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

2021-12-31 04:57史小华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日语专业课程共同体

史小华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承载着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及健康人格塑造的双重使命。高校日语专业应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力推课程思政,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日语专业人才。为此,本文深入研究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逻辑层次,探讨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模式,以期推进高校日语专业的改革和创新。

1 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一直是大学新生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语序相反,概念不同,课程理论差异很大,但内在要求相同,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呈现课程的单一性;课程思政则以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叠加形式呈现,表现出课程的双重性。

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语专业的课程教学,在传授日语知识的同时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塑造学生应有的三观,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应当说,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基于具体专业的个性化尝试,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补充、扩展与深化。日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程思政的主导者与实施者,在不断加强自身教研业务学习的同时,还需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勇于担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2 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各专业要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高校日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日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熟练掌握日语应用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如此,日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力求在每一节专业课堂教学中瞄准课程育人、全程育人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社会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2)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要求

文化是国家民族之魂、文明之基、文明之外在表现形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1],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延伸与最高形态。文化自觉的概念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是指对文化具有自知之明,且对文化发展历程及未来有充分认识。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引导帮助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系统而理性的认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东亚日本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日语教师在专业授课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对中日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比较,充分强调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帮助日语专业学生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 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逻辑层次构建

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学生日语应用能力与思想品德素养的同步提升为根本目标,力求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其基本逻辑层次设计应符合日语学科的专业特点,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呈现层层递进、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关系,形成四个重心,以联动的形式构建本专业课程的四维育人模式。简而言之,大学一年级以专业入门教育与文化自觉的唤醒为重心;大学二年级以基础知识的夯实与文化自信的养成为重心;大学三年级以搭建互通之桥,帮助学生增强文化互信及文化认同感为重心;大学四年级通过专业知识的深度锤炼,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生成为重心。

(1)专业入门教育与文化自觉

专业入门教育中文化自觉意识的唤醒处于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逻辑层面。专业入门教育是专业教学中重要一环,是专业学习的开端,对引导帮助学生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了解专业知识厚度、稳定专业思想及培养专业认同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日语专业入门教育既要发挥上述作用,又要帮助学生以此唤醒文化自觉意识。日语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日语教育并非单一的语言教育,而是担负着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双重任务,注意培养自身高度的文化自觉性[2]。日语专业入门教育通常设置日本语言入门、日本文学入门、日本文化入门等模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语初学阶段对日语专业形成基本认识。日语教师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较多采用中日比较的方法,在对日本语言、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的产生、发展的脉络作宏观的分析讲解的同时,应深入阐释中国文化的内涵,探讨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大力弘扬母语文化,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唤醒文化自觉。

(2)基础知识夯实与文化自信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化是学生对本土文化认识的一次飞跃,是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二逻辑层面。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而基于文化自觉的文化自信是自信之源,自信之根本所在[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做出系列论述,高校教师应率先认真学习领会、坚定文化自信。具体教学中以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为目标,同时根据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调整课程思政的内容侧重,着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具体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灵活融入本土文化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之根,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深刻感受中国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显著优越性,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日语专业人才。

(3)互通之桥搭建与文化互信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互信是增强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和文明互鉴、文化共享意识的又一次飞跃,是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三逻辑层面。经过两年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锤炼及实践素养的培养,学生对日本语言、日本文化、日本文学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大三阶段主要开设高级日语一二、高级阅读、日本文化等主干课程,此阶段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已能通过大量阅读日语原文,深入探索异域文化的奥秘。对日本文化韵味的深刻体会离不开中国文化知识的大量储备,只有深谙中国文化,方能与对象国之间搭建文化理解的互通之桥,增强与对象国之间的文化互信,也只有坚持文化互信才能立足世界文化舞台,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因此,课程实施中应当积极搭建各种实践平台,创造中日文化交流机会,例如,创建日语角、组织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日语沙龙等,充分利用外教及日本留学生资源,让学生感受中日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在提高日语口语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4)树立全球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文化互信的深化,是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第四逻辑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未来,人类世界将会朝着多民族、多国家、多文明、多文化间相互包容、协力合作的新局面发展。这一阶段,学生经过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专业技能已有大幅度提升,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特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此阶段日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及时跟进调整,将目标和内容转变为帮助学生精通日语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备的价值观等。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在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两国命运紧密相连,中日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重要性备受重视。日语教师应深入挖掘时事素材开展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例如,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中日两国在疫情面前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疫情防控方面,应当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特长,与日本人民进行跨文化交际,向对方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意识,以中日语言互通为中日民心互通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符合外语教育改革的一般规律,有力推进了日语专业教学改革走向纵深化。四维育人实现学生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的双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思路,可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日语专业课程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爱的共同体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