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宇昌,张家焘
(1.南昌工程学院 水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99;2.江西师范大学 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2020)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学界关注的重要热点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是由于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有其现实需要,它能赋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地方社会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25,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23,这使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生态保护倍受关注。作为古代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随着南浔铁路的开通和内河水运经济的下落发展渐次落后,吴城镇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块“硬骨头”。为建设美丽江西,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重要讲话精神,文章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视域,以吴城镇望湖亭的传承和保护为切入点,探讨鄱阳湖区水域地方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乡村振兴,力图为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种新视角。
吴城镇位于江西永修县东北部,下辖7个行政村,1个渔业大队,1个移民小区,3个居委会,38个自然村,45个村民小组,有省属木竹转运站、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市属航运站、水文站、渔政局等机构,总户数3400余户,人口数15252人[2]48。吴城镇历史久远,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水路交通是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的首选,而吴城镇是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赣江和修江于此交汇入鄱阳湖。此外,饶河也穿经吴城镇而流入鄱阳湖,三水交汇。吴城镇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集镇,面临鄱阳湖[3]3。
吴城镇历史远可溯源至汉代,民间歌谣有:“沉掉海昏,浮起吴城”[4]97。据《新建县志》载:“吴城,《豫章志》云:‘孙钟种瓜处,钟即权之祖’”[5]960。从地方志记载来看,汉代海昏县被水淹沉,吴城镇开始兴起发展。此外,吴城还是孙权之祖孙钟种瓜的地方。由于吴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久远的历史,历朝历代对之都非常重视,日久,成为古代江西社会的四大名镇之一。在历史上,吴城镇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朝廷在吴城镇也驻有各类机构,如吴城驿[5]588、巡检司[5]1097-1098、水师营[5]1103-1104、主薄署[6]749等,一方面,保证吴城镇水运安全,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显示国家权力在场;另一方面,方便往来官吏和客商,同时,收取客商税金,表现出吴城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正因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功能,吴城镇经济繁荣,人们将吴城镇和武汉汉口相提并论,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美誉。吴城镇民谣有: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狗不吃红米饭,十八年洪水不上岸。
古代吴城镇经济繁荣,也推动了吴城镇文化兴盛。往来迁客骚人登临吴城,望湖亭成为人必到之处。据《新建县志》载:“望湖亭,在吴城龙王庙后。”[6]3411吴城镇望湖亭,何以成为古代来往吴城人们的“打卡”胜地?清代康熙年间,新建县令魏双凤曾作《重修望湖亭记》云:“东北有亭,曰望湖,踞高立原,两带江流,翼之盧峰拱于前,蠡湖则左面焉,其去来帆樯如梭走锦,眩人目睫,一奇观也。以故游人逸客往来,士大夫无不登望,多有赋诗见志者。”[6]4163这对望湖亭的位置、功能和影响作了很好的介绍。望湖亭地势高,远眺鄱阳湖,鄱阳湖湖上往来船只风帆,蔚为奇观,过来的士大夫多登临湖亭,诗文以记。由此可见,望湖亭之所以成为“打卡”胜地有两个原因。其一,望湖亭本身地理位置的因素,在吴城山上,地势高,鸟瞰鄱阳湖,是观景胜地。其二,望湖亭历史久远,湖亭历史文化兴盛,倍受追捧,往来文人墨客多有诗文咏叹,望湖亭诗文古今传颂,名湖、名人、名诗和名文等效应显著。望湖亭文化由此兴盛。
望湖亭,顾名思义,是否是以望鄱阳湖而名?清代总督董公的《卫国诗集序》云:“望湖亭者,以望鄱湖而名也。”[5]674显然,望湖亭因望湖而名,湖亭的功能性特点凸显。关于望湖亭始建年代,《修河志》载:“望湖亭,始建于晋太康元年。”[7]232对于望湖亭的历史,于此不予考究,但可以知之,望湖亭历史久远,明代江西著名文人邹元标作《望湖亭记》:“新建二百里为吴城镇,镇有高阜,踞江而抱诸屿,上有庙祀龙王,往来祷云者,无虚日,庙后有望湖亭,鄱湖在前,一览无际,登临赋什,代有宗工。”[5]672邹元标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邹元标因“夺情”得罪张居正,在家讲学三十年,该文或是此期间所作。简而言之,望湖亭历史可溯及明代万历年间,进而说明,望湖亭受到往来文人们的追捧,邹元标也撰文以记。
宋代著名文豪苏轼过往吴城时,写有一诗,诗中提及“望湖亭”,《新建县志》载:
黑云堆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捲地风来忽吹散,望湖亭下水连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撃青菰裹绿盤,忽忆甘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州生杜若,吴儿不识楚些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尝闲胜暂闲,我本无家雯安征,故乡无此好湖山。[5]678
大文豪苏轼登临吴城,并上望湖亭远眺,感慨万千,在诗词中,他写及“望湖亭下水连天”,并赞美吴城,言“故乡无此好湖山”,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作诗咏叹望湖亭,望湖亭声名大振,由此而兴。
关于望湖亭诗文,新建县《陈弘绪诗集序》有云:“余每过辙,觞咏其下,徜徉竟日,昨秋理棹金陵,复再过之,有经堂寺僧持一帙索序,则兹亭之篇什,悉在自苏子瞻以下,得百数十人噫,盛矣!”[5]678陈弘绪记录他过往吴城,登临吴城镇,有经堂寺的寺僧向其要望湖亭序,陈发现望湖亭的亭序之多,均列在苏子瞻(苏轼)以下,有百什篇,气势雄盛,作者感叹不已。从陈弘绪的诗集序言中,他也认为苏轼曾登临吴城,同时,说明望湖亭诗文显赫,有百什余篇。陈弘绪是新建县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藏书家,其言应不为虚。
望湖亭历史久长,几番重建,清代徐联奎的《望湖亭序》有记:
吴城山,有望湖亭,亭故有集,历年久远,亭坏而础杜仅存,集亦枣梨剥蚀,其一二散落人间者,皆残阙,不可卒读。夫千余年来之名胜与数十百人之心思,翰墨并听,其颓陊泯灭,余甚惜之。岁甲午诸绅士,集资修葺,亭赖以完。[6]3817
从文记时间来看,是乾隆乙未孟冬,即1775年孟冬之季,可见,在乾隆年间望湖亭重修,“岁甲午诸绅士,集资修葺,亭赖以完。”乡间绅士捐资修葺。对于望湖亭重建,康熙时期的新建县令魏双凤曾作《重修望湖亭记》,文云:“余因遵周公命,鸠工饬材,本府照磨朱鳞董其事,竭蹶经营,既以新庙宇,又以其余,重葺此亭,不数月,落成矣。”[6]4163魏双凤遵照周公的意见,重建神庙,所余款又重修望湖亭,数月落成。
从古至今,望湖亭的重建不下十余次。据传,民国十六年重修后十分壮观,何绪广曾口述记载:
丁卯年重修元亭,连亭基共四层,高二十四点八米,亭顶用翠绿色卷筒式瓷瓦覆盖,每只亭角塑造着龙虎凤凰狮豹等飞禽走兽,十二个角上挂有50公分铜铃各一枚,当遇上五级大风时,每枚铜铃铿锵作声,给附近船民送来了当天的风情。亭基南面石碑上嵌上了满清将军“遮克敦布”书写的“龙虎”二字,侧畔嵌上了彭玉麟的《夜克小姑山》(七绝)楷体字,北面嵌上了清朝曹秀生的《一剪梅 望湖亭词》,亭下建有中山公园(纪念孙中山到此演讲),月洞门上石刻横额,为篆书“曲径通幽”四个大字,月洞门侧嵌上了彭玉麟绘书的梅花图和七绝二首。[8]111
从何绪广口述,闵定贵整理的文本《湖亭风雨》来看,民国十六年,望湖亭重建,煞是壮观,一是亭子很高,达24.8米,共4层;二是湖亭建筑雄伟,亭子的角上均塑造飞禽走兽,十二角落并挂有风铃,遇有大风,铃声四作,可以报警;三是湖亭文化深厚,有满清将军题词,有诗词文赋雕刻;四是望湖亭声名显赫,国父孙中山亦曾登临,亭下建有中山公园,纪念孙中山吴城演讲。
望湖亭最后一次重建,据《修河志》载:“1939年3月17日至22日,日寇在飞机和炮艇的狂轰滥炸下攻下吴城,万家店铺化为灰烬,7万居民剩下2千,高峨宏壮的望湖亭顶面被掀翻,第二层穿了两个大洞,亭基坍塌一角,断梁中一根根扭曲的钢筋裸露在外,整个望湖亭看上去就像一个遍体鳞伤的老人,立在山城上,面对一汪湖水,倾诉吴城的兴衰。现在的望湖亭是1989年在原址上重新建造的。”[7]232日寇侵华,造成历史名镇吴城很多建筑毁于战火,望湖亭难免于难,亭基坍塌,这似乎在控诉着日寇法西斯的血腥和罪恶。1990年11月,位于修河最尾端的吴城镇文化旅游胜地“望湖亭”修复完工,对外开放[9]498。时任江西永修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俊勇作《修复望湖亭记》,其云:
一九八六年冬,前市委书记江国镇,县委书记张火春,赴吴城视察,遂众之请,创修举之议。后经政府决定,市县各拨款十三万元,镇集资七万元,团体、群众欣然筹资一万余元,于一九八八年六月,援故址重建,翌年三月,主体建筑竣工,亭高四层,22.4米,基长、宽17.5米。上为四角重檐,雀蓝尖顶,覆绿色琉璃,檐牙高啄,如飞鸟翼,下有花岗石平台,玉石雕砌,廿八柱拱托,亭宇虚敞,古朴精巧。[10]143-144
历史风云变幻,望湖亭历经千年岁月几番重修,1986年,在永修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政府与社会团体共同筹款重建望湖亭。1989年,望湖亭建成,湖亭高四层,22.4米;长宽17.5米,为四角的重檐,盖绿色琉璃瓦,亭檐高翘,下面是花岗岩的平台,玉石雕砌,共28根柱子,四周空旷,亭宇古朴,望湖亭以其雄伟的身姿,重新屹立于鄱阳湖畔,供世人观瞻,望湖亭成为吴城历史文化的风标。
李海燕、权东计认为,多数大遗址是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的地方,作为历史事件的物质载体或证据,大遗址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对其价值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方面[11]16-17。吴城是千年名镇,望湖亭是千年名亭,名镇有名亭,名亭在名镇,作为千年历史文化遗址,其价值性不言而喻,其价值性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1)历史价值。关于望湖亭的历史,远可追溯至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修河志》对此有载,因《修河志》为今人修纂,或难以信服。而清代总督董卫国的诗集中,也有提及,《卫国诗集》云:“亭不知始于何时,豫章士子之言曰:‘其原蓋昉于晋太康元年,奉旨敕建神惠庙,庙前建经堂,今经堂寺是庙后,构亭以供游览,□是亭也。’自晋武帝时,已有与状,余又读杨公廉《望湖亭记》云,建置沿革有所未悉,据此则太康之说,毋亦其时建庙则有之,而是亭者,或后人之踵事增华未可知也。”[5]674清代总督董卫国在诗文序中认为,经堂寺或建于晋太康年,但望湖亭始建何时未得,可能是后人为增华望湖亭的历史而独撰。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诗云“望湖亭下水连天”,也或可以明证,望湖亭在宋代就已存在,过往迁客骚人登临湖亭,探古风、抒幽思。
如果说吴城镇仅是历史久长、望湖亭只远眺鄱湖,那或是对吴城镇和望湖亭历史文化了解不深。历史吴城镇不仅商业兴盛,而且人杰地灵。在清代,吴城本土人士叶一栋就高中进士,叶氏一族文脉兴盛,笔者曾专门采访过吴城镇叶氏家族族人叶远席,叶远席说:“吴城叶氏香火旺、文脉兴,古有叶一栋,今有叶修堂”。叶一栋是清代进士,那叶修堂又是何许人?叶远席说,叶修堂是地地道道的吴城人,叶氏族人,现任江西进贤县委副书记、县长。叶远席还说,吴城叶氏出了数十位大学生,文风鼎盛。笔者查阅《新建县志》,叶一栋著有《重修望湖亭记》,亭记云:“而江右之巨镇,于是乎,寄上有亭焉,曰:望湖。何代创?何人建?书缺有间矣。有曰:周瑜练水军于鄱阳湖,望上游雉堞壁立,疑为城,抵岸皆山也,会即其巅而亭之;有曰:许旌阳抵海昏斩蛇后,旋登此巅而望湖焉。而于古图志无可考。但付之所闻,异词云耳。”[6]4173从叶一栋的《重修望湖亭记》看,望湖亭建于何年、何代,也难考究,有的说是三国周瑜练水军而建有亭,有的说是晋代许真君许旌阳海昏斩蛇时有,但有一点可以明证的是,望湖亭历史久远,望湖亭不仅是吴城历史文化的“书写者”,更是吴城历史的“活化石”与“历史信物”,[3]47历史价值显然不言而喻。
(2)文化价值。望湖亭因吴城而兴、因鄱阳湖而名,正是由于吴城镇特殊地理位置,过往迁客骚人登临吴城镇,望湖亭自然成为人们的“打卡”胜地。望湖亭地势较高,便于观湖看景,也便于人们休憩,受到历代文人墨客追捧,咏叹望湖亭的诗作百首之多,人们登望湖亭,与其说是观湖看景,不如说是为探古抒情,学古人之风。望湖亭不仅因历史久远而闻名地方,而且以咏叹诗文鼎盛,流芳百世。据不完全统计,咏叹望湖亭的诗作,宋代有5篇,元代有2篇,明代有16篇,清代有55篇[3]53。
望湖亭闻名地方,甚至与南昌滕王阁相提媲美。清代进士叶一栋《重修望湖亭记》载:“而吴城之望湖亭,得与江城之滕王阁,并传为名胜,至今不替,知其有得于贤当事培葺,名士夫歌咏之力居多,粤长公还自儋耳,而登亭赋诗,亭之名特著,明怀宁李公,接修废坠,而亭之基始坚。”[6]4173-4178从叶一栋的文记来看,望湖亭和滕王阁并传名胜,望湖亭多次修葺,当有历代文人歌咏之力。长公苏轼从儋耳即海南儋县路过吴城,登亭作诗,望湖亭由是显著。除了叶一栋的文章,明代邹元标的《望湖亭记》云:“余不得辞,乃週廻亭下,复整衣其颠曰:‘吾今而后知西江人文之盛也。’”[5]672-673明代江西进士邹元标因“夺情”事件罢官,他路经吴城镇,为吴城乡人所请而作《望湖亭记》,邹元标登亭有感而发、感慨万千,感叹西江文人昌盛,间接表现出望湖亭的文化魅力。
(3)现实价值。从历史来看,某一时代历史文化建筑的修葺或重建,彰显出该历史文化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而吴城望湖亭的几经重建,也都表现出望湖亭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显现出望湖亭的现实价值。从社会发展建构出发,作为吴城历史文化符号的望湖亭,或正是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功能,望湖亭才几经重修,仍屹立其地。
历史时期,望湖亭每一次重建,都是望湖亭现实价值的使然,这种价值穿透时空并贯穿于湖亭文化的始终。随着时代变迁,历史名镇吴城发展逐渐落后,而望湖亭现实价值却得到进一步凸显。其一,对于吴城而言,望湖亭不仅是吴城历史文化的信物,而且是吴城镇的现实风景,既是人文景观,又是自然景观,还是吴城民众集体文化记忆空间,凝聚了乡愁文化,具有较为重要的乡土文化价值。其二,对于过往吴城的人们而言,登临望湖亭,不单是为观亭看湖,更重要的或是探究古风,学古访今,抒发幽思。其三,对于吴城镇振兴发展而言,望湖亭具有重要的社会建构价值,能为吴城镇经济振兴和现实发展,赋予文化新动能,促进地方社会新发展。显而易见,望湖亭现实价值极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方针,振兴吴城镇,不仅是历史要求,也是现实需要。然而,随着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和内河水运的渐次落后,昔日江西历史名镇吴城发展也渐次落伍,吴城镇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而望湖亭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极高,以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寓望湖亭保护于发展、融发展于保护,助推吴城振兴,是一种较优的策略,其保护路径主要探析如下。
(1)建设望湖亭历史文化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按规律办事。[12]259吴城振兴要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作为千古历史名亭望湖亭,它既是江西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部吴城地方社会兴衰变迁的文化史,由此,探索以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吴城振兴新路径,要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律出发,坚持保护第一,强化系统保护,着眼于科学保护。
建设望湖亭历史文化展览馆,立意于吴城镇现实社会发展建构,出发于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体而言,一是对望湖亭亭址予以整体规划、系统保护。虽然望湖亭是现代建筑,但依然保存着历史风貌,尤其是望湖亭在原址而建,原址周围还保存着若干历史遗迹,因此,扩大望湖亭历史文化展览馆范围,将望湖亭旧址及其方圆50米纳入望湖亭历史文化展览馆的建设范围,可以更好地保护好原址和遗迹。二是对望湖亭历史遗址文化予以修复或重建。望湖亭历史文化遗址承载的是吴城镇历史和文化,通过望湖亭历史遗址文化的修复或重建,进一步彰显吴城镇历史文化价值,吸引人们怀古探幽,形成吴城历史文化保护生态链。三是对登临和咏叹望湖亭历史人物进行画像。通过为望湖亭咏叹者画像和生平简介,增添吴城望湖亭历史文化展览馆的内涵和气蕴,打造望湖亭历史文化展览馆的价值内核,扩大望湖亭历史文化展览馆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予以文化赋能,推动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吴城镇的乡村振兴,推动吴城地方社会新发展。
(2)打造望湖亭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新亮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23。新时代,吴城镇振兴要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模式,其开发与发展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促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13]96。对照吴城历史与现实,以“名山”庐山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名湖”鄱阳湖旅游为联动,以名城英雄城江西省会南昌市为依托,打造生态、秀美吴城,建构吴城民俗旅游,现实可行[14]104。
在历史上,望湖亭和名阁滕王阁遥相呼应,建构望湖亭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条件具备。从吴城历史文化看,除望湖亭外,古代名镇吴城历史文化遗迹随处可见,如吉安会馆遗址,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据《修河志》记载:“吉安会馆建于北宋中期,现有会馆是吉安商人在嘉庆二十年(1815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间在原有基础上重修而成,总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吴城古镇众多会馆中的杰出代表。”[15]232-234显而易见,吴城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基础较好。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历史名镇吴城镇经济发展滞后,吴城镇无工业、无污染,吴城在现代经济结构板块中是缺位的,恰是这一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却彰显出吴城镇生态环境的良好优势。如吴城大湖池等地是世界珍禽白鹤越冬的最大栖息地,1983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划定吴城镇附近9个湖区224平方千米为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6]26-27。由此,打造望湖亭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可谓天时地利,将望湖亭历史文化生态游和吴城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相统一,人们登临吴城,既可登亭观景看湖,又可探古访幽,还能冬季看鸟,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望湖亭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不断促进吴城镇乡村振兴。
(3)创新望湖亭节庆文化活动。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17]72。望湖亭恰是吴城历史文化记忆的“承载者”,是吴城镇文化建筑地标,是吴城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和“见证者”。在古代水运昌盛时代,吴城镇地理位置优越,赣江和修河于此交汇入湖,水运交通成就了历史名镇吴城镇,然而,在现代交通飞速发展的时代,吴城水运交通退居其后,昔日喧嚣繁荣的吴城镇一去不返,由此,以历史名镇吴城水运文化历史为切入点,建构吴城望湖亭节庆文化活动,恰能吸引远近人们参与活动,助推吴城镇文化游、生态游的人气和商业气氛,助推吴城地方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建构望湖亭节庆文化,要树立生态经济理念,注重经济与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实现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18]74。具体而言,主要在望湖亭上做文章,在吴城生态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上用力。比如举办望湖亭诗词大会、望湖亭诗词朗诵大会、望湖亭文化研讨会、望湖亭登高节、望湖亭龙舟节、望湖亭风筝节、望湖亭自行车赛、望湖亭马拉松等活动,通过节庆活动,吸引游客,着力构建吴城望湖亭节庆文化生态经济,在节庆活动中,促进吴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传承保护中,促进望湖亭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节庆文化、望湖亭文化和生态经济的互融互动,推动吴城乡村振兴。
(4)举办望湖亭人文摄影赛事。如今,吴城镇发展日渐落后,也或吴城落后的“劣势”,又表现出一种它潜在的“优势”,即地方生态环境良好。千年名镇吴城,不仅是历史的、文化的,而且是生态的、宜居的。作为吴城镇文化地标和历史“活化石”的望湖亭,其地处吴城山,俯瞰鄱阳湖。此外,吴城镇是候鸟珍禽的天堂,如白头鹤、天鹅、白忱鹤等珍稀禽类,举行望湖亭人文摄像比赛,聚焦吴城自然风光及望湖亭人文景观,聚焦吴城珍禽鹤类,吸引国内外摄影名家,将吴城自然风光、望湖亭人文景观拉入摄影家们的镜头,向世界展示美丽吴城和魅力吴城。
在人文摄影赛事活动中,一方面,通过望湖亭人文摄影,丰富吴城望湖亭节庆活动,拓展吴城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吸引人们旅游吴城、观光吴城,增添吴城社会发展新思路。另一方面,通过人文和景观的摄影比赛,丰富吴城及望湖亭历史文化新内涵,展示历史吴城、文化吴城、生态吴城和宜居吴城,向世界推介吴城历史文化和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推介历史的、文化的、生态的、宜居的吴城,宣传千年古镇吴城和千年望湖亭,实现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助推吴城乡村振兴。
吴城镇是古代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在历史上,吴城镇以其水运交通枢纽地位,成为鄱阳湖入湖处的繁华集镇和历史名镇。在鼎盛时,吴城镇千帆竞流,百舸争流,人们纷至沓来,繁华无比。历代朝廷重视吴城,明清时期,设有主簿署、吴城驿、巡检司、水师营等,往来迁客骚人多汇于此,登临吴城。
吴城望湖亭,或始建于晋,也或建于北宋年间,年代久远,此难考究。而北宋苏东坡曾过往吴城,登临望湖亭,作《望湖亭诗》,此外,如南宋的文天祥,明代的刘伯温、解缙、邹元标,清代的张际亮、李绂、叶一栋等,人们登临望湖亭,多有咏叹,诗词文赋,由此,望湖亭声名大振,远近闻名。望湖亭成为吴城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标示和历史“活化石”。
历经千年,吴城镇望湖亭几番重建,仍屹立其地,充分说明望湖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生动表现出吴城镇历史的、文化的、生态的和宜居的等特点。探案吴城望湖亭文化历史,建构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路径。将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寓于吴城镇地方社会乡村振兴,驱动吴城生态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相融互动,实现吴城地方社会新发展。
总之,探析吴城镇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解析隐藏在历史文本内的历史声音和大众文化心理,可以探究历史文化遗址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建构地方社会振兴新图景。把脉吴城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弘扬历史名镇吴城望湖亭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传承吴城镇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建构和留存吴城民众集体文化记忆,凝聚人们的乡土情怀,实现望湖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驱动吴城生态经济和地方社会协同发展,助推吴城镇地方社会的乡村振兴,这正是本文的旨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