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志勇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 010020)
井尔沟林场前身是武川县东坡经营林场,成立于1960 年,距今有62 a 历史,在经营历史中发生多次变革,在2016 年4 月,将国有林场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确定为井儿沟林场。井尔沟林场是以天然次生林为主的国有生态公益型林场,主要担负着国有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管护工作,发挥着森林生态效益的主力军作用。林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重要生态屏障的支撑点,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及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生态服务功能显著。
井尔沟林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南部,阴山北麓,属武川县管辖。地理坐标在北纬40°53′~41°03′、东经110°01′~111°31′之间。林场境东临五道沟林场,南连土默特左旗和回民区,西与五家村林场相衔接,北部与德胜沟乡和大青山乡接壤。土地总面积38 161 hm2。
林场位于阴山山脉的中段,属于大青山的组成部分之一。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东西走向,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南坡以1 000 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是断层陷落形成的。山地大部分由古老变质岩组成,在断陷盆地中有沉积岩分布。平均海拔在1 500 m左右,地形错综复杂。部分被玄武岩覆盖,部分地区的熔岩占地已被侵蚀切割成平顶低山和丘陵。
林场位于中纬度内陆高原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带高原半干旱、干旱气候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温剧升,秋温剧降,冬春多大风,降水稀少,盛夏多雨,年、日温差大,多风沙和寒潮。平均气温4.2 ℃,7 月平均气温20.0 ℃,1 月平均气温-14.0 ℃,年极端最高气温36.2 ℃,年极端最低气温-33.6 ℃。≥10 ℃的历年平均积温1 895.6 ℃。无霜期110 d 左右,平均冻土深度209 cm。
林场地带性土壤主要为灰褐土,另分布有石质土、山地黑土、栗钙土和草甸土。灰褐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沿线的山地,与山地黑土交错分布,下与暗栗钙土、栗钙土相接,构成山地土壤明显的垂直分布带谱。有淋溶灰褐土和碳酸盐灰褐土2 个亚类。石质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顶部及陡坡,在北部丘陵的顶部也有零星分布。
林场地形、土壤、气候等差异较大,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是武川县物种最丰富的区域。据统计,武川县野生植物有86 科335属596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7属9种;裸子植物3科6属6种;被子植物76科322属581种。林场境内植被主要有森林灌丛草原、稀疏灌木草原和干草原3 种主要的植被类型。南部山区海拔1 800 m 以上的阴坡、半阴坡,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灌丛草原,建群种有白桦、山杨;另外,分布有绣线菊、虎榛子、胡枝子、山杏、山樱桃、山榆等灌丛和多种草本植物。在山地阳坡的顶部及陡坡处,多基岩裸露,分布着稀疏灌木草原植被,建群种植物有绣线菊、虎榛子、胡枝子等小半灌木和冷蒿、小针茅等草本植物。在海拔1 800~2 000 m 的浑圆山顶,分布着草甸草原植被,建群种有大针茅、羊草、蒿属、地榆及绣线菊等,被誉为“五花草塘”。在林场境内低山丘陵、波状丘陵区,分布着干草原植被。土地多已开垦,仅在坡梁地或丘陵顶端尚有原生植被残留,主要植物有百里香、冷蒿、羊草、小针茅、冰草、狼毒、委陵菜和狭叶锦鸡儿等。
武川县境内野生动物较多,但随着天然林的减少,境内大部分动物已经绝迹。近些年,通过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有些动物又常被发现。哺乳动物有狼、狐狸、獾、黄鼬袍子、野兔等;鸟类有苍鹰、乌雕、金雕、猫头鹰等30余种,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等;爬行动物有蜥蜴、黑乌蛇、七寸蛇等;昆虫有蝗虫、蚜虫、瓢虫、蝶、蛾等约900余种。这些野生动物绝大部分在井尔沟林场均有分布。
林场土地总面积38 161.0 hm2,林地面积37 979.9 hm2,非林地面积181.1 hm2。在林地面积中,乔木林面积4 424.3 hm2,占林地面积的11.65%;疏林地面积93.7 hm2,占0.25 %;灌木林地面积11 851.2 hm2,占31.20%;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61.0 hm2,占1.21 %;宜林地面积13 874.8 hm2,占36.53 %;苗圃地面积22.4 hm2,占0.06 %;无立木林地面积1 203.4 hm2,占3.17 %;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6 049.1 hm2,占15.93%。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均为42.65%。
林场活立木蓄积137 837 m3,其中,乔木林蓄积136 906 m3,占99.32 %,疏林地蓄积606 m3,占0.44 %,四旁树蓄积24 m3,占0.02 %,散生木蓄积301 m3,占0.22%。
林场共有国家级公益林32 731.1 hm2。按生态区位划分,分布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面积分别为27 984.6 hm2和4 746.5 hm2。在国家级公益林中,保护等级为一级的林地面积共28 563.7 hm2,占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的87.27 %;保护等级为二级的林地面积共4 167.4 hm2,占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的12.73%。
2.3.1 乔木林资源
2.3.1.1 森林类别
森林类别包括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生态公益林面积4 424.3 hm2,蓄积136 906 m3,分别占林场面积和活立木总蓄积的100%和99.99%;林场内商品林蓄积量8.0 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01%。
2.3.1.2 树种结构
林场乔木林共有10 个优势树种,分别为白桦、落叶松、云杉、油松、杨树、山杨、柳树、榆树、山榆、柞树。其中,白桦面积最大,为4 070.6 hm2,占乔木林面积的92.00 %,蓄积量为119 758 m3,占乔木林蓄积的87.47 %;其次为落叶松,面积为224.9 hm2,占乔木林面积的5.01%,蓄积量为11 026 m3,占乔木林蓄积的5.08%。
2.3.1.3 龄组结构
乔木林龄组结构分布为:幼龄林面积、蓄积分别为682.8 hm2和6 164 m3;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为3 018.0 hm2和102 123 m3;近熟林面积、蓄积分别为176.4 hm2和8 133 m3;成熟林面积、蓄积分别为528.0 hm2和19 081 m3;过熟林面积、蓄积分别为19.1 hm2和1 405 m3。
2.3.1.4 乔木林郁闭度
乔木林郁闭度0.5~0.7 的林地面积最多,为3 311.3 hm2,占乔木林总面积的74.84%;郁闭度在0.2~0.4 的林地面积为987.3 hm2,占乔木林总面积的22.32 %;郁闭度在0.8~0.9 的乔木林面积为125.7 hm2,占乔木林总面积的2.84%。
2.3.1.5 林种结构
乔木林林种主要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其中主要亚林种为自然保护区林,面积为4 402.7 hm2,占乔木林总面积的99.51 %,蓄积量134 983 m3,占乔木林总蓄积量的98.60 %;水土保持林面积为21.6 hm2,占0.49%,蓄积量1 923 m3,占1.40%。
2.3.2 灌木林地
2.3.2.1 树种结构
灌木林地面积11 851.2 hm2,优势树种包括沙棘、绣线菊、黄刺玫、虎榛子、柄扁桃、蒙古扁桃和山杏。以柄扁桃和虎榛子为主,面积分别为7 275.1 hm2和3 866.2 hm2,占灌木林地面积的61.39%和32.62%。
2.3.2.2 林种结构
灌木林地中,主要亚林种为自然保护区林,面积11 230.3 hm2,占灌木林地面积的94.76%;其次为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面积分别为381.8 hm2和239.1 hm2,分别占3.22%和2.02%。
2.3.2.3 覆盖度等级
覆盖度等级“疏”的灌木林地面积11 089.6 hm2,占93.57 %;覆盖度等级为“中”的灌木林地面积648.4 hm2,占5.47%;覆盖度等级为“密”的灌木林地面积113.2 hm2,占0.96%。
2.4.1 有林地平均因子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为44.02 m3,较内蒙古自治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78.53 m3有较大差距。乔木林平均胸径11.1 cm,与全区乔木林平均胸径12.7 cm相比,低了1.6 cm。每公顷年均生长量1 m3,平均郁闭度0.6。
2.4.2 乔木林主要树种每公顷蓄积
各优势树种中,杨树每公顷蓄积量最高,达到107.78 m3;其次为柳树,为98.00 m3。林场主要树种白桦和落叶松每公顷蓄积量分别为40.64 m3和69.83 m3。柳树和杨树主要以近熟林与成熟林为主,因此,单位面积蓄积较高。
由森林资源现状可看出,林场的森林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生态公益林面积4 518.0 hm2,蓄积137 805 m3,分别占林场面积和活立木总蓄积的100 %和99.99%,在林场经营中占主导地位。
井尔沟林场主要乔木林树种为白桦,共4 070.6 hm2,在所有树种中占主体地位。
井尔沟林场乔木林以中龄林为主,面积占乔木林的68.21%,蓄积占森林蓄积的74.59%,远高于近成过熟林。
井尔沟林场灌木林优势树种主要是柄扁桃和虎榛子,二者面积之和占灌木林地面积的94.01%。
全林场宜林地面积13 874.8 hm2,占林地面积的36.53%,是所有地类中比重最大的,同时说明有较大的造林空间。
林场混交林面积仅为8.3 hm2,占森林结构的0.19%,可见森林结构稳定性较差。
井尔沟林场是以天然次生林为主的国有生态公益型林场,林场的立场之本是生态,发展基础也是生态,全面加强林场森林经营,建立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形成分类经营的基本架构。
优化生产布局,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在强化保护乔木林、灌木林及野生动植物等森林资源的同时,有目的、有步骤地培育目的树种,科学规划、严格保护、规范管理、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工造林难度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区域,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并通过补植等手段,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