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张玉婷
国家提出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拟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农学专业为例,剖析了开展农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形成思政教育明确的课程大纲,挖掘农学专业在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志愿服务的精神注入学生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中,以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将专业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高校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利用课堂和课程这个主渠道,探索和丰富思政教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地方职业院校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在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挖掘农学专业在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践和探索农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本论文拟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农学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可行性,并就农学专业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作了探讨,以供有关同行参考。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应用性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3],搜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以案例促教学。从短期目标来看,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吸引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浓厚的兴趣[4];从中期目标来看,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明确自己的专业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和如何学得更好[5];从长期目标来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9年有2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结题验收工作。其中包括农学专业2门课程的结题验收。近几年,学院注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制定标准化文件规范教学标准,以讲授示范公开课、传授教学方法等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好的经验和做法分享给广大专业课教师[6],带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政改革创新活动。学院还积极支持教师参加有关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培训,组织部分教师到兄弟院校取经,学习和借鉴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与做法,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我院进行授课交流等。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在学院层面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示范引领作用。
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重点培养深入农村的专业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将来要为国家的[7]青山绿水、和谐发展、绿色环保保驾护航,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基础。因此,在农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融入服务三农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知农、爱农、为农意识的培养,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的职业素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素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是可行且必要的。
将思政育人贯穿专业认知、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等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中,按照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及思政元素融入点的多样性,在原有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目标基础上,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德育目标,体现出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明白为何学,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针对课程的特点[8],每一门参与思政建设的课程可在教学环节中引入思政元素。比如融入人文情怀、乡村振兴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意识,提高学生学好该专业的热情,增强学生对我国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专业核心课程如《作物栽培技术》可结合古代劳动人民对耕作的实践经验、农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植入爱国主义情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与植物产品品质及人类健康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过量施肥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和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树立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作物病虫草害及防治》在进行农作物病虫防治时,要以辩证法来认识农药,以综合防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防治,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农业气象学》在讨论水肥气热因子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时,让学生懂得只有水、肥、气、热因子相互协调,作物产量及品质才能够得到提高和改善,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可将人文情怀培育融入到课程设置环节中[9],引用古诗词“等闲识得东风画,万紫千红总是春”,来讲解植物细胞中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特点。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绘自然美景的句子,与植物生长规律等知识相关联,学生不仅更直观掌握基础知识,还能接受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习总书记曾嘱托广大青年,“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可在综合技能实训课程中指导学生理论用于实践,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思政的元素之一注入学生综合技能实训课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目前,我院农学专业与部分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合作基地,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学习农业生产以及管理的最新技术;组织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体验乡村振兴新风貌,让学生感受到农业农村要有好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好的“政策”,增强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激发学生知党恩、感党恩;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访农业科技工作者,走访当地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考察当地地理地貌及农业生产状况,增强学生学好技术、服务农村的使命感。指导学生开展科技下基层[10]、为农服务活动,帮助农民进行作物育苗移栽、正确施用化肥,诊断和防治植物病虫害,让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有用武之地,学生既在服务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又在服务实践中逐步完善人格的塑造。
笔者阐述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并从课程教学大纲完善、如何挖掘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内容作等方面介绍了我院农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策略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探索。2018年至今,我院农学专业有3门课程在实践中,但仍需要更多的专业思政课程在理论上继续研究论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