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三重逻辑

2021-12-31 04:35武齐男
南方论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经济

武齐男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100044)

在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破解当前中国发展困局指明了方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具有纲举目张作用,对国家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对世界经济复苏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是顺应时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探讨。

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一)国际环境的复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受到了阻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并以单边主义、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形式表现出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现象使全球多边合作治理面临巨大考验。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进入了质变,特朗普发动了与中国的贸易战,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中美关系恶化。虽然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向冲击总体可控,但是在商品出口、产业升级、金融安全造成了冲击。面对全球贸易的增长缓慢,外贸红利减少,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增加,因此,单独只利用外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难度加大。

(二)国内条件的成熟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总量规模小、经济水平低,我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过度依赖国外,易受外部经济冲击、安全风险大等弊端。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我国成为了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最完备的工业体系,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另外,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形成强大的消费市场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并且作为世界上的中等收入规模最大的国家,人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因而,用好这一具有强大潜力的消费市场是必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立是面对国情变化的深刻调整,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三)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冲击,在“封城”“封厂”之下,许多企业被迫停工停产,产业链基本停摆,供应链出现断裂,其中外贸企业陷入了严重困境,全球贸易出现了停滞,我国外贸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国际贸易也因此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使外贸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面临巨大的供需压力,甚至诱发大规模失业风险,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短期会受到明显抑制。并且短期内作为中国传统出口市场的美欧国家难以控制住疫情,其经济也持续在低位徘徊,这对我国外贸形成了严重的打击。因此,面对对外出口受阻的严峻形势,我国必须改变包括出口结构在内的经济发展结构,将目光转回到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生产链、供应链、消费链顺利畅通,确保企业复工复产,推动我国经济步入正轨。

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们当前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互动,而打通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相互协调、联系紧密的社会再生产体系是建设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也是追求供需平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扩大内需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要想实现扩大内需这一目标要在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上共同努力,在生产上,通过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公平的营商环境,理清市场与政治的关系,简化行政审批手续,落实更多惠企政策。在交换上,加快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补齐相关短板,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创新流通方式,打造多层次的物流配送格局,促进物流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在分配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注重效率与公平,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在消费上,最大程度发挥其对生产的促进作用,稳定提高消费能力,发展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二)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马克思主义主张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在诸多矛盾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要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核心特征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开始显现,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明显,发展失衡,许多产业在国际分工中被锁定在低端层次,人们的生活需要更加广泛且多样,因此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构建国内经济循环是必然的,紧抓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利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缩小部门、区域、城乡的发展差距,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另外,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国内经济循环面临的痛点和堵点,完成好“六稳”“六保”工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防止受外部冲击出现的风险。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社会有机体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不是静止不变的,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越发深刻复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统筹“两个大局”的应有之义,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一次及时的战略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与目标进行了多次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工业基础薄弱,面对国民经济严重全面萎缩的严峻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我国的发展模式主要以内循环为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规模很小,综合国力不强,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走出去”的措施,采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对我国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外部依赖性,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一旦出现技术“卡脖子”现象、能源市场动荡或主要经济体危机,我国的经济易会受到极大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世家各国经济受到了冲击,我国对外出口受到冲击,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全球经济进入了萧条期,这也使我国认识到不能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发展,经济发展格局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党中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以及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逻辑

(一)推进供需“双侧”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

实现新发展格局要以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想实现国内经济的真正循环,必须要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推进“双侧”改革。

一方面,扩大内需是经济内循环的主要抓手,内需体系是由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的有机组成。第一,要利用好我国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拉动消费需求,让老百姓“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一直是中国人民面临的难题,要通过一系列保障改善民生措施,消除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第二,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完善内需体系、畅通经济循环在收入分配领域的重要要求。增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不断加大再分配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断强化就业优先的政策,鼓励灵活就业,开展多渠道形式的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在稳定就业的同时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对减税降费的力度,适度提升个税起征点,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第三,拉动企业投资需求,不仅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还要增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企业的金融支持与财政的扶持力度,使企业不仅想投资还要敢投资、能投资。第四,扩大政府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增加内在需求。增加政府对基础设施、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提高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刺激需求增长。

另一方面,完善供给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减少无效供给,以高质量的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第一,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实现动能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破除过剩动能,将新技术与产业变革融合,激发新动能。第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产业链水平,作为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提供重要支撑,要不断推动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第三,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增加降税力度,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微观主体金融支持力度。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破解双循环发展困局

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双循环发展困局之一,整个产业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的要求,因此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福祉,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搭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等重大载体,发挥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突破“卡脖子”短板问题,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当前,5G技术在医疗、教育、人工智能、构建智慧城市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了各国激烈竞争的焦点,但是5G设备所需要的高端芯片被国外垄断,其主要依赖进口。因此也一度造成了虽然拥有5G技术,却一度生产不出来的僵局。因此,必须要突破技术短板,掌握关键技术。

其次,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自信,调动其积极性。青少年作为民族的希望,要注重对青少年的培养,建立青年创新人才梯次培育模式,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思维,掌握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注重实践锻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要注重对创新技术人才的系统培养,优化人才的选拔与考核,完善对人才的保障机制,注重课程的合理设置,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最后,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要凝聚社会共识,营造有序、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专利保护制度,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有利于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金融生态,为科技创新提高良好的金融服务;大胆改革,破除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完善制度建设,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通过贷款、补贴、减税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与研发,形成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双循环互促共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大循环为补充与外延,实施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竞争。一方面,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的自由化,完善自由贸易区的布局,当前我国建立了21个自由贸易区,布局实现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推广成功经验,营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推动贸易自由便利;不断发挥我国的贸易服务平台的作用,如服贸会、进博会,帮助我国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其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有助于构建多极化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快开放中国金融市场,推动重点区域的“去美元化”,培养新兴市场人民币真实需求。另一方面,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规避风险,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追求高质量的发展目标,提高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开放监管能力,健全监管机制,提高跨境审计监管能力;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对风险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实时检测,并加以科学的处置。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经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