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杨 慧 戴东明宇 张致豪 陈 芬 朱 欢
湖北省恩施州小渡船民族中学高脚竞速训练基地运动员代表湖北省在2015、2019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共获10块金牌(全国民运会共设7块金牌,每队限报6项),为湖北省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并得到全国各级民族体育工作者的高度肯定与认可,而这一成绩的获得得益于该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现:基于竞技体育奥运成才模式建立“初中→高中→高校”三级人才培养模式是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与主旨(打破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员高校培养模式),其中运动员陈芬是最具代表性与成功的案例。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模式是业余体校、省队、国家队三级训练网模式,这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当下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和需求所决定,这种模式下专业运动运动员从成长到成才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和周期,尤其运动员基层的成长阶段[1-2]。从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而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竞技水平若想达到高峰,身体的各项素质必须经历渐进缓慢的变化过程。在奥运项目中,运动员不经历漫长的青少年训练阶段和时期,竞技水平很难达到顶峰,尤其在当下竞技水平不断攀升、训练手段不断精细的时态下更是如此,而这种发展态势由运动项目的顶层设计所决定。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是绝大多数运动项目发展的最顶层设计,为了能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运动员的训练愈来愈趋于年轻化、低龄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根基与基础所在。在民族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竞赛与竞技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竞赛不仅促进了民族体育项目水平的不断攀升,且大大的推动了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3-4]。但由于缺乏诸如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民族体育的竞赛顶层设计只能局限于国内的各类体育赛事。目前,中国民族体育项目最顶层的赛事为四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由于民族体育的发展存在缺少固定的经费支持、激励机制以及群众基础薄弱、市场前景、运动员就业出路窄等问题,导致民族体育的发展尤其是竞技部分多数处于民间主导、自由涣散的状态,未形成稳定和稳固的发展模式和机制。对于参赛运动员的培养,大多数地区和项目都是以高校的大学生为主。
虽然高校对于民族体育的发展具有其他社会机构和群体所不能媲美和替代的优势,但是单纯的高校培养模式具有众多的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训练周期较短,难以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推到高峰。一般而言,高校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时间最多为4年。现实中,除去刚入校以及最后的毕业时间,真正能在学校系统训练的时间不足3年,如此短暂的周期很难将运动员竞技水平推到高峰;二是高校运动员肩负的任务和职责繁多,训练难有十足保障。作为学生,最重要、最繁重的任务是完成学业,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的对运动员的训练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高校学生课余时间也得以保障;三是高校训练难有充分的训练经费保障。奥运项目之所以能够建立稳定、稳固的长周期训练模式,源于奥运项目有着十分充足的训练经费保障。但在高校中,除了备战一些重要赛事前的训练有一定的经费资助和支持,日常的训练难有经费支持;四是缺乏长效的鼓励和竞争机制。高校训练一般是针对相应的赛事而开展,而无赛事时段一般不会主动组织相关训练;五是高校短周期的训练时间难以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在以上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下,高校民族体育项目的训练有着很大的局限和限制,缺乏人才培养的厚度。
恩施州小渡船民族中学高脚竞速基地对人才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成才模式,虽然在人才的培训模式基地不是严格按照奥运项目三级人才链培养模式,但最大程度上接近了这一培养模式。相比于单纯的高校训练模式,基地采用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三级人才培养方法。选材上,基地依托小渡船民族中学和其他中学并以身体素质较好的初中生为后备人才,保障选材环节人才来源。选材后,教练员依托基地的场地和设施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一环节基地的教练员为学校资深的体育教师孙传清,不仅有利于运动员的选材,同时还便于运动员家长与教练员之间信任度的建立。不可否认,受多种因素的局限大多数家长对民族体育的训练都持有保留和怀疑态度,不轻易让孩子参加长周期的民族体育训练,但基地却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充足的选材来源、完善的训练设施保障以及特殊身份的教练员身份等条件,为初中和高中阶段运动员的系统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
受身体发育和身体素质的限制,运动员在中学阶段很难达到运动生涯的顶峰,便需要运动员必须进入另外一个平台进行提升,即高校阶段。在高校阶段,运动员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此时再进行适当的训练强化,就可以达到竞技体育的高峰,自然表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基地的这种模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在近几届的全国民运会上以强劲的势头夺得多项比赛的金牌,其中运动员陈芬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陈芬初中开始练习竹马,高中成才,高中毕业后进入湖北民族大学,大学阶段陈芬运动能力达到顶峰,在近两届的全国民运上所参项目全部获得金牌[5]。
此外,恩施州小渡船民族中学高脚竞速基地还特别注重运动员的就业问题。运动员未来就业前景是决定运动项目参与度、选材等环节的关键因素。如果运动员就业上得不到保障,势必会影响运动员从事该项目的热度。对于民族体育运动而言,由于缺乏明确、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子女选择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导致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局限性。此问题同样出现在恩施州小渡船民族中学,但基地针对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努力打造完善的运动员上学-训练-就业链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运动员陈芬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作为全国最最优秀的的高脚竞速运动员,陈芬在全民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获得多块金牌,仅2015年鄂尔多斯市全国民运会就摘得四金。优异突出的成员为陈芬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带来许多出路。一些单位鉴于陈芬的优异成绩为其伸来橄榄枝,最后在多种因素的权衡下陈芬选择了留校工作。此外,还有一些获得过优异成绩退役的运动员留到中学、中职等学校任体育教师或者转项目到冬季奥运项目备战训练。不可否认,高脚竞速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机会的获得主要是基于运动生涯中获得的优异成绩,这对于推动高脚竞速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运动员依托在运动生涯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在退役后赢得用人单位的亲睐解决了就业问题,让学生和家长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的就业保障。
基于竞技体育奥运成才模式建立“初中→高中→高校”三级人才培养模式是恩施州小渡船民族中学高脚竞速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与主旨(打破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员高校培养模式),其中运动员陈芬是最具代表性与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