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业
(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 广西南宁 530300)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要更加突出德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导向性、引领性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却很不尽如人意,人文素质上他们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及我国的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却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愚人节这些洋节日。现代社会中的浮躁与功利或多或少在冲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存在着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迷茫;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控能力弱;不重视道德修养,诚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迟到、旷课、逃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问题。这些都是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和生命的理性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对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之不尽的源泉。它对提高中职生的文化内涵,完善个人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功能。
在日常政治课教学中有计划地渗透一些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引导学生去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来塑造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这在当今职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这几年我们作了一些实践探索,主要做法有: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面广,有很多内容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主义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包容精神;“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俭朴精神;“见利思义”的以义制利精神;“反省内求”的严于律己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经世致用”“济世之穷”的积极用世思想,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仍然非常鲜明地体现着现代价值观。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中整理、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确定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根据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方面,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这几个方面作为中职德育课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收集整理我国一些优秀历史人物如杜甫、岳飞、文天详、顾炎武、范仲淹、孔子等其主要思想;收集整理我国各地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的文化内涵;收集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资料等来共同构成向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部内容。
为了寻找与各学科内容相应的传统文化切入点,我们首先对现行中职学校政治必修课教材进行综合研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内容划分为四个方块共20多个专题。
1.在《职业生涯规划》我们主要编写了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主要内容的志向篇、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厚德载物”“推己及人”为主要内容的成才、包容篇;以“敏于事而慎于言”为主要内容的务实篇;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主要内容的进取篇共四个教育专题。介绍历史人物有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韧劲、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奉献精神。
2.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编写了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为主要内容的礼仪篇;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修身篇;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为主要内容的法制篇;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主要内容的正义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的自律篇五个专题。介绍孔子、孟子的“仁者爱人”“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及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高尚情操。
3.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编写了以“言必信,行必果”为主要内容的诚信篇;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篇;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篇;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和谐篇共五个专题。介绍历史人物有韩信“报恩”的情操;大禹“克勤克俭”的勤劳俭朴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主义胸怀;林则除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
4.在《哲学与人生》编写了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篇;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主要内容的感恩篇;以“和而不同、推已及人”为主要内容的人际篇;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为主要内容的励志篇;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要内容的奉献篇五个专题。介绍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拳拳报恩之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品德;孔子的“推己及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
与此同时,精心制作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各节日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按每个学期的科目,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课时,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渠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以讲座形式有计划地渗透穿插到日常教学中,从时间及课程内容安排上保证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中,引导学生消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时代精神则是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如改革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竞争精神、抗洪救灾精神、契约精神等,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爱国精神、合作精神、诚信品质与时间观念等。
通过学校的校园网络和广播室等宣传媒体,着力创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在校园的主要校道、宣传橱窗、楼梯走廊墙壁等处悬挂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优秀历史人物,巧妙地把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美德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百家讲坛·于丹心语”栏目;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设出精致、灵动、富有文化气息的“活”环境,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崇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