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做好“大志”教育

2021-12-31 04:31中国教育报刊社赖配根
内蒙古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大德大志圣贤

● 中国教育报刊社 赖配根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教育命题:做好“大志”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立大志、明大德”,而后“成大才、担大任”。四个“大”,“立大志”是根本。“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以说,立志教育是立德树人之根本,而“大志”教育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大才之根本。

曾经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或者说不那么重视“志”育,而偏向于功利。即使有一点“志”育,也是“小志”之育,拒绝“大志”培育。譬如,许多学校都提出“做最好的自己”教育理念。笼统地看,这没有问题。关键是“最好的自己”的内涵是什么?它既可以解释为个性的充分张扬而拒绝“见贤思齐”,从而越来越“小我”;也可以定义为不断超越自我、升华自我、丰富自我,从而走向“大我”。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是前者,反感后者。确实,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每个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越来越强,“我的看法就是对的或者是最好的”成为许多人潜在的价值观,如此下去,教育“大道”消隐,“小我”横行,社会将日益庸俗。立志教育,尤其是大志教育,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重大课题。

立志教育,大志教育,核心都在于“大”,重点是把“小我”修炼、升华为“大我”,古人称之为“大人”“圣贤”,我们现在称之为“先进”“模范”等。为什么一个人要立志于“大”呢?“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便先要立什么样的“志”。“志为圣贤,则为圣贤;志为豪杰,则为豪杰。”立志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力量。什么样的志向,便牵引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 、成就什么样的人生。立志于“大”,时时刻刻要以“大”的样子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则不容易滑向“小道”,心胸则可能日益开阔,人格则可能逐渐完善,人生则可能逐渐充满光辉。立志于“小”,人生天地的范围就比较狭小,眼光则日益局促,人格则日益卑琐,甚而至于放纵自己,日益为物欲所缚,人性之光辉日益黯淡。古人严君子小人之别,今人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其本质都在于提倡“大德”,勉励大家做“君子”“大人”,而不要做“小人”“小我”。

大志教育,这么“高大尚”的东西,适合于青少年吗?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个有出息的人,往往从小就有“大志”。宋明心学的重要人物陆九渊,13岁时就悟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是何等的气魄!也是13岁的周恩来,在课堂上面对老师为何而读书的提问时,答曰:“为中华之崛起!”其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少年是最意气风发,最富理想的人生阶段。如果我们给少年的教育没有一点理想的气息,没有引导他们去亲近英雄亲近伟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一个人,只有当他挣脱世俗的缠缚,冲破个人的狭小天地而融入社会、民族乃至人类的伟大事业时,才会对人生的伟大有所体悟,进而获得人生的大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从“小我”升华为“大我”的时候,才会获得人生永恒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达到“止定静安”的境界。而少年天然就有此“冲动”,教育要呵护这一“冲动”,并将其化为生命的自觉。

我们的古人提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人生应该是有进阶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希望我们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立大志”,将自己的存在与更大的“全体”相连,从而被“万物注入新的生气”,把“小我”锤炼、扩充为“大我”,进而当大任、成大业。

猜你喜欢
大德大志圣贤
写作窍门
有情况
大德歌·冬景
妻子的网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修身
积微善,成大德
诡异的仕女图
批评与原谅
大德不酬 为善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