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光穆
(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11)
语文自独立设科百余年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变革中始终存在着一无法有效突破的关键性问题:受语文课程复杂性质与半自然习得、没有明确具体学科做依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较多专家、学者与众多一线教师更多关注“怎么教”,常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对“教什么”这一课程本体性问题的关注与探索。正因如此,我们在现阶段依然难以说清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究竟各是什么它们究竟都有哪些?对此能提供直接佐证的是,在2001年颁布的十多门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中,唯独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课程内容的系统设计与明确规定,成为一门没有“内容标准”的课程标准。在没有明确与具体课程“内容标准”指导下编写出的语文教材,自然就难免存在着主要靠编写者个人喜好来“自定”教材内容的现象。同时,在对教材理解与执行“自由度”过大情况之下,不同时期、不同认识、不同喜好乃至不同能力的语文教师在选择与处理语文教学内容时,也就必然且自然存在着“随意而教”与“任意而教”现象,使语文课程在内容呈现方式具有“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杂货筐”。此外,不同时期众多优秀语文教师在各自课程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应“怎么教”的方法与模式虽数量众多且不乏精彩纷呈者,但“我认为”“我主张”“我以为”的主观色彩过于浓厚且个性化特征明显,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语文课程“教什么”问题的淡化与蔑视,使得语文课程内容建设多时处于你不说我不明白你一说我越不明白的尴尬境地。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语文课程漫长发展史上,过去王森然、夏丏尊等一代语文教育大家曾对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建设有着积极关注与有益探索[1],近年来又在王荣生、韩雪屏、曹明海、徐林祥等知名语文教育学者带动下,语文课程究竟应“教什么”这一具有本体价值的问题竟也受到了高度关注与深度研究,并引发了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为何长期缺乏、应该怎样去实质性建设等核心问题的重新审视与科学反思。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从2007年开始,就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了聚焦于课程内容具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与“跟踪式”研究探索,促使传统综合型语文课程与教学形态改变为课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3门分科型课程与教学形态,且在实践探索与不断总结改进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语文课程内容、具体实施及评价”体系[2]。对这一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建立形成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加以具体分析与理论研究,对解决语文课程长期缺乏课程内容(“内容标准”)具有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正源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在拙文中对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实践探索加以必要学理分析,并结合这一典型课程内容建设案例从课程论层面,探讨语文课程内容建设实践路径的现实选择。
从语文独立设科后百余年发展史看,除20世纪50年代中期短暂实行过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而使其呈现为分科型课程形态之外,其余绝大部分时间内语文课程都属典型的综合型课程形态,即语文知识与技能、阅读理论与技能、写作常识与技能、口语表达知识与技能,以及文学教育、文章教育及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等这些众多课程内容实际上都主要是以选文(文本)为基本依托而呈现出极为“综合”起来的课程存在。要看到,由于语文(语言)形式与语文(语言)内容的密不可分性等而使得语文课程内在地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在课程内容构建与呈现时以综合课程形态来处理就有着不得不为的缘由。但如从课程内容构建时应有的序列性、层进性、关联性等内在体系与逻辑要求看,科学合理地把语文课程、教材与教学“应该教什么”与“用什么去教”“实际教什么”这些关键要素分类分层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出来,就显得既极有必要也势在必行。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实践探索正是以改变语文课程知识头绪不清、内容纷乱庞杂为导向,探索构建“三三三制”具体鲜明特征的分科型课程内容体系,即把传统综合型语文课程分设为课文阅读、课外阅读、写作3门相对独立的分科型课程并在课程实践中推进分科教学,基本实现了课程内容在实际构建时达到脉络清晰、分合有序、相互支撑的预设目标。更具体说就是,“三三三制”分科型语文课程在内容构建的实践探索中,使得传统综合型语文课程较为合理地变成(分解)了课文阅读、课外阅读与作文3门分科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在总体大致为100个课时内,课文阅读课程安排40课时、课外阅读课程安排30课时、写作课程安排30课时。这一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较为充分地体现出了阅读写写作并重、课内与课外衔接、语文认识与语文实践结合的课程内容建设与实施路径相统一的课程价值行为取向。
在促进语文阅读课程形态与内容构建的实践探索中,宝安区立足于在对选文予以合理分类(主要以王荣生先生对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不同功能类型作为课程理论依据)[3]基础上,并进而通过定篇类选文的教学(主要感知领悟名家名篇,引导学生加强对优秀文本的深度赏析与科学评价)、知识类选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经历类选文的教学(扩大阅读数量与提高阅读速度,重视学生要在广泛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并进而形成良好阅读习惯)[4],以此来变革课程与教学结构并有效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宝安区初中课文(内)阅读课程形态与内容的这一实质性建构,打破了长期以来只以课内精读、课外略读为主要方式并着眼于以阅读理解的粗略、速度的快慢来划分阅读课型(精读与略读)而导致阅读课程由于缺乏明确课程目标指向而导致教师在课程实践中难以操作等弊端,有助于改变语文课程长期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现象。与之同时,宝安区在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构建中也充分肯定和重视语文知识特别是阅读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价值,并具体通过“以单篇文章最突出的阅读知识点为出发点”,来合理建设“整合其他资源形成以阅读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的内容体系,较为鲜明体现出“不依据教材,而是以阅读知识为核心,以阅读知识习得为根本目的”的建设思路。这一课程建设思路,较好也较为彻底地摒弃了在新课程实施中一度广泛存在的忽视、轻视甚至简单否定语文知识价值的不正确观点与做法,使得语文课程内容的实践建构有了必要而坚实的学科基础。
在课外阅读课程形态与内容建设探索实践中,宝安区坚持以“课外阅读课程化”为理念、以读书报告会为抓手,系统推进课外阅读课程建构,使通常流于形式的课外阅读呈现出“课内化、教学化、系列化、活动化、评价化”等特点。其中“课内化”就是确保各学校每周一节或两节的课外阅读课上课表,在时间安排上予以保障;“教学化”就是强调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加以切实引导与指导,防止以往课外阅读中常见的“放羊式”现象;“系列化”就是既以相对固定又有一定开放性的推荐阅读书目来组织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确保课外阅读有序推进;“活动化”就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为抓手,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化”就是主要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为考察对象与范围,促进学生聚焦式深度阅读[5]。这就表明,“课外阅读课程化”使语文课程在内容建构与实践推进中,较好地确保阅读这一重在语文素养形成的课程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讲读走向自读、从指定阅读走向自主阅读等目标的顺利实现,并进而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阅读素养的必要途径,其课程内容的系统设计与实践路径选择对我们推动语文课程内容的实质性建设与现实路径的恰当选择有着积极启迪价值。
在写作课程形态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探索实践中,宝安区一是积极有效构建起写作课程的合理内容体系,确立了7年级重叙事、8年级重记人、9年级重综合的合理分工、彼此联系、相互支撑的写作训练内容体系,解决了作文课程中常见的训练无序、内容不定、时间零散等弊端,使写作课程在内容上逐步变得“有章可依”“有序可循”。二是注重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课程内容的层进性与可操作(实现)性,就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建设思路,探索建立起写作知识点固定、写作程序明确与可重复训练的较完整系统的写作流程,确保学生写作能力能够“梯次”上升。三是推动写作课程的过程化,就是按照构思、提纲、初稿、修改、定稿与分享等6阶段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过程化”作文训练,以确保学生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思维与语言、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独立作文与相互借鉴的有机统一[6]。这一写作实践探索,既打破了在综合型课程形态下作文课程长期以来基本依附于阅读课程而存在的不甚科学与不太理想的课程形态,使得写作这一主要以信息输出为基本特征的言语表达能力与阅读这一主要以信息吸收为基本特征的言语理解能力得以同步加强;也同时通过对写作课程内容的系统设计、训练程序的相对固化以及对过程性(体验式)写作的突出强调等,从而提高写作课程的科学性。
在认知领域中,人们大都承认“知易行难”这一公理。在教育领域,人们也大都认可“知行合一”这一定理。但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由于课程性质的复杂并在课程实践中要较好解决涉及语言文学文章等众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之间的交织关系,以及要实现促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逐步养成听、说、读、写、语、修、逻、文等基本语文素养任务,随之就造成不同时期的不同专家学者、语文教师大多只能就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如写作或阅读)来分析探求,较少有人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教学相统一并有计划地大面积统一试验与鼓励教师个人自主探究相配合来统筹推进语文课程建设,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实践却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这一实践探索,对明确语文课程应“教什么”这一本体性问题解决的具体实践路径选择具有积极借鉴意义。这一积极借鉴意义,集中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语文课程内容建设实践路径的选择,有助于改变长期存在的因内容零散而难以合理建构的现象。与基础教育领域内众多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由于其内容极为分散、涉及学科众多而很难形成一个主线或一项重点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内容建构,这是造成语文课程变革难以短期见效的一大课程因素,并直接影响到语文课程的科学化发展。根据这一客观存在特征,在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实践探索中,就要坚持在课程论指导下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分步推进、重点突破,并进而提炼经验、示范推广、总结提高,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实质性建构正是以此为实践路径来加以有效探索的。具体来看,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探索有3个阶段,且每个阶段各有一个重点或主要方向。第一阶段是2007—2011年,重点是较彻底地改变语文教学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教文章内容的不良现状,尝试确立了以区分选文类型来进行课程内容建构的实践变革。这一课程内容构建就是以王荣生教授选文基本类型理论为指导,把文选型教材内的课文按照“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加以合理区分,并力求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做到科学选择、恰当取舍,从而使混沌不清、头绪繁多、内容庞杂的语文课程在内容体系上逐步变得清晰与系统起来,为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实践探索提供宝贵经验。第二阶段是在2011—2012年,重点是以批注式方式来变革阅读方式,使批注这一传统阅读方式成为广大师生进行阅读理解的重要方式,以此来推动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第三阶段是2013年后至今,重点任务是探索“课外阅读课程化”——在宝安区所属中小学全面推行每周一节(部分学校为两节)的阅读课试验推广与“时文美文”读书阅读活动,使得语文课程在对象和内容上逐步从课内走向了课外、走向了生活、走向了社会,推动了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实质性步伐。对建立于这一长期实践探索基础上所具有的课程论建设意义,探索者也系统总结到在语文课程内容建设试验中,“除了以往关注的重点如教材、教法外,在新形势下,我们还要站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高度重新审视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7]。这就清晰表明,语文课程内容建设在试验与实践层面不能只简单去关注“怎么教”,还应更多关注其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建构——“教什么”。如前所述,在长期语文课程实践变革中的确客观上存在着不论是优秀教师还是一般教师大多都聚焦于探索“怎么教”而常常忽视“教什么”现象,致使语文独立设科百余年来就始终面临着课程内容不明、教学路径不清的不良局面。如此看来,宝安区在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构建分阶段、有重点地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加以积极实践探究,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的实践路径选择具有积极借鉴价值。
另一方面,通过重点突破实践路径的选择来推动语文课程内容的实质构建,有助于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由于语文课程涉及因素极为众多,且具有“不如别的课程那样在内容上具有知识界限明显、能力阶梯清晰、内容前后勾连之特点”[8]。因此,即使是在一实施时间较长试验中也需确立重点,以求对突出与关键问题的教彻底解决。宝安区在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建设试验探索中,把“课外阅读课程化”作为重点。这一重点的确立,是基于“以往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材的作用,沉湎于教教材而忽略了教语文”与有时师生们“即使战略上重视了阅读,也大多在战术上轻视阅读”基本判断[9]。鉴于此,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构建者就把认为课外阅读就是“课堂外阅读”的传统认识“改造升级”为“课文外阅读”,从而使得这一过去易于流于形式且实际效果较差的重要课程形态逐步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与基本手段。在“课外阅读课程化”试验中,试验者以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教学化、系列化、活动化、评价化”为基本保障、以读书报告会为重要抓手,确保了语文课程内容构建目标的初步实现。具体看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宝安区在尝试探索中逐步构建起涵盖目标、内容、实施、评价4要素在内的较完整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内容系统。其中课程目标是对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总目标加以细化与分解而成为文学类、非文学类课外阅读两大类,并在这两大类下再细分出不同文体这一更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力求使目标清晰可现。课外阅读课程内容主要是依据初中学生认知规律与实际阅读能力而按照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推出阅读推荐书目——7、8年级多读诗歌、小说,8年级兼读传记,9年级侧重散文阅读,逐步形成了既相对固定又有一定灵活性的课外阅读内容体系。这一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是以与课文阅读同样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化”形式来实施与推动,确保课程内容落地。此外,有效组织的读书报告会也使得学生在设计系统、组织严密的读书交流汇报中分享读书快乐并促进他们领悟力、感受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发展。同时,课外阅读课程评价就是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在读书分享、专家讲座、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注重在阅读实践过程中调动发挥教师、同学及其他人引导、激励和启发作用,调动学生在参与阅读、喜爱阅读中逐步学会阅读、享受阅读积极性,确保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10]。
要看到并勇于承认,语文课程因其母语性质与半自然习得等多种特征,似乎人人都对其如何学习与掌握有着较大话语权;语文课程也因其具有知识点极为分散、能力提高极为缓慢、表现形式极为多样等众多学科特征,成为一本难念的经[11]。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长期存在,根本根源在于语文课程标准中缺乏明确的“内容标准”,并较为具体地“表现为以课程目标代替课程内容、以能力目标代替内容目标、以活动目标代替内容目标”,从而使得课程内容变得只具有“原则性、指向性与模糊性”[12],而难以做到如其他课程那样具有清晰与具体的“内容标准”。可能也正缘于此,在不同时期的语文课程实践中就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张志公先生批评指出的人人都可对其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现象。客观看,虽然这些众多“业内”或“业外”人士的观点看法、实践经验、课程主张大多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就整体情况来看,许多认识或理论只是偏于一隅或主要来自一人一时之感受,因而就难免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端。因此,就语文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内容建设实效看,要使其具有较高科学性与实践可操作性,就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系统谋划、长期坚持、不断改进,并在科学总结经验、积极借鉴推广中才能取得实效,也才能有望念好这本难念的经。如此看来,宝安区在全区初级中学范围内坚持以分阶段、重过程、有重点的实践路径选择与逐步推进、集腋成裘的推进策略,对建设语文课程内容具有较好启迪意义。
教育作为人类有意识、有计划、有选择、有组织、有调控的一种旨在向新生一代传递知识、提升能力、完善素质、涵养品格的社会化活动,既在培育学生发展成长中有着突出作用,也对教育者在自身发展提高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还对教育教学客观规律探究、学科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现实推动作用。如此看来,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实践构建探索取得了如下几方面成效。
第一,语文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探索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较快提升。对学生发展成长具有重要奠基价值的语文课程,长期以来的确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甚至有人不无偏激地主张除小学低幼年级的汉字教学外,其他各学段语文课程大都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可不开或少开[13]。何以会出现如此观点呢?这既与语文课程的母语性质与学科复杂性特性有关,更与其缺乏明确课程内容并进而导致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缺失有关。可能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以课程内容的建构为探索方向并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中发挥积极能动作用就成为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实践构建的最大动力。从长达十余年试验成效看,这一试验的最显著成效就是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提高。对此,试验者曾客观总结说,这一试验的最大成就就是使宝安区5万多名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受益。因为在这一试验的有力推动下,宝安区虽面临生源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但全体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却有明显与稳定提高,特别是“最近4年更是大幅超过市平均水平”。在较快提高学生中考语文考试成绩的同时,不少初中学生还在“课外阅读课程化”积极影响下,在具体与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自身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爱好阅读、自主阅读、主动阅读成为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的主要途径与重要基础,为他们一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语文基础。
第二,语文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探索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较快提升。教师职业虽平常而平凡,但这一职业中最富有价值的却是教师可在完善学生素质的同时也可同步完善自身素质。可以说,宝安区在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探索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发展,也带动了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譬如就语文课程内容建构试验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倪岗老师来看,他在这一对语文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思考与研究中,较系统地阐发了课程与教学内容建构的许多具体设想与具体实践总结。仅就个人学术研究成果看,他近年来先后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课程·教材·教法》与对语文教育有导向性作用的《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了《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及实施——基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的实践研究》《抓重点 重过程——深圳市宝安区组织初中语文学科教研活动的思考》等文章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要提及的是近年来在语文教育界有着较好较大出版影响的《新作文》杂志,还以连载形式刊发了倪老师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知识建构之理论借鉴(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知识建构之历史溯源(二)》等系列论文,反映出他对初中作文课程内容实质性建构的真知灼见与实践创新。同时,在倪老师的影响带动与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实践推动下,一批潜心教改、乐于探究的语文教师也在踊跃参加这一改革实践中使得自己的专业水平得以发展与提高。譬如在“课外阅读课程化”试验中,宝安区的许多语文教师也感受到了组织开展阅读活动与与之相关研究的乐趣,仅读书会关于这方面研究的实践论文先后就发表了30多篇,其中3篇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4]。同时,这一试验改革也促进了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在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实践探索推动中,宝安区近年来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语文教师:有人代表广东省参加中语会组织的第四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荣获一等奖并获最佳教学仪态奖,有人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课程改革实践经验介绍,有人应邀到其他学校与地区进行学术讲座……这表明,语文课程内容改革与建设实践使许多教师成为语文教育的“行家里手”,并影响和带动了更多教师自觉追求专业提高与素质完善。
第三,语文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探索推动了语文课程建设发展步伐。对语文课程研究中存在着的学理性不强、科学性不高等现象,倪文锦先生曾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充斥着太多的带有随意性的‘我主张’‘我认为’……如果认为母语教育人人都可以说几句,都认为个人的一己之见就代表唯一正宗,那于变革语文教育现状并没有切实的帮助。”[15]这一看法的提出,自然是由于我们对语文课程规律的探索与课程实践的研究事实上存在着较多明显不足:或因研究者与实践者多为“单打独斗”而使一些成功做法缺乏普遍借鉴意义,或因研究者与实践者带有鲜明个人风格而使他人难以模仿效法(如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或因研究者与探究者偏重于学理探究而缺乏实践验证导致说服力不强,或因一些试验只关注于实践推进而缺乏理论概括而导致普遍性不高……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得语文课程真正成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令人诟病的“老大难”问题。从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建设实践探索来看,其具有较高的语文课程论认识意义并具体表现为:一是长时期深度关注、积极建构“教什么”这一本体性问题,对语文教育领域长时期偏重于研究“怎么教”具有重要纠偏作用。个中缘由实际上极为简单,因为我们如对“教什么”这一课程本体性、根源性问题都没有弄清楚,那么无论怎样反复深入地去探讨“怎么教”,就极有可能使得语文课程的一些关键问题要么成为伪命题、要么只纠缠于细枝末节,难以对其发展提高起到根本性推动作用。二是大面积、长时期“聚焦式”试验与实施,对提高语文课程科学化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在教育领域特别是语文课程领域中,长期以来因急功近利思潮常导致各种观点纷呈、模式频出、探索众多,特别是各种花样不断翻新的教学方法更使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由于许多课程改革只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同时有些改革缺乏大面积、长时期的“跟踪式”试验与深度研究、客观总结,这就使得一些本具科学性的经验无法推广与示范。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探索从2007年启动,一直都聚焦于“教什么”的深度研究与试验实施、示范推广,其实践过程的持久性、全面性与实践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都较高,因而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科学化发展方向具有明显启迪价值。三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实践探索与现实构建,对改变其少慢差费现象客观存在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语文课程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取得建设性成就,就必然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近年来,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实质性建设逐渐成了这一领域的“显学”,王荣生、韩雪屏等学者都贡献了他们对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建树与实践构想,在课程认识论层面推动了问题的初步解决。但就语文课程建设实践看,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对课程内容建设较大面积、较长时间的试验与实践探索要明显落后于理论分析与认识。如此看来,在对语文课程内容建构理论探究基础上,主动付之于科学谋划、全面统筹的实际行动研究与扎实全面的实践总结、试验推广,必然既会验证理论分析的科学性也会推动问题的积极解决。
客观看,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建设试验探索与实践推进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界限划分不是十分清晰、对教学内容的构建实际要多于对课程内容的构建。但就试验面积之大、时间之长与注重总结提炼、示范推广等方面而言,这一实践探索还是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语文课程内容构建的现实路径选择上可给我们带来如下三点启发或启示。
第一,语文课程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内容体系有效构建的深入研究。王荣生先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从推动课程目标切实落地的学术视角入手,高屋建瓴提出语文课程内容建设要从课程、教材与教学三方面来梯次解决三个既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问题——“应该教什么”“用什么去教”“实际教什么”,引发了学界的关注、探索与实践。对此要看到,在语文课程建设历史与现实中,由于语文课程事实上没有对应的学科体系而导致内容缺失,致使同一篇《陈涉世家》在不同时期与同一时期的不同语文教师中就有着截然不同内容取舍、选择、解读与训练,但这些不同处理却很难找出必要与必须的学理依据。同时,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缺失致使语文教材内容常常事实上代替了课程内容、由于语文教师在对文本把握、处理时也常常事实上代替了教材内容,这就必然使得朱自清名作《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文本在不同语文教师的课程实践中(课堂上)有着明显不同处理方式与不同呈现。就是说,似乎处处是语文内容但又可能不是真正内容的语文课程,与有着确定课程内容的数学、物理、生物等课程等有着明显不同,也与历史、政治等这些有对应的社会科学作为依据且有着既定内容的课程有着明显不同。缺乏具有系统学科与可靠学理为依据的课程内容,成为制约语文课程科学化水平的根本性要素。因此,从促进语文课程发展这一目标出发,切实加强与加快语文课程内容的实质构建并进而带动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质建构,应是当前与今后语文课程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对此,宝安区试验者也认为语文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课程层面的形态,“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因而对它的研究不仅重要,而且非常紧迫”。当然,这一研究既要有理论辨析、价值体认与多方论证,也要有实践探索、科学总结与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建构的目的。
第二,语文课程内容体系的有效构建又要以实践探索为基础。在重视对语文课程内容构建加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对其加以实践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因为纵观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除受政治导向、社会舆论等外部因素外,在语文教育内部也长期存在着过多的语文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多时以一己之见、一人之感而提出的“我认为”“我主张”现象。虽然这些“我认为”“我主张”客观上都有着一定依据并常有着不俗教改(学)成就,但就整体而言由于没有必要与充足学理做支撑,同时也因这些教改大多带有改革者鲜明个性特征,因而这些已有探索或改革对语文课程建设所起作用实际上是不甚明显和不太持久的。此外,鉴于教育教学改革复杂性与长期性的客观存在,再加之语文课程显得比其他课程显得更为复杂更为多变,因而坚持以大面积、长时期通过科学试验来推动其变革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就是说,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实质构建需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大面积、长时期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探索,才能使那些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中真正起基础性、奠基性作用的语文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等基本与重要元素成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并进而转化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推动语文课程建设科学发展。
第三,语文课程内容构建试验探索要以系统谋划、有序组织、科学总结为基本保障。如前所述,语文课程的独特性带来了其内部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与组织实施的艰巨性,需从理论与实践多个层面入手,才能有望“拨云见日”。此外也有一些语文课程试验变革虽有较好组织,但却持续时间不长、试验人数不足、总结提炼不够,致使本可以取得较好较大成效的一些试验常无疾而终。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实践探索、试验研究之所以取得较好成效,与其有着良好组织保障关系密切。具体来看,宝安区如下组织保障措施就值得在语文课程建设实践中加以借鉴。一要强化教育部门、教科研部门对语文课程建设的统筹领导,形成课程变革合力。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多时被视为是教师或学校之事,常缺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统筹组织。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建设实践探索之所以能取得实效,一大因素就是教育部门对其给予了有力组织协调、教科研部门给予了必要统筹实施,确保其能在实践中顺利推进。二要强化典型引领作用,确保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得以及时推广运用。宝安区在推动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十分注重对优秀语文教师与学校诸多成功做法的提炼、推广和运用,许多宝贵实践经验得以迅速传播并引发群体效仿,从而推动了课程变革步伐。三要强化统一要求与自主探究相互结合,确保课程内容变革有明确方向。作为课程内容建设的试验性实践探索,必然要有方向一致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允许和鼓励在基本方向一致前提下的教师与学校的自主探究。宝安区以课程内容建设为基本方向,对区内各学校与语文教师有着一致要求,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各学校与语文教师自主探究、大胆革新,使语文课程内容建设既在基本对象、主要构成上具有一致性,也使不同学校与教师有着一些独特而富有成效的积极探索,共同汇成了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