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双减”政策成为热门话题,如何重塑健康的教育理念、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阳明先生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提到,“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针对此,阳明先生认为栽培涵养之方是“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其重点都是放在志意、情趣、知觉的培养上,用外在丰富的教导方式启发、养成儿童内在活泼的心灵,以此作根,使之开枝散叶,培育出参天大树,才是教育的正道。这大概就是今世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前身,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身,使教育走出“短视化、功利化”的困境,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发挥教育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易经•序卦传》对“蒙”卦的解释:“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所谓童蒙未发,就是形象地比喻儿童的心灵似乎被什么东西掩蔽造成不明,就像镜子蒙垢,眼睛蒙翳,其本体是明的,所以儿童教育的重点是启蒙,要把遮蔽的事物去掉。实质上,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没有被有效激发。这个教育范畴里的心灵本体论和阳明心学里一以贯之强调的“心之本体论”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明莹无滞,是我们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本原,如何在本体上下诚意功夫,在事上磨炼,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要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洒扫心之蒙尘,这不仅是蒙童们要做的,也是我们每个成年人要用一生去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