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2021-12-31 01:23齐光宇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3期
关键词:内源外源助力

齐光宇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0)

追梦路上,扶贫仍旧是当前党和国家执政中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在精准扶贫的要求之下,文化产业扶贫已然成为众多贫困地区的选择。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发掘特色产业的文化经济价值;二是发掘特色文化人文价值。尽管文化产业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全新的路径,但是其仍要遵循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规制相结合、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系统原则,遵循内源式或者外源式的发展模式,走以产业结构为根本,强化资源整合、以法律规范为保障,保护产业发展、以现代科技为助力,拓展扶贫渠道的发展路径。

1 研究背景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了湖南湘西州的贫困情况之后,在随即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论述,而其中的精准被概括为“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在这一思想的领导之下,政府随机颁布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将精准扶贫进一步细化为“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对各类扶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从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就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论述,文化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发展迅速,而在随后我国政府发布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了特色文化产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的价值,由此也将文化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联系到了一起。

时至今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已然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探究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也就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2 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维度

2.1 发掘特色文化经济价值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会发展出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乃至民风民俗,而这种带有区域性或者差异性的文化体系就是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某一特定区域内为大众所遵循的共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而经过适当的转化,亦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对于地区特色文化,如果能够将其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将其打造为能够买卖的文化产品或者服务,那么,这样的产业就可以称之为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文化产业是将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商业化,本质上是特色文化资源商业价值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特色文化产品或者服务上的需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第一个维度就应当是发掘特色文化的经济价值。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地方特色文化变为了商品和服务,而出售这种商品或者服务的过程就会给贫困地区带来经济价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2.2 发掘特色文化人文价值

地方特色文化能够传承至今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地方特色文化能够以商品或者服务为媒介传承至更加广泛的范围,从而进一步强化特色文化的人文色彩,甚至增强贫困区域内的文化自信。于今日之扶贫而言,我们要扶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困,同样也有精神上的贫困。在解决了贫困地区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精神需求必然提上日程。因此,发掘特色文化的人文价值,一方面满足了传承地区特色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精准解决精神上的贫困问题,这同样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之一。

3 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原则

3.1 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相结合

古典经济学派为了解释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内源发展理论。所谓内源发展理论是指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区域内部的资源来带动,因而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的资源利用能力。外源驱动理论并没有完全否认内源发展理论,但是外源驱动理论强调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仅有地区内部的资源,同样还有外部的资源。换言之,即便贫困地区内部资源缺乏,也可以通过外部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当然这种外部资源主要是依靠政府或者社会力量对贫困地区政策帮扶乃至直接的财政投入。

要想利用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必须遵循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贫困地区本来就在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对于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也不够。因而,首先要利用外来的资源来补充地区内部资源不足的劣势,以及强化对现有资源的开发能力。一旦贫困地区文化产业通过这样的“输血”逐渐强大,那么,此时文化产业就应当逐渐转化为内源式的发展模式,依靠产业自身的动力来发展经济,进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当然,无论是外源驱动还是内源发展,只要地区的文化资源在不断被开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不断提升,当地的贫困人口必然能够享受到文化资源被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红利。

3.2 市场主导与政府规制相结合

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贫困地区文化产业而言,先天性的发展不足导致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很难萌芽,也就更谈不上助力于精准扶贫。此时需要政府规制来引导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政府来宏观调控整个行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或者人才的引进,为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的条件。

此外,文化产业一旦发展,产品的消费或者文化服务上的需求就会给文化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但是市场总是存在盲目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文化市场自身很可能出现过度开发或者盲目开发的情况。比如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章丘铁锅,在成为热搜产品之后,章丘铁锅供不应求,而原来手工生产章丘铁锅的厂家后来均改用机械化生产,虽然提高了产量,但是产品自身的特定工艺和文化内涵却丧失掉了,由此也使得章丘铁锅逐渐遇冷。面对市场的这种盲目性,政府也必须强化对贫困地区文化市场的规制,将政府规制与市场主导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引导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为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持续提供动力。

3.3 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是边开发边保护的,用于精准扶贫的文化产业需要通过开发来实现其商品化,进而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但是,商品化的开发过程也要注重对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保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不被破坏。因此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同样要遵循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要积极融入现代科技提升生产力,也要尽量避免以机械化完全取代传统手工工艺。要保证特色文化产品满足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要避免特色文化基因的流失。

4 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模式

4.1 内源式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大之后,“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实现贫困地区内源式发展”的论述就开始逐渐见于各种场合。这里的内源式发展应当理解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消除贫困地区的文化贫困基因,实现人的现代化。

教育水平不高、思维方式不活、发展理念落后、科学技术不够是贫困地区的普遍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才导致了贫困地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因此,要实现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根本途径在于提升贫困主体的文化素质,使之能够参与到文化产业之中,用文化素质作为内生动。当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稳步提升时,其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将特色文化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升,这些又将进一步反作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渐实现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让文化产业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持续的经济来源。

4.2 外源式发展模式

贫困地区往往特色文化资源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量的人才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形成了实质上的人才流失,这将进一步增加精准扶贫的难度。因此,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缺乏必要基础的地区而言,需要通过外源式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地区文化产业的初步萌芽。例如锦州市凌海市白台子镇孙家峪村的精准扶贫就是通过引入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这些外来力量,依托带来的葫芦种植与烙画工艺制作来实现精准扶贫。孙家峪村的村民可免费领取葫芦种子、实时上传种植情况、交流种植心得、随时向种植专家咨询提问。在苗种成长的同时,企业还引进成品小葫芦及烙画创作设备,派驻专业教师直接入村,亲授葫芦烙画技艺。在这样的外部力量帮助之下,2019年度精准扶贫取得初步成功后,省工美协会计划在2020年同村委会签订集体种植合同,进行大规模种植加工,每亩种植田预期收入过万元,为当地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5 文化产业扶贫的发展路径

5.1 以产业结构为根本,强化资源整合

脱贫攻坚战之所以艰巨,根本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各种资源匮乏,人才外流严重,缺乏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而如果要试图通过文化产业来助力精准扶贫,应当以当地的产业结构为根本,强化各项资源的整合,来着力扶持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

目前,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一般是以种植业为主,当地居民只会种植普通的经济作物,很难靠种植来实现脱贫的目的。但是贸然让当地居民放弃原来的盈利来源,转而从事文化产业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地居民的质疑,此时就需要考虑将特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现有的产业结构相结合。例如上文提到的锦州市凌海市白台子镇孙家峪村弃种普通经济作物而改种葫芦就是在考虑当地已有的产业结构之后对当地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扶贫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向文化产业聚拢。这种文化产业的精准扶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当地居民的心理障碍,实现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的逐渐转型。

当然,用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时所进行的资源整合应当是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标,将该贫困区域内所有具有同类型的企业或者村庄依托商业合作形成聚集体,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将能够形成规模化的效益,从而降低当地文化产业生产或者交易的成本,建立品牌形象,提升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价值,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大的助力。

5.2 以法律规范为保障,保护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涉及专利的相关事宜,而其中仍有部分领域还存在空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当前有不少贫困地区都是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精准扶贫的路径,但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目前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制定了原则性和概括性的规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都不能用来被申请商标或者著作权,如果贫困地区要想依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形成产业,甚至带动当地脱贫致富,那么,当地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或者服务就必然应当有一个统一的品牌,此时就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所抵触,这就为精准扶贫带来了客观上的障碍。

此外,目前我国对文化资源的纠纷解决机制也还存在立法空缺。目前有诸多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难以确定准确的传承人,那么在引入企业或者外部力量进行外源式的开发的过程中,不乏出现个人与企业或者与政府之间同时主张权利的情况,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极容易就利益分配产生矛盾。而就这样的矛盾,目前我国并没有从法律上确定纠纷解决机制,如果上述情况频频发生,必然会磋商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5.3 以现代科技为助力,拓展扶贫渠道

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应当秉承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这意味着在保护之余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实现文化产业的创意和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以藏药为例,目前我国西藏边陲的不少地区都在积极开发藏药文化,藏药甚至已经成了部分地区的支柱型产业,而这些地区的藏医药产业发展都已融入了现代科技,在实现藏药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经济效益,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加强力的支持。而以现代科技为主力,这些特色文化产品或者服务也可以被轻而易举地出售到更远的地域,甚至开拓自己的海外市场,这同样是拓展了扶贫的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代科技的融入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过多地依赖科技可能会压缩文化产业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对传统工艺带来威胁。因此在以现代科技为主里拓展扶贫渠道之余,政府同样应当强化规制作用,联合企业来制定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规划,确保科技的影响始终是正面的。

6 结束语

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战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扶贫不仅是发掘特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帮扶物质贫困,同样也包括发掘特色文化的人文价值,解除精神贫困。而在遵循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规制相结合、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之余,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应当走以产业结构为根本,强化资源整合的道路;走以法律规范为保障,保护产业发展的道路;走以现代科技为助力,拓展扶贫渠道的道路。只有选对了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内源外源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畜禽粪便生物炭内源重金属在酸性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施氮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内源激素作用的影响
具有外源输入的船舶横摇运动NARX神经网络预测
外源添加物对自制生物有机肥保存期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外源污染过程与控制研究室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外源现代中的公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