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及其对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2021-12-31 13:42邹小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幸福观理想信念精神

万 涛,邹小华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场合讲话中都提及“奋斗”和“幸福”这两个关键词,并围绕着“奋斗”和“幸福”做了一系列深刻的阐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形成了具有时代意蕴、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新时代奋斗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到:“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这充分表明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核心要义,即幸福不是坐享其成的,而是要通过广大人民长期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取得。奋斗是实现幸福的现实路径,幸福是奋斗的必然结果。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学生是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奋斗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并强调对青年学生“要在培育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因此,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指引下,深入探究青年学生奋斗与幸福的融通路径,大力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并为之不懈奋斗,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在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上,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产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阐述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发展要素,体现了中华民族基因中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明确奋斗方向、端正价值取向和成长成才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奋斗的问题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以发展为引领的幸福观。每个时代主题都赋予了每一代人相应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政治判断,表明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相对低下,这意味着今后发展的内涵将随之发生变化,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只追求速度与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质量与效益的集约式发展转变,发展阶段将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这“两个没有变”充分表明了我国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发展才是实现国富民强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兴国之要,是解决当前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3]艰苦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显现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保持着奋勇前进、只争朝夕的动力,切实把奋斗精神融入“四个伟大”全过程,切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立足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阐明了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概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4]实现中国梦需要新时代青年学生增强思想认知,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脚踏实地、实干苦干的奋斗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发展而作出手胼足胝、孜孜不怠的艰苦努力。

(二)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奋斗的问题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观。马克思在中学时代的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5]马克思将个人幸福与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紧密联系,把为人类谋幸福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6]由此可见,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坚持人民主体的地位,坚信人民是幸福的主体,也是幸福的创造者与享有者。幸福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也是党和国家的使命问题。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亘古不变的初心,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艰苦奋斗精神,争取和保障广大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险、砥砺奋斗、持续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的美好生活愿景也一步步变为现实,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奋斗为了人民、奋斗依靠人民、奋斗成果由人民共享。可见,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指明了奋斗的本质和价值旨归,青年学生只有牢记“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奋斗宗旨,把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融入奋斗过程中,把个人幸福与中国梦紧密结合,才能点燃为国为民奋斗的热情,凝聚为国为民奋斗的力量,在为国为民的伟大奋斗实践中同步实现个人的幸福。

(三)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全面回答了如何实现幸福的问题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以劳动创造为基础的幸福观。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幸福都源于个体的自我奋斗,奋斗是实现幸福的唯一路径。劳动作为奋斗的表现形式,是幸福的真谛和源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是自由的生命的表现……是生活的乐趣。”[7]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正是由于劳动实践活动才创造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一方面,人只有通过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才能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一旦物质生活资料满足其生存时,人就会获得生命幸福感。此外,人类运用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可以创造产品,通过产品的卖出和使用人类能体会到自己的创造价值,从而获得被认同的幸福。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人类得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的价值与需求也得到满足,从而也获得幸福,充分体现了“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8]具体来讲,辛勤劳动是指劳动的态度和积极性。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坚信劳动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懒散、畏难和懈怠注定不能实现幸福。要脚踏实地、砥砺奋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和收获幸福。诚实劳动是指劳动中要秉持的作风。诚信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信条,也是市场交换的基本准则。在劳动实践中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要说实话、做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去完成各项工作。创造性劳动是指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带来的思维、技术、知识等革新,从而大幅提高劳动效率、产出超值的劳动成果的劳动。这要求我们要大力宣传“劳动创造幸福”“勤劳致富”等观念文化,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形成尊重劳动、鼓励劳动、勇于劳动的社会氛围,并以创造性劳动作为内驱力推动社会实现飞跃式发展,使得广大人民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不断增强幸福感。简言之,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指明了勤劳拼搏是实现幸福的唯一路径,有力破除了“奋斗无用论”“奋斗过时论”等论调,指引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培育奋斗精神,提升奋斗本领。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理论核心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奋斗过程中去获得幸福。具体而言,它以人民立场为奋斗幸福之本,以国富民强为奋斗幸福之源,以理想信念为奋斗幸福之翼,以勤劳拼搏为奋斗幸福之径。当代青年学生应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个人的奋斗目标,把自己的“个人梦”与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相融合,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幸福,在联合起来的劳动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及成因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是新时代的主要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在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青年学生始终走在前列。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受到国外社会思潮、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青年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紊乱、奋斗精神弱化与缺失,对幸福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

(一)理想信念空洞,奋斗价值弱化

进入新时代,社会信息网络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各式各样的网络娱乐化思潮席卷而来,对生活在网络社会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伴随着自媒体时代兴起的网红经济、直播经济、消费主义陷阱、快餐式娱乐文化以及国外自由主义舆论思想的大肆渗透,导致了部分青年学生价值信仰弱化,传统的艰苦奋斗观念动摇,理想信念空洞。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一方面,部分青年学生“娱乐至上”的心态日益凸显,奋斗价值逐渐被削弱和侵蚀,在“泛娱乐化”的思潮中迷失了自己,只贪图享受眼前的心理愉悦和利益追求,忽视了个人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的高远追求。另一方面,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的风气在网络中甚嚣尘上,在社会高度信息化过程中也席卷了校园,青年学生幻想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这种不劳而获的价值追求在学生群体中广泛蔓延开来,部分青年学生逐渐放弃了依靠艰苦奋斗来获得幸福的追求,整日幻想着走捷径、“躺赢”,对学习失去了动力,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和理想,奋斗主体自然也就丧失了主观能动性。

(二)“利己主义”倾向存在,奋斗逐渐功利化

首先,当代的青年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渥,长辈关怀备至,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性,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个人需求,缺少社会责任感,忽视对他人和社会的付出。当代部分青年学生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需求的实现为出发点,在人际交往中不以品行、学识、修养作为交友的准则,而是以地位、财富、权力作为交友的准则,将正常的人际关系演变成利益关系网,利益关系网逐渐替代了奋斗,最后把这种关系网作为着力点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企图寻找实现人生幸福的捷径。正是这种利己主义的行为,导致奋斗逐渐功利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淡薄冷漠,不利于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秩序的构建与发展。其次,唯分数论的教育导向使得很多学生只注重成绩,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青年学生“利己主义”思想浓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北大钱理群教授曾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0]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代青年学生的利己主义倾向很严重,奋斗愈来愈功利化。新时代青年学生如果都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而未看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并在其中找寻奋斗的真正价值,就会完全缺乏对他人、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责任感一旦消失,奉献就变得毫无意义,奋斗精神也就越来越淡化,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因此,要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就要摒弃这种功利性的奋斗价值观,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使命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积聚力量。

(三)享乐主义之风盛行,奋斗逐渐空心化

改革开放以来,掺杂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内容的西方思潮涌入国内,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快乐、挥霍消费等错误的幸福观,甚至部分青年群体把崇尚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作为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和实现人生幸福的密钥,奋斗精神呈现消减性,功利之风和奢靡之风盛行,个人幸福已经凌驾于民族复兴和国家的发展事业之上。诚如马克思所言:“享乐主义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的内容。”在各种外来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普遍会因为过度的物欲放纵而导致精神世界虚无,由此成为“单向度的人”。青年学生由于没有社会经验,思想上不成熟,缺乏对奋斗幸福观的准确认识,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继而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水准的生活”。青年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让他们获得这种“高水准的生活”,贫富不均的社会现状加大了学生之间的攀比,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青年学生对物质享受和热衷消费的追逐,更有甚者通过“校园贷”等方式来填补自己物欲享受的沟壑,青年学生在安逸的物质享受中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奋斗的激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总之,享乐主义使青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倾向于“利己”“享受”,形成了“以享乐为幸福的宗旨”的畸形价值取向和庸俗幸福观。

(四)“佛系文化”弥漫,奋斗呈现边缘化

任何社会群体所表现的社会现象必然要回到社会中去寻找答案。“佛系”所呈现的是当前青年学生对待奋斗的忽视与懈怠,是青年学生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代青年学生对奋斗精神的消解与漠视。追寻问题的根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密不可分。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青年群体在结婚、购房等问题上有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青年群体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一旦他们觉得原始的奋斗目标难以实现时,就会根据现实情况下调当前自身的奋斗目标或者降低超越性需要的价值诉求。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个人的主观性相互作用就会导致青年群体对奋斗目标失去动力,对奋斗价值失去信心,转而满足于现状,随遇而安、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阶层的愈来愈固化,资源相对集中在少部分人群或阶层,青年学生面临着欲求社会阶层流动与现实社会阶层固化的矛盾,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受到强烈的冲击,使得很多青年学生对奋斗价值产生了质疑,对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人生幸福的价值观持消极态度,奋斗呈现边缘化。因此,青年学生越来越“佛系”的背后是对自己奋斗的不自信,对奋斗精神的失望,进而导致自己止步不前。

三、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11]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构建并最终形成了一种以奋斗为前提,以人民为中心,以劳动创造为基石,以幸福为指向的科学理论体系。当代青年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需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针对当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弱化、奋斗呈现功利性、奋斗动力丧失等问题,需要用科学的奋斗幸福观进行指导,让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奋斗教育,树立奋斗意识,提升奋斗本领,担当时代新使命,努力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

(一)增强思想认知,坚定理想信念

首先,加强对奋斗精神的理论阐述。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对一个事物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掌握,才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引,从而产生合乎规律的行为。当代青年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奋斗幸福观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奋斗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产生了质疑,不利于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培养。这就需要新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深刻阐述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的思想内涵以及新时代下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幸福观,坚定正确的奋斗方向,使学生在实践中始终保持着一往无前的向上精神,并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奋斗道路。在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对其渗透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坚决摒弃和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奋斗无用”的思想,引领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榜样,进一步弘扬新时代奋斗价值观,逐步提升青年学生在思想、价值和情感等各方面对培育艰苦奋斗精神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学生群体对奋斗精神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使得青年学生自觉勇于担当责任与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时代力量。

其次,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如人生的灯塔,指引着青年学生航向前行的方向,是奋斗的精神动力。奋斗精神往往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支撑,坚定的理想信念会为奋斗注入具体的内容,让奋斗具有内在的、持久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青年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建立的重要时期,只有筑牢理想信念,青年学生才能坚定正确的奋斗方向,迈入正确的奋斗道路;才能不畏困难,敢于攀登,激发潜力,形成敢吃苦、敢拼搏的奋斗幸福观和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要不断给青年学生补足精神之钙,以崇高坚定的信仰来指引青年学生找准奋斗方向,铸就挺拔的灵魂。因此,这需要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讲好思政课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塑造勇于担当的品格,将个人的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为同代人的幸福而奋斗的过程来实现自己的幸福,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以先进模范来引领、点燃为国为民奋斗热情

先进模范是时代的楷模,是某种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对培育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具有重大作用。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楷模,其身上体现的奋斗精神却亘古不变、历久弥新。革命时期,正是叶挺、赵一曼、刘胡兰等革命者的浴血奋斗精神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践根基;建设时期,正是钱学森、焦裕禄、王进喜等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时期,正是王继才、罗阳、王逸平等时代坚守者的专心致志、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实践活力。讲好先进模范的奋斗故事是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有力抓手。首先,要引领青年学生把先进模范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深入挖掘先进模范的光辉事迹,将事迹通过思政课程或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并开展主题活动进行系统学习,把榜样身上的奋斗精神转化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幻灯片、原创歌曲、短视频等形式,强化思想认同和价值取向,引导青年学生自觉与先进模范对标看齐。其次,要引领青年学生将先进模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道德遵循。这需要以先进模范为旗帜,引导青年学生端正个人的行为逻辑,深刻理解先进模范的精神内涵,把先进模范身上的优秀道德品质和精神品格转变为自身为人处事的准则。最后,要引领青年学生把先进模范作为自己奋斗动力的榜样。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不断学习先进模范的奉献力量、使命力量和信仰力量,汲取他们身上的舍己为公的奋斗精神,并一以贯之地将奋斗精神融入自身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把自身的奋斗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增强奋斗的使命感和归属感,点燃自己为国为民奋斗的热情,激发自己的奋斗原动力。

(三)加强实践锻炼,强化学生体验感知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培育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土壤。通过实践,青年学生可以在社会大舞台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提升本领,也是奋斗精神培育最鲜明、最直接的形式。青年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好知识技能,更要把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造品格,课堂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让青年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的飞跃,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离开社会实践,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对待实践中出现的事件需要认真分析、反思和总结,深刻感悟奋斗的价值意蕴,强化奋斗的个体感知,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培育奋斗精神。因此,高校要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积极参与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专业实习、扶贫调研、志愿服务、乡村支教和创新创业等活动,要让青年学生在干事创业的具体实践中去培育奋斗精神。在实践中,强化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的决心。青年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人生阶段,应当沉下心来,要明白伟大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奋斗出来的,引导青年学生在奋斗实践中去锻炼自己,踏实苦干,提升奋斗本领,坚定艰苦奋斗、持续奋斗的决心。在实践中,强化青年学生敢于挑战的勇气。当今时代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需要有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人才来做时代的弄潮儿。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敢闯敢拼、不畏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实践中,敢于应对一切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与挑战。在实践中,锤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使得青年学生思想行为上更快成长成熟,激发其奋斗热情,主动担起社会责任。引导青年学生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争做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具体行动去参与山区支教、精准扶贫和西部建设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四)营造良好的坏境,潜移默化地塑造奋斗精神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良好的环境会对人的意识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就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使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进而塑造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营造以埋头苦干、艰苦奋斗为荣的社会环境。社会大环境往往能影响青年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政府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媒介来大力宣传最美奋斗者的光辉事迹,弘扬社会主旋律,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对丑化奋斗、不劳而获的社会现象要予以猛烈抨击,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其次,营造乐于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环境。学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引领青年学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觉养成艰苦奋斗的习惯。高校要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凸显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横幅、微博等多种媒介形式来宣传教育,让艰苦奋斗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营造崇尚奋斗、共同奋斗的氛围,使青年学生沐浴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另外,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围绕奋斗精神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讲座、征文等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奋斗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以奋斗为荣。最后,营造勤俭节约、踏实苦干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青年学生成长阶段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父母要秉承艰苦奋斗的教育理念,帮助其树立奋斗意识;同时父母要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规范自身行为,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子女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

(五)关照利益诉求,激发奋斗自觉

奋斗自觉是提升奋斗本领、培育奋斗精神的前提,没有奋斗自觉就谈不上塑造奋斗精神。奋斗自觉表现为青年学生能够清楚明白奋斗的价值和目的,并愿意主动为之付出实际行动,能最大程度地为奋斗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取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要激发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奋斗自觉就要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使青年学生能够在奋斗实干中看到光明的前景,从而提升青年学生的奋斗认同感。利益诉求的满足是激发青年学生奋斗自觉的动力,也是奋斗实践的现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青年学生的利益诉求主要来自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物质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从物质层面来讲,马克思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7]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奋斗的成果直接表现为物质上的获得。满足青年学生的物质“获得感”可以直接彰显奋斗的作用,激发奋斗自觉和奋斗动力。一方面,高校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就餐、住宿、上课、上网、出行等,满足青年学生物质条件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以奋斗精神为重要指标的奖学金评价体系。从精神层面来讲,由于社会阶层日趋固化,上下阶层流动通道变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部分青年学生因感到社会不公而丧失奋斗动力,心态越来越消极,行为越来越“佛系”。为此,必须要关注青年学生的精神利益诉求,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高校要满足青年学生在评先评优、入党、就业创业、保研等精神方面的利益诉求,给学生努力学习、不懈奋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要进一步畅通阶层流动通道,保证公平正义,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给新时代青年学生创造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环境,引发青年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点燃他们的奋斗热情。只有使青年学生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青年学生才能看得到奋斗的前景与希望,才会有动力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永葆艰苦奋斗的精神。

猜你喜欢
幸福观理想信念精神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拿出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