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林华,李华东,符樱瀚,何普林*,黄咏槐
不同除草剂防治桉树林薇甘菊试验
樊林华,李华东,符樱瀚,何普林,黄咏槐
(1. 中林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广东 湛江 524348;2.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520)
为了解不同除草剂对桉树林薇甘菊的除杀效果,本研究选择了硝磺·莠去津50%粉剂、乙羧氟草醚乳油、草甘膦铵盐粉剂、紫薇清水剂、草铵膦水剂、滴酸·草甘膦水剂、甲嘧磺隆粉剂等7种药剂进行了薇甘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铵盐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以常规用药量、常规用药量+50%分别防治桉树幼林和成熟林薇甘菊,均可达到6个月内不复萌的效果;针对薇甘菊攀援危害的成熟桉树林,“喷药+割藤”防治措施明显优于单纯的喷药防治措施。
薇甘菊;盖度;发生等级;化学防治
薇甘菊()是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多年生藤本植物,能快速覆盖附主植物,导致附主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被称为“植物杀手”,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也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薇甘菊繁殖能力强,适生区域广,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都适合其生长定殖。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深圳以来,薇甘菊在珠三角地区传播迅速,很快扩散至广西、云南、海南、香港、澳门等地;截止2020年底,广东省20个地级以上市101个县(市、区)林地发生面积5.5万hm,每年造成数亿元损失。为控制薇甘菊的蔓延和危害,各地每年投入大量经费部署防治任务,但效果并不显著。当前可用的薇甘菊防治措施中,以化学除治应用最为广泛。受药剂特性、薇甘菊生长期、施用剂量和次数等因素影响,各地除治效果不一,复发现象很普遍。
雷州半岛约于2000年前后在坡地发现薇甘菊,经过多年的扩散蔓延,现在已经遍布整个雷州半岛;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仅在国营雷州林业局其发生面积已超过2 000 hm,主要分布于廉江林场和石岭林场,桉树幼林和成熟林皆受害严重;许多林地其盖度超过50%,成为优势种植物。薇甘菊已成为制约桉树速生丰产林发展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拟通过薇甘菊化学除治试验,筛选防治薇甘菊的最佳药剂和使用浓度,为今后开展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1.1.1 供试药剂
本试验选用了7种当前常用的除草剂:①硝磺·莠去津50%可湿性粉剂(山东奥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②乙羧氟草醚乳油(吉林延边天保生物制剂有限公司);③草甘膦铵盐(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④紫薇清(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⑤草铵膦(南京罗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⑥滴酸·草甘膦(河南丰收乐化学有限公司);⑦甲嘧磺隆粉剂(江苏瑞邦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1.2 防治器械
使用华盛泰山3WF-14G背负式喷雾机(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20°16′ ~ 21°55′ N,109°39′ ~ 110°36′ E)石岭林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石岭林场是近年来薇甘菊重发区,试验当年发生面积约533.3 hm,桉树幼林薇甘菊盖度达50%,成熟林盖度达75%,如此大面积严重发生的条件下,化学除治成为当前可用防治措施的唯一选择。
试验喷药方法为茎叶喷雾,按设计剂量折算小区用药量,兑水均匀喷施薇甘菊茎叶至轻微滴水。各组试验的每种药剂均设置3个处理小区,药剂筛选试验和桉树幼林防治试验均设置1个对照区(喷清水),各小区面积皆为900 m(30 m × 30 m),小区之间间隔2 m,施药前后48 h内无降雨。
药剂筛选试验使用常规用量喷药,施药3个月后检查效果,从中筛选3 ~ 4种效果好的药剂进行幼林和成熟林防治试验。桉树幼林(1年生)防治试验使用常规用量,施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检查效果。桉树成熟林因薇甘菊多年严重发生,可能需要加大用药量以保证除杀效果,因此防治试验设置了常规用量、常规用量 +50%、常规用量+100% 3个浓度梯度,并设置喷药、喷药+割藤两种处理,施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查效果。
综合参考薇甘菊相关防治技术规程以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将薇甘菊危害程度划分为0 ~ 4级共5个等级(表1)。本研究通过比较防治前后薇甘菊危害等级来评价防治效果。
表1 薇甘菊危害等级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并作Duncan’s 多重比较。
由表2可知,草甘膦铵盐粉剂、紫薇清水剂、草铵膦水剂和滴酸·草甘膦水剂常规药量喷药3个月后,薇甘菊危害等级由3级降为0 ~ 1级,与另外3种药剂以及对照差组差异显著,这4种药剂效果优于硝磺·莠去津50%粉剂、乙羧氟草醚乳油和甲嘧磺隆粉剂。因此,选择该4种药剂作为桉树幼林和成熟林药效试验用药。
表2 7种不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下同。
喷药后不同时间段,4种药剂处理后的薇甘菊危害等级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药剂的防治效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表3)。草甘膦铵盐防治效果最好,喷药后6个月内薇甘菊不复萌,至12个月仍未恢复到防治前危害程度;其次是紫薇清和滴酸·草甘膦,喷药后6个月薇甘菊发生等级为1,属轻度危害,但至12个月时已完全恢复;草铵膦除杀效果最差,喷药后3个月薇甘菊即开始复萌,至9个月已完全恢复。
由表4可知,对于薇甘菊多年重发生的桉树成熟林,整体上不同药剂“喷药+割藤”措施的除杀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喷药措施,草甘膦铵盐在“喷药+割藤”处理后的3个时间段的除杀效果均与对应的喷药处理效果差异显著,其他3种药剂的两种处理措施在各时间段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同种药剂不同用药量的除杀效果之间总体上差异显著,随着用药量的增加除杀效果表现得越好,尤其是处理后6个月内。不同药剂除杀效果相比较,草甘膦铵盐最佳,常规药量+50%的用药量进行“喷药+割藤”处理后,即可使薇甘菊6个月内不复萌;其次是紫薇清和滴酸·草甘膦,常规药量+100%处理后薇甘菊3个月内不复萌;草铵膦效果最差,增加100%的用药量,薇甘菊在3个月内亦能复萌。
桉树幼林和成熟林试验结果皆表明,在供试药剂中草甘膦铵盐的除杀效果最好,其次是紫薇清和滴酸·草甘膦,草铵膦效果最差。使用草甘膦铵盐防治薇甘菊发生等级3级以上的桉树幼林和成熟林,分别采用常规用药量、常规用药量+50%即可达到6个月内薇甘菊不复萌的效果。薇甘菊很难一次性通过化学防治彻底根除,不连续清除容易前功尽弃。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即使用效果最好的草甘膦铵盐,9个月后薇甘菊即已复萌,12个月后基本恢复到防治前状态。因此生产上应用草甘膦铵盐防治薇甘菊,建议加强跟踪调查,在防治后9个月进行第二次喷药,以保证效果。
结果表明,对于薇甘菊攀援危害的成熟桉树林,“喷药+割藤”措施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的喷药防治,但用药量要适当增加,如草甘膦铵盐、紫薇清(或滴酸·草甘膦),分别需要使用常规用药量+50%,常规用药量+100%才能保证效果。目前所用薇甘菊除杀药剂多属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容易产生药效漂移而伤害其它植物,“喷药+割藤”措施用于防治攀援林木危害的薇甘菊,可避免向林冠层喷药,从而减少目标保护树种对药剂的直接吸收,降低药害,是一种行之有效和值得推广的防治措施。
表3 不同药剂防治桉树幼林效果
表4 桉树成熟林薇甘菊防治效果
[1] 邵婉婷,韩诗畴,黄寿山,等.控制外来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2(1):43-45.
[2] 郭琼霞,黄振,于文涛,等.检疫性杂草薇甘菊在中国的适生性与分布[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76-180.
[3] 昝启杰,王勇军,王伯荪,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J].生态学杂志,2000,19(6):58-61.
[4] 王伯荪,廖文波,昝启杰,等.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4):47-50,54.
[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东研究推进薇甘菊治理[EB/OL].(2021-0512)[2021-09-02].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02/20210511/155752294859290.html.
[6] 李志华.林地薇甘菊防治对策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3):195-196.
[7] 李鸣光,鲁尔贝,郭强,等.入侵种薇甘菊防治措施及策略评估[J].生态学报,2012,32(10):3240-3251.
[8]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 1681—2006[S].北京:国家林业局,2006.
[9]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植物检疫分技术委员会.薇甘菊防治技术规程:LY/T 2422—2015[S].北京:国家林业局,2015.
[10] 广东省林业局.薇甘菊化学除治技术规程:DB44/T 2249—2020[S].广州: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11] 梁素莲.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9(1):93-95.
Tests of Herbicides for Control ofinPlantations
FAN Linhua, LI Huadong, FU Yinghan, HE Pulin, HUANG Yonghuai
(12)
In order to examin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herbicides for controllinginplantations, seven herbicide preparations including: nitro-sulfonate & atrazine 50% powder; conpete 10% wp; ammonium glyphosate powder; 24% dropping acid and dichloropyrazine water agent; glufosinate water agent; dropping acid and glyphosate water agent; and, Metsulfuron methyl powder; were tested in a field trial. Results showed the control effect of ammonium glyphosat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six herbicides. This herbicide could effectively killwith no re-sprouting within 6 months in juvenile and matureplantations, when applied at either conventional dosage or 1.5 times the conventional dosage. For matureplantations damaged byclimbing up trees, ′spraying and rattan cutting′ control measures proved obviously better than simply spraying herbicide with no cutting or other physical interventions.
; coverage; occurrence level; chemical control
10.13987/j.cnki.askj.2021.04.006
S765.1
A
樊林华(1968— ),男,政工师,E-mail:1137939266@qq.com
何普林(1974—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桉树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研究,E-mail:honglin923@sohu.com