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2021-12-31 04:40张凌林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长沙产业链

张凌林

(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4)

1 长沙市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三五”期间,长沙市坚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要优势产业链作为重大发展战略方向,推动经济社会结构的战略性优化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为促进长沙市国民经济社会实现更加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1.1 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工业高质量发展引擎作用增强

2018年,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28%,总产值同比年增长9.26%,增加值比重占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工业总增加值的15.2%,比2011年大幅提高9.9个百分点,是2011年的4.3倍,年均增长20.0%。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36.2%。其中,工业机械和智能化产量增长了83.6%,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了72.1%,机床和数控装置产量同比增长了63.0%,而现代工业自动调节计算机仪表和控制系统的产量增长更是分别达到了137.0%。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蓝思科技等一批大型企业正在加快朝着价值链的高端前进,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价值含量、绿色含量显著增强,增长驱动力进一步加快和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加快优化。

1.2 创新能力持续攀升,培育创新主体硕果累累

2018年,长沙市先后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万人有效注册申请专利产权拥有量29.6件,位于中部地区之首。用于高新技术基础研究与创新发展的经费,占整个地区生产总值的权重比率首次达到2.6%,技术产品合同市场成交交易金额首次突破145亿元,年增长幅度首次突破42%;国家重点自主创新产业示范区扶持政策范围对省级以上园区实现全覆盖,新建院士重点专家工作站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站17家。在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企业总体规模和总数量已累计突破2 300家,其中,被政府评为国家级高新智能化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的数量总数已经累计达到27家,在全国各大工业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湘江新区国家智能自动驾驶安全测试实验区获得国家工信部正式授牌,成功获批进入“国家队”。长沙还成功地推动创建了一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市,每万名技术工作人有效发明专利的实际拥有量已经累计达到29.6件,在中部几个主要省会当中已经位列首位。此外,长沙还在努力打造质量强市和示范城市,并参与制定了国际性标准7项和国家标准62项。

1.3 产业链建设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全市紧紧聚焦22条新兴和优势产业链融合发展,始终坚持把大项目、新型项目、优质项目作为主要支撑,围绕产业链融合进行建链、强链、延链、补链,致力于打造产业链融合协同、服务职能凸显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更广泛、更高水平的范围内集聚和配置资源,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聚集新能量、催生创造新动能。近年来,智能制造、大数据、新型材料等创新技术和传统装备领域一批带动效应显著的项目陆续实施并建成投入使用。2018年,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共计完成投资2 480亿元,22条工业新兴和优势产业链共计完成投资963亿元。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加速崛起,依托比亚迪、华为、蓝思科技等国家龙头企业共同建设的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多个重点区域建设正在有序深入推进,长沙经开区先进智能装备产业、宁乡高新区先进储能原材料产业、望城经开区新型轻合金产业、隆平高科技园核心基因技术产业、高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雨花经开区机器人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集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形成了独特、多样、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1.4 新兴产业政策陆续出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制定和研究出台“工业30条”、“自主创新33条”、科技产业创新“1+4”、“人才政策22条”、长沙移动企业互联网高层次创业人才认定等一系列用于鼓励科技创新大众创业、吸引人才和企业落户的创新举措,依托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城市契机,大力推进新兴技术企业孵化器、众创孵化空间的项目建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活力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全面激发。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全市各级各部门本着“马上就办”“马上办好”的服务理念和宗旨,以“保姆式”“店小二”的服务态度和精神,营造了“亲”“清”的良好政商合作关系。2018年,31名市领导多次联点调研助推重大项目119个,现场实地考察并指导督促重大项目100多次,牵头协调研究解决重大科技产业项目中仍然存在的一些技术重点和技术难点问题160余个。同时建立了“一窗进出”“一号关联”“一表审批”“并联会签”等服务机制,全市社会投资项目的实际审批实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央视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长沙法制环境评价在榜单上居第一。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率、房价空间洼地、投融资成本较低等各项考核指标都全方面凸显了长沙良好的营商环境。

2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不足

2.1 新兴产业整体规模不够大,结构不够优

从全市经济整体来看,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长沙的新型高端装备、新型原材料、现代化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规模总量较小,发展相对滞后,亟须进一步培育壮大。高端装备产业中的工程机械、新材料中的传统材料等所占比重较大,新一代智能终端产业链、战略性关键材料等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潜在优势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不够大。

2.2 高端要素集聚度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长沙的城市格局、城市品质和营商环境对高端人才、核心技术、优质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有待提高。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比例还比较小,整体的劳动力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研发创新资金投入占比较小,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高端实验、检验和检测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支持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转化机制不够活跃。

2.3 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比较薄弱,链条内部的关联性不够紧密

长沙当前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更多停留在形式的聚集上,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某些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领域缺失或缺乏竞争力,缺乏世界级品牌和领军企业。产品延伸度不够,企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和产成品本地销售率较低,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滞后,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不够充分。

分别选择注塑温度180℃、190℃、200℃、210℃、220℃、230℃、240℃、250℃,使用PP材料注塑100 mm×100 mm×3 mm的试验样板若干。将制作好的样板在标准实验室(湿度:53%,温度:23℃)中自然放置3天,然后测试气味、VOC。

2.4 城市空间日渐饱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产业发展中土地要素供给紧张,集约性节省和利用率水平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等一些国家级园区面临着工业用地短缺的问题。土地资源压力和重点行业企业对土地的需求旺盛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土地资源整合的难度加大,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项目的落地,现有的用地计划和指标很难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约新经济、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3.1 加快平台建设,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的产业增长。按照长沙市新兴产业集群现有的空间规划布局,各重点开发区域应当积极出台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往高质量方向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对于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项目应当予以优惠政策及相关资金的支持。对各类园区进行分类和指导,实施差异化扶持等优惠手段,引导产业园区进一步清晰自身的发展特征,做大并且做强主导产业,推动园区外的企业逐步进入到园区内实现集群发展。引导各个园区逐渐淘汰掉低端、低效产业,不断增强单位土地总投资的强度和利用效率。

精心谋划布局加快筹建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在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吸引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组织以及产业组织来长沙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打造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新平台。围绕国家新兴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推动各区县(市)以实现市场化为导向,在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开发区(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基地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园。

3.2 完善创新体系,积聚产业发展高动力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编制新兴产业各个细分领域制造业关键技术和产品发展路线图,针对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关键技术项目攻关。重点加大对核心基础元器件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全力攻克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全局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加强对各项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典型性的产业示范工程。

加快新型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速度。重点提升长沙市现有的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如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支持由全市各类企业、科研机构主导牵头,按照“科研+产业+资本”模式,联合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研究中心积极推动组织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研究院,开展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链配套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技术研究。

提升产业链内部之间各环节的创新协同度。着力建设完善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打通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转化等重点环节,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联动机制。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密切结合市场需求,以新兴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为导向牵引,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与垂直整合,促成新兴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创新。

3.3 培育重点企业,组建产业发展强梯队

着力加快打造一批龙头型和骨干型企业。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每年从全市范围甄别选拔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根据企业需要,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担保等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形成一批根植长沙,在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和企业家影响力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的龙头骨干企业。

精心地培育一批优秀的高成长企业。引导高成长型企业加快开发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爆发性的经济增长力。鼓励一批高成长型企业通过公司技术转型升级、科技革命性创新等多种方式实现企业产品的转型换代。

重点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企业。推动更多的创新型初创企业以及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模式。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加产业联盟、科技联盟,共同突破行业关键技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以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稳定合作,帮助其迅速地成长为整个行业内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3.4 打造品牌质量,提升产业发展高能级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做好中国驰名商标的推荐认定工作,加快打造电商品牌。实施“新特优工程”和“名牌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制造、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建设,鼓励大企业利用品牌优势并借力本地专业企业做全产品线,做大品牌规模和提升知名度。引进或者是并购一批高端品牌的企业及其品牌产品,加快发展一批地方性的区域名牌产品及全国的著名商标。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品牌示范区。鼓励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良好、市场诚信度高的企业,通过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和品牌宣传推广工程,打造具有区域影响的特色品牌。

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鼓励、支持新兴产业企业主动参加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大力实施产业质量改进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3.5 加强开放协作,谋划产业发展广布局

加强新兴产业的区域合作。积极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以各种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作为交流载体,增强与世界的合作交流,创新与世界的合作机制。以新兴产业链为一个整体,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在各个重点领域之间开展产业合作与分工,从而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彼此互利共赢。

提升对新兴产业“引进来”的水平。聚焦本市新兴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加强对高端科技和装备的引进,鼓励本市企业与相关领域的海外知名高校、跨国公司等开展合作,设立各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机构,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地相互结合,融入集群创新的各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鼓励企业进行群体化境外投资。推动集群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或同行企业群体化走出去,在海外布局完整产业链。鼓励它们在新兴产业尚未成熟的新兴经济体提早做好市场布局,在已经成熟的国际市场以及科研资源密集的地区和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形成“境外研发、长沙转化”合作新模式。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长沙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长沙之旅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我眼中的长沙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