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从庆
(杭州财经职业学校 浙江杭州 310052)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也指出,思想政治课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要挖掘德育的历史资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进而达到德育的最终目的。
学科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学科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这个学科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历史在德育学科的渗透即以历史课堂为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让受教育者去感受、去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或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时代感,从而“学习做好一个社会主义新人”。从学科特点看,历史学科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催人泪下的壮阔历史画面、意味深长的历史探索足迹、金戈铁马的历史进程、激昂慷慨的英雄史诗等,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德育学科的理论性较强,特别是政治经济、哲学理论基础知识等课程更是如此。这些理论虽然源于实践,然而要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理论性较强甚至一些纯理论的东西,的确不容易。要把这些东西内化到学生自己的价值理论体系中更是难上加难。这就给政治教师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从很大程度上看,许多政治理论源于历史,也离不开历史知识做支撑,可以说,许多政治知识理论都有相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做佐证,做例解,做源头活水。教师在备课中融入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来支撑、扶助政治理论,能使广大教师做到胸有成竹“袋中有粮,心中不慌”,政治教师自然就有了上好政治理论课的动力,树立了上好政治理论课的坚定信心。
上下五千年有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学生好奇心强,大都喜欢听故事,爱看历史书籍和历史剧。适当的插入一些历史故事,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德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开展德育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讲解人生价值取向问题中“人生目标的选择要同国家社会的需要相联系”时,就可以把鲁迅先生开始学医,后又弃医从文的历史史实引入,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得到教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榜样可学,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高政治课中,许多理论知识都源于历史知识,是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中间会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教学时只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才能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掌握道理。加上我们现行的很多道德规范大部分是对历史上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准则和习惯,经过世代相传,流传至今。历史史实是直观的,历史是以史实为基础的评价来启迪人、教育人的,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悟出人生真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善“一体两面”:一要做好自己;一要做好公民。要造就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才,历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早在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说过:“熟悉历史是一个人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生的眼目。”历史教育虽不能给人以技术,不能直接推动经济建设,但在让人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世界观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中国历来有个人与国家荣辱与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人文传统。但是责任感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对民族的了解和热爱基础之上,一个对民族、国家一无所知的人,是难有民族责任感可言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使他们对本民族有深入的了解,进而明确自己为之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中职学生避免空谈,务实有为的重要前提。
历史蕴含着前人丰富的历史经验,也记载着前人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学习历史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借鉴正反面的历史经验,即等于丰富了人生的阅历,从而使学生增加了经受风雨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让学生了解近代国情、世情,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要横比,使学生对我国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看到我们和西方的差距,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从而对社会的发展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必须有一个大局的观念。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进行前后相联系的深远眼光,把历史上发生的问题,与现实出现的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客观地说,许多学生较缺乏前后联系的深远眼光的,不善于从历史中分析问题的根源,好像所有问题都是因为现实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从而对很多当前社会问题的出现不理解或认识不清,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中很多改革的得失,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对当前我国改革的力度与各项举措,进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理智、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物,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听唱革命歌曲,渲染课堂气氛,增强教育情感。如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有关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先后听唱《南湖的船》《长征》《国歌》《打倒列强》《松花江上》等革命歌曲,以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兴趣;讲到对外开放时,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等。
实践证明,单凭课堂内进行的德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若再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其教学效果会更佳。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际活动,让他们在行为实践中锻炼思想,培养优良品德和行为。历史课除了课堂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阵地,就是把学生带到课堂外进行教学。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建国以来的辉煌成就展览;参观烈士陵园;访问老红军、革命老战士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激发他们树立“从小立大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将影视资料引入教学可增强视听效果,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影视资料的引入,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影视资料,如《卡尔·马克思》《走进毛泽东》《百年小平》《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通过观看与德育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影视纪录片,大多数学生认为,那些让人难忘的珍贵历史镜头所再现的史实,使自己在学习上更形象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
我国建设了许多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各地都有一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考察历史遗迹和遗址,通过对革命历史名胜的参观,了解历史事件,了解展览馆中的历史文物,感受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写成文章,既能锻炼文笔也能学习知识。
以“历史渗透”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于学科教学,通过学科渗透、隐形的教学方式达成德育教学的目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课程的感染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