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1-12-31 16:54罗剑波
关键词:古典文学民国学术

罗剑波

民国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肇始期与重要转型期。虽然在此时期一些学术研究对待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客观与同情,一些研究致力于宏大通识的建构而对于传统文化思想的态度较为模糊,但即使如此,这一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依然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并基本奠定了随后古典文学(包括古代文论)研究的格局。这一时期学者队伍庞大且多元,多种学术方法竞相登台,其中的不少研究成果时至今日仍难以超越,诸多研究的价值尚未得到应有的发掘。这是我们对这一段古典文学(包括古代文论)研究历程进行考察的学术根据之所在。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注目已久,鲁迅、胡适、闻一多、朱自清、郑振铎、吴梅、郭绍虞等人的研究作为个案,已被从多种角度作过考察,这方面的论文数不胜数;同时,学界对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照也在逐步展开。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就学界相关的研究工作做些必要的回顾、总结与展望。

一、关于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检视

学界对于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两个层面展开的。就前者来看,对于这一时期相关文献的整理,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形式:文献资料的搜集、汇编,与相关文献目录索引的编制。

(一)文献资料的搜集、汇编

这方面学界近年来有较大创获。其中有的专收民国文献。或是侧重于对文学史著的影印出版,如陈洪主编《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①陈洪主编:《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陈引驰、周兴陆主编《民国诗歌史著集成》,②陈引驰、周兴陆主编:《民国诗歌史著集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任慧编《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作二十七种》,①任慧编:《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作二十七种》,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孙克强、和希林主编《民国词学史著集成》,②孙克强、和希林主编:《民国词学史著集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程华平、黄静枫主编《民国中国戏曲史著汇编》,③程华平、黄静枫主编:《民国中国戏曲史著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17年。孙克强、和希林主编《民国词学史著集成补编(稀见民国词学史著二十种)》④孙克强、和希林主编:《民国词学史著集成补编(稀见民国词学史著二十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年。等;或是有意识地筛选、整理古典文学研究资料,如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⑤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南江涛选编《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⑥南江涛选编:《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曹辛华、钟振振主编《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⑦曹辛华、钟振振主编:《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叶嘉莹主编《民国诗学论著丛刊》,⑧叶嘉莹主编,陈斐执行主编:《民国诗学论著丛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孙克强、杨传庆、和希林编《民国词话丛编》,⑨孙克强、杨传庆、和希林编:《民国词话丛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王振良主编《民国时期小说研究稀见资料集成》⑩王振良主编:《民国时期小说研究稀见资料集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等。有的则是广收近代甚至历代研究文献,民国时期的材料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如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⑪任慧编:《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作二十七种》,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胡晓明、李瑞明编著《近代上海诗学系年初编》,⑫胡晓明、李瑞明编著:《近代上海诗学系年初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赵山林、田根胜、朱崇志编著《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⑬赵山林、田根胜、朱崇志编著:《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程华平编著《近代上海散文系年初编》,⑭程华平编著:《近代上海散文系年初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杨柏岭编著《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⑮杨柏岭编著:《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傅谨、程鲁洁主编《清末民国戏剧期刊汇编》,⑯傅谨、程鲁洁主编:《清末民国戏剧期刊汇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黄霖编著《历代小说话》,⑰黄霖编著:《历代小说话》,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年。黄天骥主编《近代戏曲唱本丛编》,⑱黄天骥主编:《近代戏曲唱本丛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齐如山等著《近代戏曲档案文献丛编》,⑲齐如山等著:《近代戏曲档案文献丛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刘文勇编校《晚清民国中国古典文论研究文献集成》⑳刘文勇编校:《晚清民国中国古典文论研究文献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20年。等。与此同时,民国时期许多学者的文集也在不断被整理刊行,甚至一度成为出版界的一时风向,如《柳亚子文集》㉑柳亚子:《柳亚子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高旭集》㉒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姚鹓雏文集》㉓姚鹓雏著:《姚鹓雏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等。在这一过程中,民国学者散见于各处的研究古典文学的文章被汇集一起,更是这方面文献资料搜集、汇编的重要成果。如山东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先后出版过《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茅盾古典文学论文集》《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等,㉔冯沅君:《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罗根泽:《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郭沫若:《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茅盾:《茅盾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陆侃如:《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李嘉言:《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就足资为这方面的代表。

(二)文献目录索引的编制

其中有专门的关于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索引目录,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1949)》,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论资料编选组编《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索引》(解放前部分),②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论资料编选组编:《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论文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③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张寅彭《民国诗学书目辑考》,④张寅彭:《民国诗学书目辑考》,见蒋寅、张伯伟主编:《中国诗学》第7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耿素丽、黄伶选编《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文心雕龙学》,⑤耿素丽、黄伶选编:《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文心雕龙学》,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南江涛编著《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文选学研究》,⑥南江涛编著:《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文选学研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周兴陆编《民国〈文心雕龙〉研究论文汇编》⑦周兴陆编:《民国〈文心雕龙〉研究论文汇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等。更多的则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将民国间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作为其中一部分。这方面如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05—1979)》,⑧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05—1979)》,北京:北京师院中文系,1981年。顾平旦主编《〈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1874—1982)》,⑨顾平旦主编:《〈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1874—1982)》,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罗联添、王国良编《唐代文学论著集目》,⑩罗联添、王国良编:《唐代文学论著集目》,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卢盛江编《二十世纪前80年古代文论研究索引》,⑫卢盛江编:《二十世纪前80年古代文论研究索引》,见罗宗强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附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编著《中国戏曲研究书目提要》,⑬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编著:《中国戏曲研究书目提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傅晓航、张秀莲主编《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⑭傅晓航、张秀莲主编:《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王国良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论著集目正编》,⑮王国良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论著集目正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王国良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论著集目续编》,⑯王国良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论著集目续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寇淑慧编《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⑰寇淑慧编:《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贾宗普、雍繁星编《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论著目录索引》,⑱贾宗普、雍繁星:《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论著目录索引》,陈平原主编,罗宗强编:《20世纪学术文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附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重要文著索引》,⑲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重要文著索引》,《中华戏曲》2004年第2期。陆勇强编《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书目》,⑳陆勇强编:《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书目》,见蒋述卓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附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关家铮编著《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总目》,㉑关家铮编著:《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总目》,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白铭编著《二十世纪楚辞学文献目录》,㉒白铭编著:《二十世纪楚辞学文献目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刘晓安、刘雪梅编纂《〈红楼梦〉研究资料分类索引(1630—2009)》,㉓刘晓安、刘雪梅编纂:《〈红楼梦〉研究资料分类索引(1630—200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陈伯海主编《唐诗书目总录》㉔陈伯海主编:《唐诗书目总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等。有的甚至还在一个长时段内广收文学研究成果信息,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李春光著《古籍丛书述论》,㉕李春光:《古籍丛书述论》,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王国良编《中国通代文学论著集目正编》,㉖王国良编:《中国通代文学论著集目正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王国良编《中国通代文学论著集目续编》,㉗王国良编:《中国通代文学论著集目续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陈飞主编《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①陈飞主编:《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俞为民、孙蓉蓉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②俞为民、孙蓉蓉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唐沅等编著《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③唐沅等编著:《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吴俊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④吴俊、李今、刘晓丽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刘业修等编《〈文学论文索引〉全编》,⑤刘业修等编:《〈文学论文索引〉全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张三夕、毛建军主编《汉语古籍电子文献知见录》⑥张三夕、毛建军主编《汉语古籍电子文献知见录》,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5年。等。另外,重要的图书收藏机构与出版机构也编撰有专门的图书书目,其中也涉及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图书目录》、⑦复旦大学图书馆编:《复旦大学图书馆图书目录》,上海:复旦大学,1933年。《生活书店图书目录》、⑧《生活书店图书目录》,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新亚书编审部《图书目录》、⑨新亚书编审部:《图书目录》,上海:新亚书,1941年。《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⑩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华书局图书总目(1912—1949)》⑪陈飞主编:《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等。

以上是学界关于民国古典文学研究文献汇编及目录索引编制等所做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关于这一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总结和学术史考察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界关注的重点还多是集中在如鲁迅、郭沫若、郑振铎等少数学者身上,整体性的研究尚不多见。自2000年前后开始,随着世纪回顾风潮的兴起,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开始日渐受到重视,并整体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按照研究范围的不同,它们大致可以分作以下两类。

(一)综合性的学术史考察,以回顾百年的总结性著作为主

在世纪之交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如赵敏俐、杨树增《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⑫赵敏俐、杨树增:《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董乃斌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⑬董乃斌、薛六纬、石昌渝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张燕瑾、吕薇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⑭张燕瑾、吕薇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黄霖主编,周兴陆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⑮黄霖主编,周兴陆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刘敬圻主编《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⑯刘敬圻主编:《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等,以上论著均能从整体上把握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特征,对其间重要的学术视角、理论命题、研究热点等,多能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与总结。如赵著从不同角度入手,成功地勾勒出历史的大致轮廓和发展脉络,站在历史和学术的制高点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审视,同时在宏观把握的过程中贯穿着深刻的历史反思,从而使全书既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又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又如刘著则在整体把握中偏向个案研究,其主要阐释的内容是:学科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所发生的重大趋势、所出现的代表性学者,以及所产生的代表性著作,其主要目的并不是总结百年学科史发展的内在因果和规律问题,而是在于厘清学科发展的事实。

(二)专题式的学术史考察,其研究的对象多为某一文体的研究历程

如黄霖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⑰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在“总论卷”外,还有“诗歌卷”“词学卷”“散文卷”“小说卷”“戏曲卷”“文论卷”等,对相关文体百年研究的演进过程作出细致而深刻的描绘。黄霖另主编有《中国分体文学学史》,⑱黄霖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学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虽是纵论诗学、词学、散文学、小说学、戏曲学等文体学史的千百年发展脉络,但民国时期作为各文体学发展演进的重要一环,在各《分体文学学史》中也颇受关注。另如方智范等《中国词学批评史》①方智范、邓乔彬、周圣伟、高建:《中国词学批评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将古典词学的发展划分为唐五代至明末、清代至民国初两个阶段,较为深入地展现了传统词学批评从发轫、确立、完成、分化、凝定,到复兴、终结、新变的历史过程,其中评析了民国初期主要词学家的理论观点。谢桃坊《中国词学史》②谢桃坊:《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也专门列出一章,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以胡适、胡云翼、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为代表的民国时期词学研究者的重要贡献。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有过半的篇幅讨论民国时期的戏曲学成就。③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等等。专人专书的研究史如洪湛侯《诗经学史》、④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李中华等《楚辞学史》、⑤李中华、朱炳祥:《楚辞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赵建坤《关汉卿研究学术史》、⑥赵建坤:《关汉卿研究学术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陈维昭《红学通史》⑦陈维昭:《红学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等,也均涉及民国时期。但更多的通代学术史则是止步于晚清,对民国时期本应占据重要篇幅的研究成果弃而不论。当然学界也有专题研究史,专门注目于民国或20世纪前期,如吴新雷《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⑧吴新雷:《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张芳《民国初期戏剧理论研究:1912—1919》、⑨张芳:《民国初期戏剧理论研究:1912—1919》,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刘精瑛《一代之文学——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⑩刘精瑛:《一代之文学——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等,但就总体看来,此类论著还为数不多。

除专著之外,有更多的学术论文在进行学术史的百年总结时,也关注到了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如汪春泓《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70年回顾与展望》,⑪方智范、邓乔彬、周圣伟、高建:《中国词学批评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罗宗强、邓国光《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⑫罗宗强、邓国光:《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陈洪、陈宏《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展望》,⑬陈洪、陈宏:《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展望》,《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彭玉平、吴承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⑭彭玉平、吴承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胡晓明《二十世纪中国诗学研究的五个传统》,⑮胡晓明:《二十世纪中国诗学研究的五个传统》,《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蔡镇楚《诗话研究之回顾与展望》,⑯蔡镇楚:《诗话研究之回顾与展望》,《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吴相洲《二十世纪中国词学研究述评》,⑰吴相洲:《二十世纪中国词学研究述评》,《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刘扬忠《二十世纪中国词学学术史论纲》,⑱刘扬忠:《二十世纪中国词学学术史论纲》,《暨南学报》2000年第6期。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⑲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蒋寅《中国诗学的百年历程》⑳蒋寅:《中国诗学的百年历程》,见王晓路等编著:《中外文化与文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还有专题性的综述,诸如《文心雕龙》研究、《诗品》研究、《文赋》研究、《文选序》研究、唐宋诗之争研究、王夫之诗学理论研究、袁枚研究、《人间词话》研究,等等。其中民国间的相关研究,同样作为百年时段的构成而受到关注。

此外,关于鲁迅、胡适、王国维、钱锺书、朱自清、俞平伯、陈柱、孙楷第、阿英、吴梅、卢前、齐如山、周贻白、郑振铎等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也出现了数量繁多、视角多样的著述和单篇论文,对于诸家的学术贡献与地位、学术理路与个性等作出了富有深度的探讨。

综上所述,虽然学界已充分认识到了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在文献整理与学术史回顾及个案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看,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缺憾。这主要表现在:

(一)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1.就数量来看,现已整理出版的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相对于实际存在的总数来说,还只占较小的一部分,全面、系统整理的空间很大。

2.就整理成果的格局分布来看,也存在着极不平衡的现象。就作者身份来说,名家的论著最受关注,被一版再版,这当然有其合理意义,但是民国时期数量巨大的报刊上发表过的难以数计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这其间许多不知名甚至无名作者的作品同样值得关注。“新派”的学者成果更多地受到关注,而“旧式”学者的著述很多却无人问津。如宋慈抱与夏承焘等人并称“永嘉七子”,有《诗经韩毛异文考》《艺术百咏》《征文献斋杂记》《散文初集》《寥天庐诗话》《觳斋杂记》等,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关于小说、戏曲的文章,而这样一位才富学赡的学者,至今罕有研究者提及。类似这样的学者还有很多,其撰著是民国古典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著作形式来看,这一时期的文学史著与专著最受关注,特别是文学史著,已基本上被搜罗殆尽,少有遗珠;相对而言,各种散论,无论是新式的论文,还是旧式的话体批评,其得到的关注度显然不够。就连当时知名的《清华学报》《辅仁学志》《燕京学报》等刊载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现在也没有被编目影印,其他各地方大学的学报以及非学术类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数论文更是处于沉埋状态。民国时期的话体文学批评更是值得开采的学术富矿。话体文学批评就是既有别于传统文学批评中诸如序跋、评点、论诗诗、曲谱、词谱、单篇文章等其他文体,也有别于现代有系统、成体系的文学论著,其主要表现为笔记体、随笔型、漫谈式形态的独成一编(篇)的著述,凡论理、录事、品人、志传、说法、评书、考索、摘句等均可笼而统之,其题名除直接用“话”之外,尤在民国期间往往用“说”“谈”“记”“丛谈”“闲谈”“笔谈”“枝谈”“琐谈”“随笔”“卮言”“闲评”“漫笔”“谈丛”“杂考”“札记”“管见”“拾隽”“漫评”等等,也给人以一种“散”的感觉。其广泛分布于各类报刊杂志上,分布零散而学术价值较高,如姚鹓雏《赭玉尺楼诗话》、眷秋《小说闲评》、宗天风《若梦庐剧谭》等都别辟新境,值得重视。因此,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献整理工作,还有很大的园地等待开拓。

3.目前的文献整理在整体上缺乏贯穿其中的理论线索。其中最常见的情形是将搜集到的资料按照其写作时间或发表时间予以排列,这当然行之成理,但这样编排在处理较大规模的文献时就会呈现弊端。数以万计的资料如果仅以时间顺序排列的话,是否真的方便学者的使用,如果不以时间排序,又以什么形式呈现?具体呈现形式之中如何分类、如何排序?不同的学术形式如何关联又如何区分?面对如此庞大体量的成果,如何传播?难以尽数刊布,又该如何辑选——操持何种尺度、把握什么规模?文本之中的错讹之处该如何处理?总之,成规模、具体系的文献整理必须有较为成熟、稳定且又利于操作、行之有效的理念贯穿其中。

(二)关于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总结与学术史梳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专门化与系统化

具体来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这一论题,尚存在不少需进一步深入推进的研究方向。一是自清末至民国时期依然势力强盛、影响巨大的传统文人学者的研究普遍被忽略,这些学者的著作不少以稿抄本的形式流传而乏人问津;二是有着较强西学情结又以中西比较方法从事相关研究的新派学者的成果也被忽略,这些成果往往因西学色彩过浓而使后人不易注意到其中的古典文学研究成就;三是本阶段以传统的理论发布体式(如序跋、书札)等表现作者学术思想的成果同样多被忽略。由此造成研究的两个集中:研究依托的成果向当代意义的学术论文或著作集中;研究面向的学者向主流的在新文化运动前后成长起来的文学研究者集中。而其他学者的风采被部分专业精英的光环所遮蔽,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至今依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被发掘并确定其应有的价值。

2.相关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整体性的观照。这方面或将民国时期作为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段内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阶段,对其独特的学术个性缺乏完整的体察;或仅关注于某种文体、某位作家、某部作品的研究成果,而不能通观全局。这必然造成研究格局畸轻畸重的问题,如诗、词、小说的研究充分繁荣,而对散文、骈文研究的总结就较为逊色。

3.就还原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真实内涵而言,有的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是学术史演进的重要一环,上承古典,下开现代,比如一些学者早年“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取得出色的学术成就”,到1949年以后又与下一代学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合作”,①袁行霈、程苏东、孟飞:《格局·眼光·胸襟·气象——袁行霈访谈录》,《国际儒学(中英文)》2021年第1期。他们的不少论著或兼融中西古今的学术特质,或关注于时代转型的重大问题。而现阶段的研究中,除了部分知名学者能够将研究触角前后打通之外,多数此类论题皆局限一隅,就事论事而已。一些研究虽也能细致剖析研究对象,意在彰显近代意义上民国学者的学术知识独创,但剖析以静态的视角居多,学术史的血脉由此阻滞,传统学问、西式思维与具体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关联难以呈现,这在不少博士、硕士论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果说以上研究可能受限于才力、学识,那么还有一部分类似研究则为学科区划所困扰,面对这一当代学科视野下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的交汇之地,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每每对民国时期的学术背景缺乏足够的理解,而近现代文学研究者中不少对梳理古典学术传统也罕有兴趣,于是诸多论题由于缺失了与传统深刻关联的客观追索,从而最终影响到学术史研究的水准。

4.有的研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价值判断的偏颇或缺失。由于民国时期古典文献的搜集还远不完备,并不能呈现出完整的研究图景,学者使用的材料往往又是经过多重主观筛选过的,这势必造成研究成果是建立在片面材料上的事实。特别是在涉及相关文体的整体研究时,这种情势更为严重。同时,由于学者的主观立场的不同,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厚古薄今或崇西贬中的局面。更有甚者,部分学者止步于罗列材料,陈述研究成果,至多加以内容提要,而缺乏必要的学术史判断。

二、民国古典文学研究有待开拓的空间

就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作初步统计估算,此时期有着极为丰富、厚实的积累。在论著方面,本阶段的各类研究专著(含文学史著)数量巨大;新式的学术论文、传统体式的话体、序跋、书札、笔记、评点等,亦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相对于如此丰厚的研究成果与理论积累,相关的研究工作还任重道远,诸多领域还有着巨大的延伸与突破的空间。以下笔者仍主要从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文献整理方面

欲对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料(1912—1949)实行竭泽而渔式的搜集,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就作者身份而言,从专业研究者扩大到专业以外学者、作家的研究成果,从知名学者扩大到一般知识分子,从新式研究者扩展到旧式的传统学者。唯其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将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收罗殆尽。民国时期,在部分知名专业学者之外,更多的普通知识分子、新式文人通过报刊文章、自刻自印甚至稿抄本等多种形式发表自己对古典文学某一问题的看法,他们立场各异,角度纷呈,方法多元,成果多样,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绚丽风景。缺少对于任何一方的关注,都是对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的遮蔽。

2.就论著体裁而言,从现代意义的学术论文扩大到传统的话体批评、序跋、书札、笔记、凡例等体裁。纯粹意义的学术论文是现代西方学术影响下的产物,这仅仅是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而且从数量上看也仅占极少数。事实上,在那数十年间,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占据多数地位的还是那些偏于传统的形式,它们构成了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辽阔原野,有着极大的开拓、发掘的价值。在这之中,话体批评的地位与影响尤其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出现的诗话有近3 000种,词话总量亦在千种以上,其他各种话体文学批评如文话、曲话、剧话、新诗话、小说话、联话等文献数量也均可观。这样的一类文学批评论著,到民国期间的新派文人眼里就觉得在形式上鸡零狗碎、没有条理、不成体统,在内容上又多是关注旧的一套,是典型的“旧文学”的代表,属于“死”去或即将“死”去的东西,因而长期以来它们被忽视、被鄙视、被歪曲、被遮蔽,在现代文学史与批评史中最多作为主流的对立面被偶尔带及而已。如今,打开尘封,正视历史,可见这些话体之作是有旧有新,亦旧亦新,去整理、研究它们正当其时。无论是为了还原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全貌,还是为今天完整而合理地接续传统文化,这都是极其必要的。

3.就论著载体而言,从著名学者文集、知名报刊扩大到所有现存的1 000余种期刊、3 500余种报纸,从部分图书拓展到所有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15 000种以上的新式书籍。此外,由于线装书依然有着巨大市场,不少文人的著述依然由旧式书坊刻印,一些大族世家文人还有家刻。其时线装书存量巨大,仅《中国丛书综录》①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之中,民国时期刊刻的集部及小说戏曲类丛书就达632种,其余未作统计,其中具体的子目数量更大,这类文献所包含的相关材料同样需要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因此,还要格外关注本阶段出版甚至没有出版仅以稿抄本方式流传的线装书。

4.就论著题材而言,从单纯的文学文献拓展至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文献。现阶段部分研究的考察对象往往限于纯粹的古典文学研究,这就在无形之中限制了研究视野。事实上,古典文学研究往往与经学、史学、子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问中往往也蕴含着古典文学研究的动向信息,或直接对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集部之外的文献也很有必要纳入考察的范围。

5.就研究视角而言,从学术史经典的研究等局部关注向全面研究拓展。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固然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命题与理论特征,如文白之争、新旧之争、纯文学与杂文学之争、进化论、人性论、文学与社会等,开始关注通俗文学研究。实际上,古代文学的各个时段、各种文体都曾被不同的学者注目过,而那些哪怕在当时不是那么热闹的研究,也有必要在今天重新加以审视。

6.就整理规范而言,从零散式整理到强化整理的系统性。在对文献一网打尽、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更应强调文献整理的系统性。由总至分,由普查至传播,由选粹至加工,都应有具体的规划。总目编制、论著叙录、精粹辑选、数据库建设等途径,都是对相关文献进行的进一步整理。总目编制汇集所有文章与著作,形成文献总貌把握。文章以简明目录形式著录,内容含量丰富的著作采取叙录的形式。文献传播依托两个途径:传统途径即为论文、著作精粹的辑选,现代途径即为数据库建设。论文、著作精粹辑选依照总论、分论归类,以文体划分,以时间为序。

(二)理论研究方面

1.研究的深化与具化,加强专门的“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建构。如上所述,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除了少数百年学术回顾著作中的阶段性考察,至今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学术史研究命题。作为阶段性的考察,相关研究在文献涵盖范围、学术问题汇总、文体研讨以及其他古代文论经典问题关注等方面均尚未全面展开。基于本阶段学术格局、学术成就与文化背景的具体研究框架需要重新确立。学术热点、学术流变需要更为翔实地阐释。作为身处古代、现代之间的中间学术研究形态,其承上与启下的理论价值也需要全面梳理。这一专门的“民国古典文学研究史”既具有研究对象的明确识别度,也与此前较为宽泛的研究形成错位,具有自己独到的文献开掘领域和研究空间,对其展开考察是学术研究的内部需要,属于既往研究基础上的内容深化与具化。

2.价值判断的突显与强化,突出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与当前文化建设的关系。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不仅仅是纯学术的探求,很多时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有密切的关联,涉及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社会经济的演进、文化思潮的变迁等多种重要问题,其中研究的是非得失在今天也有借鉴启迪意义。古典文学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价值的选取,不只是文学观念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发展路径。所谓杂文学史观、纯文学史观、进化文学史观、白话文学史观的差异,以文化理念的差异为内核,以文学观念的差异为表征,而具体体现为对叙述对象的不同选择。以考察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对象的不同选择为切入点,可以对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历程获得更为深切的认识。古典文学研究对文学发展进程的描述、划分与阐释,既是最终的表现形式,也与当时的一系列外在因素息息相关。重新审慎地考察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既是深入认识古代文学的需要,也为深入认识现代文化的需要提供了可能。文学的文化研究、文学的地理研究、文学的文体研究、文学的媒介研究、文学的传播研究、文学的经济研究、文学的制度研究、文学的图像研究等视角,也可以由此获得新的活力。

由此来看,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踵武前贤,对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成果进一步作全面、系统的摸排与整理,并由此再作理论上的梳理、总结与学术史厘定,理清这一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历史脉络,是目前学界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这一工作所具有的特殊而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简要概括如下:

首先,可为学术史研究提供全面、翔实、准确的参考资料和必要的参照。当代学术界部分存在着如下现象:对于古典文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考察,在学术史梳理与参考文献之中往往只罗列当代学者的著述,而其所研讨的问题早在民国时期可能已有过探讨,这无疑造成无意中的重复研究与学术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吸收前人的成果,为今所用。因此,一部不完全的学术史,不仅仅导致研究的失范,同时也造成了相应成果的失效。这种失范失效现象的形成自然有学术品格问题,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源于因缺乏整理而导致的相关研究文献的缺失。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颇为分散、零碎,而缺乏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势必会导致当代学术界于此缺乏系统的参考依据。由此而言,这其实正是学术发展与学术规范建设的内在需要。

其次,更为全面、客观地呈现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全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民国学术的认识,长期以来局限于接受现代学术范式的新派文人、学者发表的新式论著中,而更多的以传统样式写成的零散地分布在报刊上的研究成果缺乏应有的观照。这对民国时期的研究成果造成了人为的切割与对立,不利于对这一时期的学术遗产的全面把握,甚至还会对后来的研究成果带来偏颇的导向。今后的工作应弥补这一遗憾,在全面掌握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从正反两个方面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再次,可为建构具有中国气质、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话语提供参考与借鉴。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既承继了传统学术研究的理论特征与写作样式,又广泛吸收了西方学术著作的写作范式,并逐步转型,形成了中西融会的理论品格。同时,其中亦不乏以传统研究为底色者,更有纯粹以传统样式而留存于世者。全面整理与研究民国时期的古典文学研究,有助于摆脱对西方思辨、抽象的理论认知方式的依赖,有助于调整机械进化论这一单向度学术路径和学术视野,重估曾经被冷落、被排摈的传统理论的价值。而揭示这段一度繁荣、意义深远却易被新文学遮蔽的学术历程,再现其时古今中西交汇冲撞的文化情态,不仅是以上工作有效推进的基础,也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确切的坐标。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学术全球化的时代,要推出本土化、自主性、现代性的学术研究体系,这对于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文化实际的学术道路有着重要意义,并借此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民国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更正说明
学术动态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重要启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