辈新闻记者的经验,他们数十年苦斗所得来的经验传授给青年记者。同时在刊物上发表各人对于新闻工作的见解,相关批评,相互观摩,大家的经验可以很快地交换,大大促进每个人工作生活的内容。”[10]219-220刊物的出版与传播形塑了广大青年记者的职业认同,促进他们团结一致,为抗日建国的目标而奋斗。

《华商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进行抗战宣传与舆论动员的重要阵地。在香港主持《华商报》期间,范长江坚持以鲜明的立场、生动的内容和精辟的言论来办报,报纸既反映了香港本地社会状况,又报道了各地爱国运动,向香港及海外同胞传播了抗战的信息和中共的政策主张。在版面设置上,要闻版主要报道国内政治形势和抗战真实情况,还开辟专版刊登被国民党封锁的新闻诸如“皖南事变”真相、新四军八路军抗日通讯等。在《华商报》发刊词《我们的信念和愿望》中范长江写道,“我们原本上述的信念,在抗战建国的过程中,就海外舆论界的岗位担当起号召、推动的任务。”[14]在复杂的革命环境下,范长江因势利导,把报刊编辑出版与革命斗争需要相结合,利用报刊传播革命形势,唤醒民众,引导社会舆论。

(三)强调报刊的真实性和战斗性,坚持报刊密切联系群众,捍卫人民利益,满足群众需求

范长江认为:“我们人民的报纸要绝对真实,不能说假话,这是我们最大的特点。”“我们人民报纸应当从明确的党性、阶级性、政治性出发,而具有显著的战斗性。这个战斗性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敌的战斗;二是自我批评。”[12]在主持报刊编辑出版工作中,范长江要求报纸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同时指导人民进行斗争。他领导的《新华日报》(华中版)在版面上设立“批评与建设”板块,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队等的批评。“《新华日报》(华中版)可以批评华中范围内任何部队团体机关个人,批评以后一定要答复,如何在被批评后而不答复,要受相当处分。”[12]在范长江看来,报纸上登载群众的批评,发挥监督功能,有助于发现革命工作的缺点与不足,保持革命队伍的纯洁,也有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时,范长江常讲《人民日报》要起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15]254。他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组织言论委员会,加强和提高报社的言论水平;建立“党的生活”专栏,对党内思想作风等方面问题展开批评;派出记者前往各地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联系基层群众等。这些举措反映了范长江“从自由记者转型为党的政工干部后的理想与追求”[16],也体现了他坚持报刊出版联系群众,捍卫人民利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观念。

三、结语

范长江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本文通过对范长江编辑出版实践的梳理以及编辑出版思想的总结可以发现,他以编辑、总编辑、社长等身份开展了丰富的报纸、刊物、书籍等编辑出版实践。他重视编辑出版工作的功能,强调此项工作的政治性、党性与人民性。在实践中,范长江坚持党性原则与群众观点,把新闻宣传、编辑出版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革命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他充分利用报刊出版来传播知识与真理、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团结教育群众。范长江作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在创办报刊、通讯社和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做了诸多具有创造性、制度性、基础性工作。

新闻出版是宣传思想文化的意识形态阵地,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把握导向、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范长江的编辑出版实践与思想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对现实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激励、启示着当下的编辑出版工作应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做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全社会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范长江编辑出版华中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新四军华中抗战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华中特水养殖蓬勃发展,那些年转型的水产人都过得怎样了?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江西澳华正式竣工,剑指华中300万吨水产料市场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
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渝启幕
内江市东兴区:挖掘“范长江家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