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俐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淮安 223300)
2012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是贯穿《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2014年8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1]。”随着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工作也得到多方位的关注。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卓越幼儿园教师的素养愈发重要,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工作迫在眉睫。
首先,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卓越幼儿园教师能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卓越幼儿园教师有着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着崇高的职业信念。以幼儿为本,关注、尊重每一位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可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指的是幼儿教师从非专业人员到专业人员,不断提升自己专业品质的过程,包括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等方面。卓越幼儿园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及明确的教育信念,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比较完善,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坚持终身学习,能制定系统完善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因此,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构成体系,推进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最后,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可以促进幼教行业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可以有效解决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积极推动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进而提升幼教行业的整体专业水平。
卓越幼儿园教师指的是具有明确价值取向、道德素质高尚、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备熟练的教学能力、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科研反思等能力、坚持终身学习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2]。具体来看,需要从师德修养及教育信念、专业基础与知识结构、保教能力和终身学习等三个维度来厘清其质量标准。
要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是重要的前提条件,要成为卓越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具体来看,卓越幼儿园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着崇高的职业信念,具有求实、合作、坚韧、奉献和创新精神。能够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稳定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要具有较强的教育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的精神。要以幼儿为本,关注、尊重每一位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卓越幼儿园教师要具有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要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学前教育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能掌握和运用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要能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学前教育教学理念,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能构建丰富的知识结构,奠定扎实的保育教育知识基础。
卓越幼儿园教师要具备高效突出的专业能力,如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能力、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等能力。卓越幼儿园教师要具备灵活机智的教学策略,拥有娴熟的教学技能,善于反思与探索,积极创新,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更加关注教育的发展性、连续性及整体性。卓越幼儿园教师能够有效平衡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能将专业理论创新地融入在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沉淀教育智慧。
高校在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方面可以用以研带学、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促进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要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需要,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要充分听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同时要关注用人单位对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具体需求与期待,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准则,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我发展的要求,把成为卓越幼儿园教师作为自己追求的远大目标,通过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修养,确立自己的教育信念,明确幼儿教育的责任。在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要完善教育计划,拓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增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实效性。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加强对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要求。
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提高学习标准要求,采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训练、素质拓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课程等模块优化组合。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将项目活动、情境教学、工作坊体验等方式融入传统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反思的形式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前教育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反思创新能力,从而为成为卓越幼儿园教师打好扎实的基础。此外,还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选修课的开设门类,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进行自由的课程选择,给予学生多方位的学习渠道,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不同课程模块知识、能力结构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真正做到博学多能,为成长为卓越幼儿园教师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UGS模式是由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幼儿园)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师范教育不仅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考虑学生获得教育技术和教育能力[4]。为了有效践行UGS协同培养的育人理念,高校要挖掘多方资源,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形成积极的互动合作关系,政府要发挥宏观的协调作用,高校做好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引领工作,幼儿园要作为实践基地积极参与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工作,从而形成区域化、一体化、长期稳定的“学教研”共同体。高校和幼儿园要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将教育见习、模拟教学、课题研习、教育实习等具备实践课程情境性与参与性的内容纳入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在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验做到整合渗透,将高校为基地的理论学习与以幼儿园为基地的实践体验整合起来,形成层次性、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幼儿园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要建立一体化的导师合作研究关系,积极实践“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实践模块的教学中,高校要聘请幼儿园优秀教师进行授课,成为学生校内的兼课教师,幼儿园教师还应作为学生在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高校教师也应深入一线幼儿园,长期深入到幼儿园开展公开课观摩以及教学研讨活动,对幼儿园的教科研等活动进行积极指导,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发展动力,促进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评价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高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等用人单位为评价主体。高校要敏锐关注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对卓越幼儿园教师发展的具体要求,从而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反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厘清教学方案的科学性,确保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坚持教学方式的多元性,以适应社会需要。在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制定完善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具体的规范性文件,从而为高质量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奠定制度基础。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准则,关注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建立见习、研习、实习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标准,由高校专业教师和幼儿园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实训工作进行追踪性考核,考核可通过课程考试、专业技能展示、竞赛评比等方式进行。在评价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时要加强过程性考核,为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师德修养、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通过长期跟踪记录,可以展示卓越幼儿园教师作为培养对象的成长过程[5]。在此基础上完善卓越幼儿园教师发展的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幼儿园要严把入口关,提高学前教育行业的准入门槛,以此整改幼儿园教师无证上岗的混乱现象。要规范幼儿教师的从教资历和专业背景,要提高保教人员的专业文凭要求,教师必须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才能进入幼儿教育机构当教师,确保幼儿教师持证上岗。要提高入职时的选拔要求,引进更多优秀卓越的幼儿园教师。幼儿园要对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评估,针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上进行差异化的评价。
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高校、政府与幼儿园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以及建立多维全面的评价体系等方式,可以为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工作提供较好的探索路径,进而可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