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特点探析

2021-12-31 04:35鲁敬诚
南方论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延安革命干部

鲁敬诚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 上海 200233)

干部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延安时期,瞬息万变的革命形势急需大批“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工作”[1]的干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将干部教育提到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攸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高度来对待,明确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战略地位,制定了正确的干部教育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完整的干部教育体系和宏大的干部教育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干部教育宝贵经验,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革命干部,使干部队伍的数量和素质都实现了空前的飞跃,为赢得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这不仅在党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对于今天党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认真探究和学习。

一、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随着革命形势任务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自诞生之时便有着干部教育的基因。建党之初是党的干部教育思想萌芽阶段,干部教育思想在各类中央文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指出的“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教育工人”[2],《同志们在国民党工作及态度议决案》中提出的“教育本党同志在国民党进行组织及工作”[2]P224,这些提法都是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干部。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3],这高度概括了进行干部教育的必要性。

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建立起来的政党,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次干部教育都是应时而生,主要目的都是通过教育干部服务于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但每一次干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与时俱进,其侧重点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形势而有所变化。在建党之初进行干部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为了“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2]P7,培养懂工人运动的骨干力量。土地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是为了“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5],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增强党的组织力量。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是在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后到达陕北初期开展的,是在继承和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中国革命的分期从土地革命时期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阶段,即“最伟大、最生动、最活跃的一个阶段”[6],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其灭亡中国的企图,继九一八事变后,悍然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国共双方再次合作,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领导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的壮举,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领导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重任,就必须造就千百万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干部。另一方面,党内仍存在着关门主义、“左”倾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干部素质,统一全党思想,保证全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的中心任务正如《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所明确指出的那样,是“巩固党”,而“巩固党的中心一环,就是加强党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阶级教育与党的教育”。[7]

由于党员干部来源的广泛性、复杂性,因此需要加强干部教育。长征之后,党员数量大大减少,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条战线上,都深感干部数量的严重不足,出现了毛泽东称之为“干部的恐慌”的现象,“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8],与干部数量严重不足相对应的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无论是老干部还是新干部,均与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第一部分是经历过长征的老干部,他们大多是井冈山时期甚至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入党时间长,政治坚定正确,组织纪律性强,有着丰富的实际斗争与工作经验,大多出身于工农阶层,普遍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不高;第二部分则是长征结束以后由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千百万革命青年,“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88人之多”[9],这部分的人员构成相当复杂,除了投笔从戎的大学生,既有如作曲家郑律成、贺绿汀,演员欧阳山尊、莫耶等当时中国的知名人物,又有如张学良之弟张学思、张作相之子张蔚九、杨虎城之子杨拯民、冯玉祥之侄冯文华、傅作义之弟傅作良、赵寿山之子赵元杰等东北军、西北军将领的子弟,此外,还有五名国民党的县长和来自世界各地的64名华侨以及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国际友人。新干部中知识分子出身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任弼时在1943年12月22日的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的讨论中指出,“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高中以上占19%,高中21%,初中31%,初中以下约30%”[10]P174-176,这些革命青年普遍具有高涨的革命热情和较高的文化水平,但缺乏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也缺乏斗争实践,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存在着。正如毛泽东在《共产党人》杂志创刊中提到的:“我们现在有大批新党员所形成的很多的新组织,这些新组织还不能说是广大群众性的,还不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巩固的,还不是布尔什维克化的。同时,对于老党员,也发生了提高水平的问题,对于老组织,也发生了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和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问题。”[10]P185因此,在全党范围内进行干部教育势在必行。

二、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充分体现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干部教育活动的开展与革命形势的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革命形势并非一成不变,干部教育活动的内容也不断发展完善。在进行干部教育之前,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整体偏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革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低下,党员干部自身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意识不强,党内教条主义严重,由此也造成了工作中的不少失误,给根据地和党的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迫切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符合实际的干部教育。

坚持党的领导是干部教育的核心,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延安时期,从干部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层面到进行干部教育的载体层面,再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层面无不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方向,无不体现了党中央对干部教育活动的亲切关怀、高度重视。首先,在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干部教育部,统一领导中央各直属学校的教育方针、教育计划与教学方法。1940年,干部教育部与中央宣传部合并为中央宣传教育部,后改为中央宣传部,承担领导各根据地干部教育的责任。1942年5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做了成立中央总学习委员会的决定,并决定由毛泽东同志负总责,以领导全延安整风学习,干部教育活动有了坚强的组织领导核心就有了“主心骨”,各级干部通过接受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1]。其次,“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争任务”。[6]P526毛泽东据此要求抗日根据地大力举办干部学校,并说“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12]。党中央到达陕北以后,先后建立起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边区行政学院、八路军军政学院和军事学院等学校,它们成为了党领导开展干部教育的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干部通过在这些学校参与学习,逐渐成长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再次,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13],各个学校的特殊性在于教学对象及任务各有侧重,但是在坚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方面则是具有“普遍性”的,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教学方针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0]P61;在陕北公学,毛泽东强调,“每个同志都应当坚持革命的旗帜”[14];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刘少奇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提高了学员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加强了他们的党性锻炼和修养,坚定了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使他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革命必定胜利的道理;边区行政学院则以“培养政治坚定……的区县级行政工作干部”[10]P217为培训宗旨。党的领导内含于干部教育的各个层面,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共产党人引领社会历史前进的政治保障,党领导的干部教育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也是干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前提。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6]P522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5]是保持党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是干部教育开展必须坚守的方向,各级干部如果“没有正确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16]延安时期,帮助党员在思想上入党,使他们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保持干部队伍无产阶级性质的强有力武器。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得到生存发展空间,而要得到群众的自觉拥护,各级干部就必须明确人生观价值观,即提高思想认知,自觉拒腐,否则就会被群众所厌弃而无法立足,丧失群众的信任,更不能够团结、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由此党中央决定把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号召全党向以张思德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们学习。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7]不只是张思德,许多典型榜样从此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熟知,党中央号召党员和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学习先进事迹,各级干部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增强了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道德观念侵蚀的能力,在生产和生活中保持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组织也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更加巩固了根据地的执政基础,逐渐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

三、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特别注重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服务

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的干部教育的目标从现实来看,就是为了“民族自卫战争服务”[18],广大干部严格遵循“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11]P116开展学习活动,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自觉成为了抗日战争的骨干力量;从长远来看,“学习马列主义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更深层次的目标,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直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以贴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了全新的路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论新阶段》的报告。他认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19]对于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5]P8021941年,他又在《驳第三次“左”倾路线》中指出:“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也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不但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需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而这些图样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20]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也是培养造就干部的最好学校和广阔天地。注重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中央书记处在《中央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中规定高级学习组的学习要“以理论与实践统一为方法”[21],在《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中央再次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这种理论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21]P20。中央党校在延安干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冬,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1941年底,毛泽东再次明确指示,中央党校的校训应当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是为加强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而成立的研究机构,自成立之时就坚持“以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方针”[10]P130。延安自然科学院则始终把“培养既通晓革命理论又懂得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人才”[10]P171。中国女子大学半天学习半天生产,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宗旨。通过这些教育,各级干部加深了对农村形势、人民疾苦的了解,深化了对中国革命局势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在离开学校以后,无论是担任一线部队指挥员,还是做政治工作,他们都能自觉带领军队和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而奋斗。

各个革命学校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并且注重采取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在校内以教员讲授和课堂学员讨论交流的形式学习中国历史与中国现状、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等;在校外开设实践课,组织学员定期进行实地考察,开展小组讨论会、读书会、座谈会等形式,其做法一般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学员分工进行准备,写发言提纲,由学习干事或组长组织讨论,在讨论会上可随意发言,也可指名发言,或展开争论,最后适当加以总结,这使课堂内容生动化。学员们在学习中深刻体会“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5]P373的内涵,提高了独立思考、理性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他们逐渐习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教学相长”等新的教学方法,坚持教师的启发式讲课和学员的自学相结合,学员的自学讨论时间多于讲课时间;陕北公学十分注重教学一致和计划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学计划确定之后,不得随意变动,但又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既有严肃的计划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符合实际、形式多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党员干部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十分明显,党组织的战斗力并未随着党员队伍的扩大而弱化,而是更加强大了。在教学形式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去各个学校讲课或作报告,毛泽东同志经常兼职做教员、参加抗日战争的研究会、去课堂上给学员干部作贴合实际、深入浅出的讲演。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报告中,充分讲述了自己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思想,得到了抗大的大部分干部和学员的一致好评,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拉近了普通党员同党中央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对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陈云在1942年曾经对党的教育成效做了概括:“抗战时期的抗大、陕公的训练方法,学生在学校只学习几个月之后就去参加工作,他们在学校中不只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而且培养生机勃勃的革命作风。现在许多抗大、陕公毕业之后参加了工作的学生,已经在经验、能力和政治上都有了进步,这是正确的训练方法所获得的结果。”[22]

四、结语

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为抗日战争服务”这个中心来培养干部,以富有中国气派的教育方针,以创造性的办学实践,锤炼崭新的教学新风,锻造了不朽的延安精神,成为党的干部教育的一面光辉旗帜。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使全党思想进一步统一,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周围,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积蓄了强大的人才力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次教育活动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党的干部教育的光辉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23]坚持传承和发展延安干部教育活动的精神一直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强保障。

猜你喜欢
延安革命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走进延安
干部任免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