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要义论略

2021-12-31 04:35陈鹏勇
南方论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特色大学发展

陈鹏勇

(暨南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2)

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中心任务、根本动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对于深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秉承传统,回归初心

(一)“高等教育事关未来”[1]

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根植其中,汲取精华,承载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基因。首先,在教育作用方面,古代中国将教育作为治国理政、固国兴国的要务,多设太学、国子监、书院等教育机构以崇文修德、敦化民风。东汉班固指出:“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习近平继承中华民族“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阐述了高等教育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习近平指出,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3]其次,在尊师重教方面,荀子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4],把教师地位提高到了关涉国家兴衰的高度。习近平推陈出新,对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价值进行了科学阐述,认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5],“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6]。这些论述阐扬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饱含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殷殷期盼。第三,在教师的使命职责方面,孔子“有教无类”“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胸怀,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情怀,都对后世教师的敬业乐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发展创新,指出教师做的是祛昧启智、传承薪火的工作,使命最庄严最神圣,期待广大教师修己教人,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7],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9],勉励教师立德当表率,树人为根本,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回归人才培养本位。

(二)“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0]

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从我国历史悠久的优良教育文化中传承精髓,科学地理解、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鲜明、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比如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学用结合、服务大众的教育观,启发式为主体的教学观,勤学好问、戒骄戒躁的学习观,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课程观,轻考试、重能力的教育评价观,和教育现代化理念高度契合,都是对我国教育事业深刻而独特的思考,对新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继承与创新是理论之树常青的根本。习近平秉承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教育思想精髓,脉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锐意创新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进行了战略思考和决策定位,对已有教育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提升,系统提出了“教育为本、优先发展”的教育战略观,“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任务观,“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教育本质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现代观,“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尊师重教观,“党的领导、改革创新”教育保障观,丰富发展了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科学发展脉络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德育”,习近平承继发展,深刻指出:“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11],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春风化雨般教化、熏陶到学生心灵,引导、帮助学生在大学这个思想养分的成长期、价值取向的关键期学会思考、懂得分析、正确抉择。

二、君子不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冲突和矛盾重重,人类面临种种挑战,“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13]习近平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14]“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从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考虑,承载了人类共同发展的希望,回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的反思之问。习近平还站在人类发展、荣辱与共的角度,精辟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15],勉励高等院校“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6]。这些言论,把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与人类的今天和未来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论述了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谋和平、促发展,还是应变局、开新局,教育都是传播理论、建构思想、探索真理的重要领域。教育可以通过跨国界、跨时空的文明传承和互动交流树立世界眼光,在持续的格物致知、相互了解中树立理性平和、多元包容的心态,在对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优秀发展理念的认知中养成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对世界各民族不断演进的奋斗史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中确立服务人类、造福世界的远大志向。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的提出,意味着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尊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文明特质,更加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更加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是对西方的“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的有力批驳和破解;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和开创者,传播中华文化的先导者和播种者,更要成为世界人才培养的领航者和贮藏库。

(二)深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使教育领域成为交流的先行者[17]

教育对外开放,不仅可以释放吸收更多的“人文红利”和“人才红利”,更是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

习近平坚持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逐步开创并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方略新格局,为深度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供了方向指引。首先,习近平指出要加强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中国大学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不断凝聚国际化发展共识,深刻把握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18],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19]。其次,积极推进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20]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大学国际化是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加强与国外高校的科技、人文交流与合作,致力于社会文化和人与人的交往,有助于各国学生互学互鉴、提升跨文化能力,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经验的青年才俊创造条件。同时,拓展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空间,参与全球教育现代化进程,将是我国与世界各国增信释疑、汇聚认同的重要战略支撑、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战略支柱。

三、倡导创新,追求卓越

(一)心怀“国之大者”,建设一流大学[21]

“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2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议题。“双一流”建设体现了习近平提升中国大学全球竞争力以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现实针对性,对于促进高校特色化、差异化、内涵式发展,筑牢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期,实现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水平持续提高的关键。习近平主持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体制机制”[23]。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4]从“健全”“促进”到“实现”的表述变化,习近平深刻揭示了办好做强新时代中国卓越大学战略思想的规律性特征。其次,“双一流”建设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潜力得到有效激发。在大学中,学科是基本的组织单元,某种程度上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关键点,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重点,创新学科组织。因此,“双一流”建设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完善与深化,是探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强调评估与竞争,坚持主体性和国际化,是以学科建设引导内涵式发展,以开放竞争激发变革创新,以动态管理去除行政化、同质化倾向,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一流大学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5]

创新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战略支撑,又是高等教育存在发展的本质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大做强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指出,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破除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藩篱和枷锁,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26]。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大学时要求,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7]对创新现代大学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国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有:首先,建立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常态化机制,重点放在构建活力高效、开放科学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创新的重大问题。其次,立足实际情况,贯彻问题导向,回应现实矛盾,重铸大学精神,遏制学术价值淡化、行政化现象,使高等教育回归精神本源。第三,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核心要素,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亿万家庭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期盼。这些改革实践,彰显了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发展和对教育认识与论述的丰富与深刻。

四、追求世界水平,彰显中国特色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8]

建设现代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宏大愿景,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发挥核心作用。相比西方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在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上仍有差距。落实贯彻习近平关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水平迈进的要求,“构建面向全球的、体现中国特色的中国标准”是走向世界教育中心的必由之路[29]。

从定性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中国标准应该是:人才培养引领世界,科研创新成效显著,社会服务成绩突出,办学特色不可替代。我们唯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充分准确把握新矛盾新情况,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现代大学制度又契合本土制度环境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方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以应对国际竞争,呼应社会需求。

(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30]

高校的实力不在规模大小,关键在于优势和特色,不能盲目照搬简单移植西方模式,不能以西方的标准、外国大学的模式来办学治校。习近平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1]2018年10月24日他在视察暨南大学时,殷切希望暨南大学突出侨校特色,精心擦亮侨校金字招牌。他明确要求高校教师要“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32]“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两句话八个字,明确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理想、方向和目标。

现代大学产生于西方。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基础发生变化,迫切希望中国高等教育在继承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同时,注重教育的特殊性和时代性,根据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禀赋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找到属于当代的中国特色之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与建设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上是统一的,中国大学只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了消弭社会现代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冲突和社会变革带来的享乐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提出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四个坚持不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33]。因此,我们一要接续古代传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充满自信;二要立足中国现实,总结中国经验,沿着中国特色办好中国教育;三要打开世界视野,遵循教育规律,吸收世界知名大学的办学治学经验发展现代教育。立定脚跟,背后青山飞不去。只有保持定力,扎根中国大地,凝练中国特色,锻造世界水平,才能实现我国教育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辩证统一。

五、思考与启示

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高屋建瓴、体大思精、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遵循、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道不欲杂:“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34]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5]。“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36],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关键也在党。要确保党总揽高校发展全局,保证党的领导在大学治理中的领航作用,发挥党委在现代大学建设中的核心力量,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治理方式,完善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回归本源:“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37]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初心与使命。回眸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学习苏联,奠定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教育革命、体制改革、院校合并、大类招生等一系列改革。同时,中国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着盲目推崇西方价值观、崇拜效仿西方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倾向,缺乏独立思考、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不应囿于自身发展的历史惯性固步自封,亦不应充当西方办学理念的学徒亦步亦趋,而应以足够的战略定力、足够的教育自信,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成长,为世界高等教育领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周期长、任务重,影响深远,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需要冷静观察、谋定后动,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应该守住人才培养这个根,着眼于办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教育。

(三)守正创新:“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38]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关键环节。由于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和现实国情的制约,国内高校往往以西方教育发展评价指标衡量教育发展状况、调整办学方略;中国高校的人才评价过分讲究高学历,甚至以洋学历作为重要衡量标准;职称评定过分参照西方指标,洋理念、洋标准现象严重,衡量一个人的教学科研能力甚至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西方标准、西方色彩突出。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向世界,学习参考西方标准是重要路径,但不能全盘接收。构建面向全球的、体现中国特色的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是我们高等教育今后一段时期内理论和实践的重点。

总之,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开拓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境界。扎根中国,教育才有根;坚持党的领导,教育才有魂;立德树人,教育才有梦。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尊重教育规律,坚持科学导向,强化政策引导,丰富理论实践,解决好改革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人民满意的路,才能既为中国高等教育新模式探路又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新价值。

猜你喜欢
特色大学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