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乾芳
(重庆市酉阳县酉州中学 重庆酉阳 409800)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十分重视学困生转化问题,也在对学困生不断帮扶中,实现了对班级中部分学困生的转化,但由于具体转化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使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大打折扣,仍需要初中数学老师的不断总结与反思,不断突破这些转化问题,掌握学困生转化的规律,促使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学困生,老师需要加强对这些学困生的关注,对他们课堂中以及课下的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如此才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学困生,做好充分的转化准备。但现实教学中,很多数学老师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即认为学困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自信,缺乏学习的毅力,学习习惯差等,只把握学困生的共性特点,而没有深入对班级中实际学困生的精准了解,必然会使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效果不理想。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以老师对学困生的全面、精准了解,做好科学的转化计划,按照计划科学推进,但部分老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计划的制定意识或是制定计划的能力不足,导致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十分随意,这样即使老师投入较多的转化时间和精力,也无法有显著的转化效果,会打击老师自身的学困生转化热情。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转化,仅靠老师个人的努力还不够,群体的力量也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困生在充满爱的学习环境中,受到积极感染与全面帮助,逐渐取得理想的学困生转化效果。但从现实数学教学分析,部分老师并不具有此种意识,在缺乏多方配合的转化下,其效果也大打折扣[1]。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老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规避班级中两极分化问题的出现,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有较多收获,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提升。但要想真正实现此理想的教学目标,需要数学老师将因材施教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及时帮助学困生走出学困行列。一方面,老师要明确对学困生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帮助学困生、提升教学水平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结合,真正重视对学困生的帮扶与转化工作,并主动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帮扶策略的探寻,为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初中数学老师要想真正实现对学困生的帮扶,对学困生的全面、精准了解必不可少,如课堂中,对学困生学习时的状态、学习方法、互动情况、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记录,课下,通过问卷、访谈、教学评价以及其他任何老师联系等途径,对学困生的各方各面情况进行把握,从而为接下来学困生帮扶计划的科学制定提供有利基础。
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并不容易,老师要具有打持久战的意识和准备,在对学困生的情况有全面和精准把握后,进入对中长期转化计划进行制定,在因材施教中,促使学困生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对于学困生转化的计划,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性。每一个学困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转化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一人一策”。如针对缺乏学习兴趣的学困生,转化计划的制定要以学习兴趣的激发为中心,选择有助于他们兴趣提升的转化策略。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困生,转化计划的制定要以夯实数学基础为中心,设计有利于快速帮助他们有扎实知识储备的方法。第二,实事求是。不同学困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老师在具体的转化过程中,无论是强度还是难度,都要契合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学困生的行列。第三,提升自信心。学困生由于长期未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存在缺乏学习自信的问题,难以对他们学习的潜能进行激发,这就要求老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信,要将之放于转化的首位,进而保证对学困生的转化效果。
在完成对学困生转化计划的制定之后,就需要进入具体的落实环节,落实中要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进行,如在教学《整式的乘法》一课时,老师要多问一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有没有有疑惑的地方?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让其对学习更加有自信,促使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此外,数学老师还要发挥群体的力量,让班级其他学生都进入对学困生的帮扶之中。如将优等生和学困生组建成为帮扶小组,尽量以“多对一”的形式,让每一个学困生都受到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如此既能够将群体力量帮扶学困生的作用发挥出来,又能够让学困生在良好的互助学习氛围中,逐渐获得转化和提升,促使其从学困生行列走出来[2]。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意义重大,初中数学老师要具有对学困生转化的意识,在对其全面、精准了解的同时,进入对有效转化计划的制定和借助群体力量落实中,对学困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指引,在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不断的进步和成长,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