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约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龙霞实验小学 浙江温州 325000)
近年来,在国家不断重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同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怎样将其渗透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成为当前学界所讨论的话题之一。浙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经过数代人的孕育和传承,逐渐形成了当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浙江的各种优质资源,从提高学生身心发展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浙江文化为源头,以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结合生活化课堂的建立,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新鲜事物,仅靠教材上的讲解,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情境,是当前许多教师所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因此,从教学氛围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引入教具,结合教学主题,创设与之相应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可以始终将目光锁定在课堂学习中,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例如,讲解“杭州和西湖”时,课程主题讲解的是风景名胜西湖,如果仅从书本角度进行讲解,势必难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西湖的美与秀,如绝美的西湖十景等。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预先为学生播放有关的西湖美景,提升教学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融入一些生活化知识,而不是将存在于课本上的西湖等同于抽象理论。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西湖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其感受课本中描写的美与秀视角下的西湖,体现学科生活化、生活学科化的双重教学效果。
作为一门立足本地,旨在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的地方文化学科,“人·自然·社会”在扎根千年的文化资源传承下,承载着大量浓郁的生活化资源。“人·自然·社会”这门课程是从生活化教学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为优质文化资源赋予现代生活的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当前生活实际,积极挖掘其中的地方文化资源,以生活化视角为基础,打造文化和生活化相融合的优质课堂[2]。
例如,课程“走进王安石”,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可以先结合王安石的人物功绩、历史影响等进行分析,让学生可以结合教材感受王安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如王安石的书法造诣,创立了“王荆公体”,对当代书法界仍然有巨大影响力;王安石的散文创作,文风简洁峻切,笔势短小精悍,论述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当前的文学界仍然很有影响力。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当下生活中的实例,如王安石对当代社会产生影响的真实案例,或者让学生在学习王安石的文学作品后,进行一定的模仿,体验历史人物如何能够“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习内容与生活越接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积极性和效果就越高[3]。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极力避免将教材知识变成僵化的纯理论知识,而需要结合具体生活实际,引入生活化视角,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结合自身生活化体验,唤起自身既往生活经验,从而拉近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从自身生活视角体会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珍爱野生动物”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濒危动物,或者在媒体中都了解过哪些属于濒危动物,一些学生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到朱鹮、华南虎、扬子鳄等都属于浙江地区的濒危动物。由此,教师就可以继续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将浙江的地质、自然资源、动物习性等相结合,从生活化视角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我们应当怎样关爱和保护这些濒危动物,从而在生活中调整生活习惯,为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贡献一份力。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之一,结合地方资源的引入,可以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以生活化视角去观察、分析课堂知。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科知识和生活的融合,不断钻研和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总结经验,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体验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