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野下青海精神具象化研究

2021-12-31 18:54冯彩莉何龙娥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青海精神

冯彩莉 何龙娥

(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既是一种思想力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以“和合、创新、坚韧、奉献”为本质内涵的青海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既彰显着青海各族人民的文化品质,也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实践的整体意志。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历史维度探赜青海精神具象化的理论逻辑、演进历程、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对于弘扬和践行新青海精神,大力推进新青海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青海精神具象化的理论阐释

深刻认识青海精神具象化的价值意蕴,首先要从理论视角厘清青海精神和具象化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明青海精神具象化的核心要义。

(一)青海精神的基本内涵

青海精神产生并形成于青海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青海的历史过程中,凝结着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思想精粹。作为极具文化特色的地域精神,它不仅拥有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广博深远的历史渊源,还体现着青海各族人民的智慧积淀和精神品质。特殊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物质基础等因素是形成青海精神的首要条件,也决定了青海精神有其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地域性和广泛的民族性。青海地处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之上,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滋生了青海人民战天斗地的堪耐寒苦精神,薄弱的经济基础催发了青海人民艰苦创业的开拓建设精神,多民族世代聚居的居住特点形成了民族团结、开放包容的唐蕃古道精神,贫瘠困苦的物质条件激发了青海人民顽强生存的坚毅勇猛精神,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萌生了青海人民热爱高原的保疆守土精神,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环境熔铸了青海人民反对暴政的反暴精神。

可以说,青海精神是青海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反映了青海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勇于牺牲、扎根高原、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价值追求。因此,为了大力弘扬凝结着青海人民奋斗精粹和智慧结晶的青海精神,在2007年青海省的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中共青海省委先是提出了“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2]之后,中共省委宣传部在深刻认识青海精神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将青海精神概括为“和合、创新、坚韧、奉献”[3]四个方面的内容,所谓和合是指青海人民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传统美德,创新是指敢于拼搏、开拓创新的争先意识,坚韧是指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奉献则是指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崇高品质。[4]这一精神自生成以来在推动青海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推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中共青海省委在青海精神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凝练出“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实现了青海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深入学习和领会新青海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全面理解新青海精神的丰富内涵,必须要深入研究青海精神及其具象化的逻辑理路,才能准确把握从青海精神到新青海精神的转变所具有的深刻意蕴。

(二)具象化的概念解析

“具象”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词性中呈现的形态是不同的。作为形容词时其形态是具体而又不抽象的,作为名词时却是具体又或可感知的形象或状态。实际上,这是一个与抽象相对应的概念。[5]其含义是把抽象或模糊的事物和概念在经过人脑的理性思维运作之后以具体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符号或活动形态等表现出来。[6]其特点是通过直接可感、意象丰富、客观形象的形式承载、传递或表达出抽象思维的价值理念。如在信息传播中,具象化是指传播者通过具体感性、生动形象的形式向传播对象传达某种目的或认识,因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有效的传播力而被教育者采用。精神作为一种“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其实质是一种抽象性的客观存在。在现实实践中,难以直接应用于客体活动之中。为此,弘扬一种精神,需要通过具象化将空泛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式,通过具有感染力的载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其价值主旨。[7]由此可知,所谓的精神具象化就是指通过直观生动的载体和可感知的具体形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无形为有形的转换过程,从而有效实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输出、运用和传递。

(三)青海精神具象化的基本阐释

符号学认为所有的文化产品(精神产品)都是由符号组成的文本,而符号的鲜明特征又表明了这些符号(文化产品)是可以被“拜读”或阐明的。[8]但符号的“拜读”与阐明不是独成体系的,它需要依凭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加以释读。为此,阐明青海精神具象化的实质要义,也需要剖析滋养青海精神的丰厚历史文化传统。但不管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甚至是青海精神都是一组组宏大的概念,对受众来说是抽象概念的存在,难以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所以,青海精神的认同化、实践化和社会化,不能只是空泛的抽象性概念,无论是何种精神文化产品,其有效认知主要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承载和传递,而不是空泛概念的堆砌。尽管概念具有塑造形象、建构形象的精神标识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其弘扬和践行、内化和认同需要通过具体的形态、符号、活动、事件和人物等介质来加以承递。对青海精神进行具象化传播,不仅是实现青海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有效实践方式,更是促使地域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理念相融相契,从而提升青海精神文化影响力、青海精神话语传播力、青海精神故事感染力,从而挖掘并呈现青海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青海精神具象化的发展历程

青海精神具象化是伴随着青海精神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青海精神的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有其独特的生成境遇。

(一)青海精神具象化初始萌芽(1921—1948年)

青海精神及其具象化是同生共长、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青海精神具象化的萌芽伴随着这一精神的萌芽而渐露雏形。纵观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艰难困苦岁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生死存亡的残酷考验,从而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永垂不朽的顽强精神的伟大民族。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在经受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战争千锤百炼的同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同敌人作斗争、誓死保家卫国的伟大革命精神,对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加革命事业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在这一阶段,青海人民正经历着马步芳家族的极端独裁统治,反抗斗争被残酷镇压、人民赋役负担沉重、经济掠夺肆虐各地的现实困境。尽管如此,远居青藏高原之巅的青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凭借着舍身殉难的高超品德、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含垢忍辱的坚强意志、披荆斩棘的革命品节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伟大革命的战斗,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英勇战斗的革命战士,充分彰显了青海人民登高望远、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并通过以各种途径参与抗战,充分发扬了这种精神力量。例如在青海西宁成立青海人民抗敌后援会、国民精神总动员青海分会等各界抗战团体;西宁回中师生合力创办《星月》杂志,向全国各地大力宣传抗战救国运动;青海各界爱国人士自发组织献金、献机、捐寒衣、寄慰问信等活动;喜饶嘉措、杨质夫等爱国学者在全省各地积极开展抗战宣传活动。这些活动极大激发了青海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积极性,初步显露了青海精神及其具象化的有机形态。

(二)青海精神具象化逐渐形成(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还处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物资匮乏、气候极度寒冷的阶段,青海人民不仅经受着严酷的高原环境,而且面临着百业凋敝的落后局面。这种贫穷落后的物质条件和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激发了青海人民决心要改变青海面貌的昂扬斗志,在恢复发展生产和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衍生了以根植高原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战天斗地的苦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为内核的青海精神。同时,在祖国的号召下大批优秀人才也积极投身到开发建设祖国西部地区的伟大事业中,例如慕生忠将军为了打通从青海到西藏的运输之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带领青海人民奋勇拼搏,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石路,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也正因为青海人民敢闯敢做敢当的精神品格,在这一特殊时期逐步形成了以“两弹一星”精神、柴达木精神、龙羊精神、小高陵精神、青南精神和“三个特别”精神为代表的传统青海精神。青海精神正是在祖国边防事业、经济恢复事业的运动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这一时期青海精神的主要内容就是热爱祖国、扎根高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并且青海精神通过各种大众化、通俗化的具体形式得以宣扬和传播,青海精神具象化逐渐形成。例如出现了以“热烈庆祝青藏公路通车”“参与到祖国建设中去”为主题的大字报;广播、报纸上都报道着“两弹一星”试验成功的消息,激发了大批人才立志报国的昂扬斗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出现了描绘研发科学、修筑公路的小人书,号召人们积极学习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开拓精神。

(三)青海精神具象化蓬勃发展(1978—2011年)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过大江南北,青海各族人民抓住时代机遇,积极主动投身到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为传统青海精神注入了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鲜血液。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建设稳定发展和各种挑战交织迭出的双重情势下,青海各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带领及扶持下,发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秉承青海精神的可贵品质共同谱写出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的“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造就了“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斗”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创造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精神的种子结出了更加丰硕的果实。在青海精神力量的支撑下,青海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共同奋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非常时期,同样涌现出了一批集中体现青海精神的典型代表。例如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生命代价的“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在他的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体现了不怕牺牲、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青海人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形成了以民族团结、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青海精神。青海省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典型英雄人物的塑造和宣扬,拓展了宣传和弘扬青海精神的具体形式和途径,青海精神具象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例如开展传统革命精神学习班,将学习道德模范人物与“三学两做”活动、“三优一满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相结合;大规模开展学习先进典型人物的活动,深入挖掘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的历史事迹,建立健全先进典型激励、教育和引导机制。至此,青海精神具象化形式逐渐政治化、规范化,青海精神渐入人心。

(四)青海精神具象化成熟运用(2012年—)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利用新精神,建设新青海。以什么样的新精神建设新青海?建设什么样的新青海?如何建设新青海?这是青海各族人民进入新时代以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设新青海要以传统青海精神作为力量支撑,以新青海精神作为重要动力,以青海实际发展情况作为出发点,以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作为落脚点。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特别指出:精神是青海最宝贵的财富,建设新青海的新青海精神就是站在昆仑之巅、守望全国和世界的登高望远精神;就是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融入全国和世界发展格局的自信开放精神;就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就是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励新担当新作为的不懈奋斗精神。由此,青海精神的基本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也正是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而逐渐成熟。新青海精神是传统青海精神的延续、丰富和创新,聚焦于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是青海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青海人民的精神涵养和强大精神力量,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青海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青海人民不懈奋斗的强烈志向和奋发图强的豪迈情怀。必须要于实践中深化新青海精神共识,丰富新青海精神价值内涵,让新青海精神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必须要不遗余力地在青海精神具象化的基础上挖掘新青海精神具象化路径,发挥新青海精神的强大精神引领作用。随着青海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更高层次的转变。针对这一现实要求,省委省政府和各单位积极组织开展了综合性、网络化的青海精神具象化活动,表明青海精神具象化逐渐发展成熟。例如在州县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和时代楷模纪念馆;依托艺术+实物+影像的传达方式,打造“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在青海干部网络学院平台开辟“好精神”专栏;2019年以来,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打磨了五堂党性教育精品课程,进行了500多场的公开宣讲,党课教育把丰厚的革命精神转化为鲜活的题材,在青海精神具象化、可视化、实体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青海精神具象化的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推动青海精神具象化展开,挖掘文化精神与时代理念的有机契合点,以实现二者的真正有效融合,是推动传统青海精神创造性转化,实现新青海精神创新性发展的核心路径,能切实提升青海精神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能深入挖掘青海精神的重要价值内涵,是讲好讲透讲活青海故事的助推力。

(一)青海精神具象化是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

1840年以后,在西方列强的侵蚀和压迫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上下求索、救亡图存的艰难奋战,在与侵略者的抗战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一大批英模人物顽强奋斗、忘我奉献,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伟大革命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强党兴党和推动国家强盛壮大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9]青海精神与伟大革命精神同出一源、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青海精神具象化作为弘扬青海精神的主要形式,也是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站在新时代,立足新起点,建设新青海,不仅要丰富和创新青海精神,更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历史重担和伟大使命。青海人民要赓续传承好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精神的基本前提是要真正利用好、发挥好青海精神具象化的突出优势,采取多元化形式、多样性活动、特殊性事件和选取典型代表人物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具象化形式弘扬一不怕吃苦二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使伟大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青海精神具象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要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10]青海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青海精神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在青海大地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青海精神具象化为重要依托。只有在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做到思想观念上的自觉坚守,日常行动上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思想认知为重要提前,以实践体验为关键环节,形成一项系统性、完整性、协调性的长效工程。但是,青海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不够自觉,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尚未完全把握青海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主旨要义,没有在理念上形成广泛共识。有效宣传和弘扬青海精神是强化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和情感认同的重要前提,要不断挖掘青海精神的丰富内涵,创造性地推动青海精神具象化展开,实现青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联动、相互渗透和有效融合,积极发挥青海精神具象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青海精神具象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

(三)青海精神具象化是推进新青海精神高地建设的有效手段

进入新时代以来,青海各族人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纽带,以青海精神具象化为重要依托,为新青海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内地其他地区相比,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生态环境保护依然是全省人民的首要任务,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必须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保证全省各族人民在思想意志和行动步调上保持一致。实践证明,新青海精神高地建设能有效发挥新青海精神的引领作用,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快速化解精神离心力和排斥力。打造新青海精神高地是引导教育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继承传统青海精神,发展新青海精神,团结一致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深入贯彻“四个扎扎实实”,努力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必要举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青海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道德模范人物,要不断推进新青海精神高地建设、不断丰富新青海精神高地内容就必须借助具象化手段,将青海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时代楷模整理、麇集到新青海精神的岿然高地,使人民大众近距离感受英雄人物,形成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风气,为续写好中国梦青海篇章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以青海精神具象化为重要依托塑造新青海精神高地,是新青海精神高地发挥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青海精神高地建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提升新青海精神高地影响力和知名度最直接的有效形式。“大美青海”是青海走出全国、面向世界的目标口号,不仅要让世界人民了解青海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更要通过青海精神具象化让世界人民知道“大美青海”最美的是青海各族儿女的精气神。

四、青海精神具象化的构建路径

青海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就青海精神弘扬和传播的角度而言,其创造性开发和利用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缺乏使用多样性的具象化途径和有效的体制机制从多方面强化受众对青海精神的认同和践行。

(一)抢占网络思想阵地,推进青海精神具象化传播

社会大众对青海精神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增强对内凝聚力,更要提升对外影响力。随着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更具普遍泛化性,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网络普及化的社会已极具鲜明的时代性、迅捷性。在现代社会里,互联网是最具影响力的全球信息系统,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11]青海要抓住时代机遇,抢占网络思想阵地,以更广的全球视野和更高的战略视角推进青海精神的大众传播,依托互联网,借助图像、仪式、数据等典型叙事介质把泛化抽象的青海精神具象化为具体可感知的资源、载体,使受众全面把握青海精神的深刻内涵,提升青海精神的文化影响力。除了打造面向全国的党性教育精品课堂和开辟党员干部教育的“好精神”栏目之外,还要精心打造多层次、综合性的青海精神网络频道,吸纳外语翻译人才,将青海精神的丰富内涵翻译成外语,借助互联网全方位的绝对优势使青海精神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建立覆盖全球的对外传播体系。

(二)掌握受众心理需求,渗透青海精神具象化教育

青海精神具象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依靠每一个青海儿女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因素和受众心理需求不断摸索。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12]因此,只有联系客观实际,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保障青海精神具象化的有效开展,真正发挥青海精神的思想引导作用,使受众积极主动地接受青海精神具象化教育,推动青海精神入脑入心。此外,受众对青海精神的情感认同,与他们基于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发展的直观感受而形成的实践体验密切相关,在开展青海精神具象化教育时要紧密联系受众的实践体验,针对不同受众的特殊经历和心理需求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真正发挥青海精神的引领作用。例如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投身青海建设的优秀人才,并成为扎根青海的青一代、青二代,教育者要依据他们的个人经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青海精神具象化教育,发挥青海精神的强大精神动力,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投身青海建设的青一代、青二代,使他们对青海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建设新青海贡献更大力量。

(三)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保障青海精神具象化展开

弘扬和践行青海精神,保障青海精神具象化持续有效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根据青海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青海精神具象化展开机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保障青海精神具象化的顺利展开,规范青海精神具象化流程,建立公平正义的榜样后援机制,保障道德模范人物的合法权益。通过青海精神具象化强化榜样人物的示范力、引领力和吸引力,策动每一个青海儿女自觉地崇拜英雄人物、学习道德模范、效仿时代楷模。总之,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体制机制,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为青海精神具象化展开创设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各类监督制度,完善监督监察体系。尤其是要完善网络法规制度,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督,发挥监督监察制度的“软约束”作用,杜绝不良媒体侮辱、抹黑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一切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为青海精神具象化传播提供一个刚性保障。

猜你喜欢
青海精神
青海草业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美青海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