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峥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信息素养是高等院校师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ACRL) 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对信息素养定义如下: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1]。
面对信息数量的迅速增长、信息类型与内容的多样化、信息技术与手段的更新换代等信息时代的新特征,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捕捉与获取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信息管理与评价能力、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也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相比于其他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以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在当前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与职业能力的提升与其信息素养息息相关。《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明确指出,支持“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信息素养”三位一体,“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与信息素养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2]。
根据笔者对四川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的基本调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具体类型包括新生入馆教育、信息培训及专题讲座、文献检索课程、信息检索与信息能力竞赛,以及世界读书日系列特色活动等。这些已经开展的教育教学及竞赛活动构成了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实践效果来看,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辅部门,图书馆不具备展开常规教育教学的制度环境和教学资源。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图书馆馆员,尤其是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在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等常规工作的前提下兼顾部分教育教学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很难协调。尤其对于部分师资力量不够充分,相关专业背景的馆员数量有限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在有限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常规化和系统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是非常困难的。
当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常规内容基本上以新生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程为主。新生入馆教育作为新生进校的必修课,帮助新生了解图书馆空间结构、馆藏文献借阅等服务职能。从信息素养教育的角度看,入馆教育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系统教育功能。文献检索课程则着重教授学生掌握馆藏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技能,对信息意识、信息思维、信息道德、信息化专业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较为有限。除此之外,其他讲座、培训,信息能力竞赛、世界读书日特色活动等,并不具备系统教育的功能,无法实现常规化开展。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思维、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缺乏系统性。
当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也涵盖了包括信息基础知识、网络信息检索和专题数据库检索等与学生实际需求较为相关的教学内容,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尤其是以公共选修课等教学形式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缺乏与学生具体专业的深度融合,学生掌握的检索技能无法与专业需求很好地结合。这种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将信息素养的课程知识应用到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提升上的教学效果有限,很难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信息素养三位一体,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与信息素养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战略层面,高职院校缺乏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准确定位和科学认知,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将信息素养培养作为与学生专业知识讲授与职业技能提升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政策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配置上缺乏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足够支持。不管是新生入馆教育,还是文献检索课程或其他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囿于教学资源与学时安排不够,师资力量不足,都存在教育周期有限、覆盖面小、缺乏系统深度学习的问题,从而导致当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系统与可持续培养,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可持续开展的制度设计和实践环境。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职院应从师资力量配置、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建立信息素养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开展机制等方面,对现有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不断改进与优化。
着力培养和提升现有图书馆员,尤其是具备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及其他教学资源,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质量,将学生吸引到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能够为之所用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引进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型馆员,或通过与系部专业的合作,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主体。
突破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局限于文献信息检索类课程的单一性,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技术手段、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体系。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突破目前以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可将信息论、信息传播学、大数据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学生信息素养息息相关的学科内容纳入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体系,着力挖掘与培养学生的信息感知意识、信息应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信息意识,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科学知识、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良好的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信息素养。在教学手段上,除常规线下教学以外,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在线教育空间,开发信息素养教育在线课程,给予学生全方位、无障碍的信息素养教育[3]。
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信息素养“三位一体”,培养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与信息素养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和培养目标。信息素养是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为主要目标,并帮助学生将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提升有效融合,在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思维和信息能力的作用,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造性地完成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提升。在常规的信息素养课程之外,结合专业特色与专业需求,开设针对特定学科的普通文献或特种文献检索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某些专业知识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结合点,利用信息化思维或信息化手段开展嵌入式专业教学。
在战略层面,高职院校应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和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层面,高职院校应根据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持续改进的原则,在师资力量配置、教学资源和学时安排、管理模式(教学和竞赛成果认定和奖励)、技术创新等层面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依据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对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规划进行持续修正,建立健全信息素养教育长期可持续开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