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2021-12-31 16:09罗小松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儒家礼仪价值观

罗小松

(南昌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道德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传统儒家的礼仪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规范和教育思想,对于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将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数据,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为切入点,对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分析论证,并作进一步的对策探索。

一、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要旨

《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物,因此礼最初的意思是举行礼仪,祭神求福。礼仪包括礼节与仪式,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对国家、社会、自然等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外在表现为行为规范、礼节要求。因此,所谓的中国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指的是传统儒家在不断发展传承中所积累的,关于国家、社会、大自然、家庭、个人等一整套仪式的文化和行为规范。它通过礼节、舆论、习惯等形式,引导和规范社会各个领域的运转。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举止规范,而且还是一整套道德伦理规范。

(1)起源于祭祀活动。古语道:“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礼仪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起源于人们对未知自然的敬畏而产生的祭祀活动。我国传统的最原始的礼仪文化根源于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恐惧、未知和敬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能力极其低下,原始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主动性差、改造能力极为有限,对大自然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状况,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崇拜、高度敬畏状态。因为无法对季节交替、日月星辰变化、雷雨闪电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认识,因此原始人把鬼神作为主宰自然的神秘力量。故而,为追求天地、鬼神的护佑,原始人类采用祭祀形式,表达对大自然、鬼神的敬畏和崇拜,并发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在敬畏大自然、顺应农业生产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效法天道,表现为尊卑贵贱有序、各司其职、上下有别。随着政治生活的出现,衍生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礼仪文化蔓延到政治、文化、社会交往等领域,逐渐演化并形成了系统的礼仪规范。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周礼》,是传统儒家经典著作,详细地记录了周代礼制,把包括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纳入“礼”的范畴,规定了相对稳定的规范要求,全面规范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制约着社会交往的开展。周公旦把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其中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礼记》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其中,吉礼,即祭祀之礼是五礼之首,是最重要的礼节,是地位最为重要的礼仪活动,被古代历朝历代列为国家根本大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混战不休,出现了礼乐崩坏、社会动荡的局面,已系统形成的礼仪文化遭到破坏。因此,为发挥礼的作用,重建社会秩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称“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他把恢复“周礼”作为重要追求和目标,希望实现以礼来教化万民的教育目标。虽然孔子恢复周礼的想法没有最终实现,但是周礼的精神却在后面的朝代得到继承发扬,尤其是祭祀之礼,被历朝历代高度重视,成为必不可少的礼仪。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的调研中,“你认为怎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结果显示,高达79.13%的人认为要通过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如中秋赏月、清明祭祖、七夕等。在他们看来,这种节日的仪式感、祭祀方式更容易激起人们的认同和精神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主张“礼治”的政治性属性。传统儒家礼仪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建立并逐步得到强化的一套国家典制和统治规范,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政治意愿,政治性是传统儒家礼仪的根本属性。传统儒家礼仪主张“礼治”的政治性属性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一种政治秩序,这种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政治手段,这种手段有利于保证政令畅通。首先,传统儒家礼仪是一种政治秩序。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期,西周以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专制国家的政治秩序日益受到破坏。社会的动乱,促使人们认识到礼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孔子倡导人们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通过加强礼仪规范,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优良秩序,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礼的形成和完善,不仅规定了各个阶层的尊卑贵贱,而且维护了社会严酷的等级制度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封建统治阶级通过礼仪等方式的强化,巩固皇权统治的政治秩序。其次,传统儒家礼仪是一种政治手段,国家通过强化礼仪活动等手段,推行政令开展,维护封建王朝统治。荀子指出,“礼义者,治之始也。”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或出发点。“国无礼则不宁”,礼的作用不仅是指导、约束个人的修身,更重要的是满足国家统治的需要,是国家维护统治的政治手段,统治者需要通过礼来实现自己的统治。以国家的政治统治为出发点,荀子为礼归纳出四个本质特征,即“治辨之极”“强国之本”“威行之道”“功名之总”[1]62。礼的最主要功能也表现在政治上,封建专制者试图通过隆礼,建立安定的政治统治秩序和健全的政治制度。荀子认为,“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能不能隆礼,是国家治与乱的分界。这都揭示了礼作为政治手段的功能。

(3)崇尚“德治”的道德性本质。传统儒家礼仪是关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的仪式要求和行为规范,是儒家推行教化开展德治的主要载体和内容,崇尚“德治”的道德性特征是其本质特征。一方面,传统儒家的礼仪表现为丰富的道德规范。“礼,履也。”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1]47。在传统儒家看来,礼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处理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在孔子看来,“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身之基,礼是个人行动的规则,遵守礼的规范是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孟子指出,礼仪是家庭关系的深化,礼的作用就是用来维持仁爱关系的稳定。荀子认为礼对于人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礼可以调节人的物欲。因为人的物质欲望与财富多寡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节以用礼教”,所以要发挥礼的调节作用。传统儒家把礼作为社会运转的中心,将礼的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借助对礼的规范和践行,将儒家倡导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传递到人民大众中去,通过教化,达到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实现其控制整个政治系统运转的目的。另一方面,传统儒家的礼仪亦为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了建构安定的社会秩序,传统儒家认为应该高度重视礼,把礼作为社会秩序管理和道德建设的主要抓手。孔子阐发的“礼仪”不仅是指个人的行为规范,还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国家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是上下贯通的,可见孔子所倡导的礼仪文化体现了一种整体观,这是把道德信仰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的表现[2]。孔子提出恢复周礼,让统治者遵守道德规范和礼仪要求,实行仁政,垂范天下。同时,统治阶级通过强化礼仪活动,引导老百姓对礼仪进行学习和践行,为开展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载体。以周礼为基础形成的礼仪活动,如开展飨燕饮食之礼、冠礼、笄礼、优老之礼等礼仪,是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统治者们通过开展丰富的礼仪活动,实施礼仪文化教育,实现构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封建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目标。

二、传统儒家礼仪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传统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其中传统儒家礼仪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文化资源,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传统儒家礼仪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在大学生关于国家层面价值观中的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也是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美好祝福的理性表达和目标价值诉求。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形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脉络,并将儒家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融于礼乐、祭祀等仪式中,从而为开展教化提供载体。在国家层面,儒家作为正统思想,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伦理纲常,借助祭祀仪式,如祭天大典、封禅大典等形式,培养民众忠君爱国、以国为本的价值理念。同时,通过治军仪式和战争仪式,例如出征、作战、献捷仪式来提高军队的作战气势和爱国热情。富强思想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全面发展。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提出“富民政策”“富后而教”“制民之产”“富国富民”等思想,高度肯定富强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因此统治者要把富强作为国家统治的核心目标。孔子把“仁”的思想纳入礼的内容,主张仁者爱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仁政思想,主张实施仁政,这都是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思想对民主的看法。在孔子看来,礼对于国家的政治事务尤其重要,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才能获得民众的尊敬与服从。关于文明,传统儒家主张的礼治,倡导形成的礼仪旨在用礼仪文化教化天下,让老百姓知荣辱有礼节,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关于和谐,传统儒家的礼仪文化建立的目标是推动和谐关系的形成,“礼之用,和为贵”。传统儒家礼仪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资源,为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2)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在大学生关于社会层面价值观中的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传统儒家追求的价值理想,也是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所传导的价值理念。在社会层面,传统儒家要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为仁由己、均平中庸、等差有序、尊王贱霸等价值取向,并通过儒家礼仪文化的方式传达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中,孔子的“恕”道具有平等意识,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现了教育上的平等;儒家五常之道中的“义”,其本义就是适宜、公正。孔子提出要实行平均主义政策,缩小贫富差距,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施仁政,把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通过平均赋税、制民之产,实现社会平等公正。荀子主张礼法结合,“立法施令,莫不有比”,通过运用法的手段,实现礼的原则,以实现建立安定的社会统治秩序。以上是传统儒家关于德法结合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通过各种礼仪规范的形式进行强化。传统儒家的礼仪形式众多,主要通过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社会仪式教育形式传播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培养民众忠孝节义的品格和实现社会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目标追求。

(3)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在大学生关于个人层面价值观中的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在个人层面,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典型特征是道德性本质,围绕个人道德修养有着丰富的礼仪规范。儒家注重发挥“礼乐”行为教化的功能,借助婚礼、冠礼、拜师、开笔礼等个人仪式形式将自身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传播到群众之中,实现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共处,达到涵养道德、修身养性的功效。关于爱国,爱国思想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传统儒家礼仪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建立并逐步得到强化的一套国家典制和统治规范,它所追求的是培养人们浓厚的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忠君爱国”思想等都是传统儒家关于爱国的阐述。关于敬业,孔子提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荀子指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论断。关于诚信,“诚”与“信”是传统儒家频繁出现的词语,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量。关于友善,孔子曰:“敬事而信”。孟子认为:“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传统儒家提倡人与人相处要有相处仪式,如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等礼仪文化,表达对人的友善和尊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的调研中,41.72%的人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更加注重优良的道德、精神的传承。该数据证实了包括礼仪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丰富的借鉴作用。

三、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仪式教育在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主流价值方面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这不仅肯定了仪式教育在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而且为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1)借鉴传统儒家礼仪德法并用的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礼仪逐步由习俗发展成为覆盖社会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进行规范,使“礼”与“法”并用成为治国之道。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仪典范的作用,将礼仪规范上升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4]。受市场经济、外来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制度建设意识淡薄、制度设计不够合理、法制保障不足等问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有待提高。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以借鉴传统儒家礼仪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相结合、实现德法并用的经验,通过制度化法治化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形成有机的工作体系。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的调研中,“用哪种方式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结果显示,58.02%的人认为应“开展教育宣传,大力呼吁人们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26.71%的人认为“自身多与传统文化接触”,6.57%的人认为应“政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8.7%的人认为应“学校开展相关课堂展开学习”。可见,系统化开展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等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制定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三全育人”的制度办法,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化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范化常态化。要从培育目标、组织和保障等方面来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为培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其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化建设应该要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立法、推动规范立法、促进政策法制化建设。高校也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法治建设过程中,促进依法治校水平的提升,实现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有机结合。

(2)以仪式感为抓手提高道德敬畏感,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在著作《呻吟语》中指出:“畏则不敢肆而德已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方能守住底线。敬畏是敬重、害怕、不懈怠,是人们待人待物的态度。道德敬畏感,是指人们基于对道德价值的认识,在一定的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对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理想、道德人格等的崇敬和畏惧[5]。一旦整个国家和民族缺乏最基本的道德敬畏感,不敬畏、不惧怕道德法则,那么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异常严重。仪式活动的开展、合理的仪式感营造是提升道德敬畏感的重要抓手。我国传统儒家的祭祀方式,祭祀天、地、自然、佛、圣贤等,逐渐培养了人们对天、地、圣贤、道德等的敬畏之心。其中,祭祀礼是培养民众敬畏感的重要方式,成人礼是提升青年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重视仪式活动的做法对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已开展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但活动开展的力度、形式、效果都有待提高。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的调研中,“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践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概率”的结果显示,“时刻注意”的仅占35.85%,“有时注意”的占61.67%,“从不注意”的占2.48%。可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仪式感培养,让仪式成为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象化、系统化仪式体系的重要载体。利用国家公祭日、端午节等特定节日庆典,成人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纪念广场、红色遗址等固定性场所,通过对英雄、道德模范、榜样的学习等,培养大学生的敬畏之情和价值认同,激发大学生的敬畏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仪式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特殊作用。

(3)推动传统儒家礼仪文化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构筑协同育人机制。传统儒家的礼仪文化之所以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还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珍贵的价值,主要是因为其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育人体系上有国家礼仪典章制度,下有乡约家礼,内容覆盖人的各个阶段的礼仪教育。优秀传统儒家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思想资源,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推动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融入德育工作,构建一个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高校要运用校园文化载体促进大学校园礼仪文化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在润物细无声中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要成立文明礼仪志愿者队伍、举办礼仪大赛、创建礼仪活动自治社团等,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建设氛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问卷中数据显示,以开办课堂、实践活动、讲座、开设传统礼仪文化社团等方式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将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礼仪特色教育等活动;借鉴儒家传统礼仪文化思想,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实,鼓励围绕礼仪文化主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此外,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共同发力的礼仪文化教育体系[6]。要调动整个社会、家庭等育人主体在推动儒家传统礼仪文化育人中的合力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相互补充的良好育人局面。家庭要以家风家教为引导,社会要以营造育人氛围、开展育人活动等为任务,共同配合,发挥育人合力。

(4)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化传播效果。与传统宣传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宣传方式、效果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就传播技术层面而言,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工作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仪式化传播效果。首先,在发挥传统媒介作用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优势,提升大学生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知识、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等学习效果。整理优秀的传统儒家经典知识、礼仪文化等内容,通过新媒体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当前,受快餐文化、手机碎片化阅读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儒家经典、礼仪文化学习的情况不容乐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的调研中,“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学习”的结果显示,学习古代经史子集“爱不释手”的学生仅占16.48%,“偶尔翻阅”的高达71.93%,“敬而远之”的占10.364%。因此,借助新媒体优势传播儒家经典、礼仪文化俨然已成为必然要求。其次,要重视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在网络社会的运用,优化新媒体文化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线上环境。网络环境已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媒介,但部分网络资源内容不够健康,少数大学生网络道德有待提高、网络礼仪缺失、网络交往不道德行为的存在等现实问题,制约着网络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倡导建立网络礼仪,要发挥儒家礼仪文化在网络社会的引导作用,改善互联网发展环境,提高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的意识,进一步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儒家礼仪价值观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筷子礼仪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礼仪篇(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